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效率的高低與如何劃分閱讀時間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長時間用腦過度,人就會覺得很疲倦,效率也會跟著下降。這種生理現象,每一個人都相同,不會有例外的。要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就要按照讀書的重點,把用功的時間加以區分,采取反復閱讀的方法,效果才會好。下面是大致的標準: ——記憶文中的細節內容:15鐘左右。 ——研讀不擅長的教科書:30-50分鐘。 ——看英語、數學之類每天都要反復閱讀的書:60分鐘左右。 ——擅長學科的系統性整理工作:50分鐘以內。 大致說來,最適合讀書的時間可以分為: ——早晨型(上午讀書效率特別高)。 ——夜晚型(晚上讀書效率特別高)。 ——中間型,不管早晨、晚上,都能精力充沛地讀書。這一類型的人,有些是天性,但絕大部分是后天養成的習慣。由于天天如此,什么時間讀書對他們來說并沒有多大區別。 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有七八成是屬于“夜晚型”。不過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半夜12點以后,讀書效率就會突然大大地降低。 能夠從“早晨型”或“夜晚型”轉變成“中間型”當然是最好不過了,但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習慣并不容易改變,實在勉強不得。 法國一位教育學者說:“人從事某種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是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這時候的特點是體溫上升。所以,夜晚型的人,如果想變成早晨 型,起床以后就該做做體操或散散步(達到稍微流汗的程度),以此使體溫上升。這么一來,腦筋就變得清爽,讀書意愿也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習慣只要持續兩個星期,就可以達到轉型的目的。” 其實,無論對時間如何劃分,無論在哪一時段讀書學習,都要懂得如何運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如果執行不到位,或者根本不想執行,等于自忙一場。 下面介紹的是人人可行的時間增進法。 1.不要總想在短時間里獲得更多 可能一次學得少、讀得少,但如果按時完成,也會有一種滿足感(或是成就感),這樣一來,對下一件工作就會產生積極意愿。例如,要背英文單詞,不要一次想背好幾十個,而是訂下“一日一語”的目標,如果一天天地堅持,到畢業之時就可以背相當數量的單詞了。這就是積少成多的道理。這個道理,由于太平凡,很多人都把它忽略了。 2.減少“讀什么好”的猶豫時間 擬定計劃后,時間一到,立刻把書本和各種工具準備好,先開始讀再說。開始讀時就在椅子上三心二意、左思右想,這是最要不得的。 3.不要同時做兩件事,先把一件事徹底完成 在用功途中,注意力分散,或無法堅持做完,絕大部分是由一次做兩件事而引起的。這樣的結果可能是時間花費了,事情卻沒有完成。無論做什么事,要一件一件地,徹底完成后再做另一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