不是崇洋媚外,你要想真正高品質的還是國外的更靠譜。當然也不是說國內的一定不好吃,只是看你心目中那桿秤的位置在哪個等級了。 國內的牛肉為什么不適合做牛扒? 追溯牛扒的歷史與傳統飲食習慣,有常年吃牛肉的飲食習慣的國家還是在歐美地區,因為他們對于牛的飼養會按照消費者對于肉質的追求標準來做。包括生產什么品種的牛也會以此為目的進行。 然而我們國內常見的黃牛,它更多的是從農業勞動的品種轉變而來。經常干粗活的黃牛了解一下,一身結實的肌肉,因而肉質的口感韌度過強,脂肪的分布也比較少,像是這樣子的肉往往更適合做一些小炒、燉菜煮菜等。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雖然我國的肉牛品種也不少,但是在飼養、運輸、管理等方方面面都不成熟,而且也沒有完整的行業體系標準,從而使得牛肉的飼養、屠宰、運送都得不到規范化,牛肉品質參差不齊也是必然的事情。 相信自己在家動手煎過牛扒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菜市場上買來的牛肉根本經不起“煎熬”。剛下鍋沒一會就縮成了一團,時間稍長一點就變得又硬又干,入口的口感自然也就差了很多。 國外畢竟是發展了很多年的,特別是像澳洲這種有著很成熟的牧業體系的國家,他們從牛的飼養再到屠宰再到牛肉的分級都有很嚴格的標準來把控,而且存儲條件、運輸鏈都比較完備,這一套成熟的體系既方便商家定價出售,對于消費者又方便選擇購買。所以買到的牛扒品質自己也能心知肚明。 國內市場上還有一種牛扒很常見,那就是拼接牛扒,這種食物的品質更是不言而喻。他們都是用碎肉和卡拉膠粘合而成的產物。這樣的牛扒口感絲毫沒有勁道可言,剛拆開包裝濃重的腥味就撲面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