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炎星 1991年,石獅沙堤董氏宗祠舉行慶典活動。金門古坑董氏宗親特地組團返鄉祭祖,敬獻“振我宗風”匾額,表達了金門同胞和沙堤宗親攜手共進的愿望。 董氏一族之所以人才濟濟,俊彥輩出,成為聞名遐邇的世家,與家廟中世代相傳的道德訓勉“正誼明道”有著密切的關系。 董仲舒是中國古代三大思想家之一,在孔子與朱熹之間,承前啟后。獨具涵育之力與肇始之功的董子傳世名言,當為“正誼明道”。 《公羊春秋》聞名于世的董仲舒,最為揚州人熟知的是他被漢武帝派來輔佐不安分的江都王劉非,在任江都相期間提出“正誼明道”的儒家思想。他提出“不要謀求一己的私利,不應計較一時的近功”,委婉規勸劉非,幫助朝廷安邦;同時,通過興禮樂、致教化的舉措,使江都成為漢武帝初年屈指可數的以教化治世而又頗有成就的諸侯國之一。 “正誼明道”的儒家思想:“正誼”之“誼”,古通“義”,“義”者,“宜”也。世人立身行事,怎樣才適宜呢?那就要符合一定的社會準則、一定的道德規范,正確地對待義、利,處理好兩者關系。 董氏族譜中詳細記載了泉州董氏遷居到金門、臺灣的情況。第十三世董端亮生下了兩個兒子,董善順和董善應。董善順是石獅沙堤董氏的開基祖,而董善應則是金門古坑董氏的開基祖,后來善應一派在明清時又遷居到了澎湖和臺灣。 正是基于石獅、金門兩地董氏一家親,因此鄭成功的岳父董飏先在明末世亂之時,寓居于金門,為明木本水源之意,特地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寫下《沙筑公私志手書世系》記載家族的相關信息,為后人破解一系列謎團,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元配夫人姓董,正是永寧沙堤董飏先的女兒。據董飏先《私志手書世次》自述:“余(飏先)先娶葉氏……(生)女四:長友、次隱、三周、四仟……長女配鄭門國姓夫人。” 董飏先是明朝的進士,曾經在廣州等地做過官,到他退休的時候,已經是天下大亂了,他沒有辦法回到故鄉永寧,于是決定到金門定居,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鄭成功是以金門為抗清復臺的基地,另一方面是因為石獅永寧董氏和金門古坑董氏是骨肉同胞,董飏先到金門可以直接聯系那里的董氏宗親。董飏先在做官時非常清正廉明,所以也認識了很多有本事的人,而他也有意識地搜羅人才,舉薦給鄭成功。比如,明朝時的武舉人董惟哲參加了鄭成功的抗清活動,率軍在仙霞關與清軍作戰時,犧牲在仙霞關,還有就是隆武丙戌科武舉人董惟卿也追隨鄭成功馳騁沙場。就連董飏先的兒子董騰也加入抗清隊伍,后追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曾長期率水師駐扎澎湖。可以說沙堤董氏家族和金門董氏家族都曾經為鄭成功抗清和收復臺灣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 《地方志》里對董飏先的記載非常簡單:丁丑年(明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而《董氏族譜》中的第一頁“董氏大昭穆”說,族譜中董思安(泉州始祖)支派的字輩就是董飏先所立的。而這一派的字輩的排名泉州、臺灣、金門相一致。 目前,金門董氏宗祠里還供奉著董飏先的牌位。墓則位于金門獅山頭。種種記載均可證明,三地的董氏源出一家,系同胞骨肉,血脈相連。 沙堤董氏群英薈萃,文武雙全。為了激勵后人,振我宗風,多種《董氏族譜》中均專門增設記錄歷代名人的篇章。明代,董灌,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任戶部員外郎,史稱其“詩文清古,字逼晉唐”。董飏先,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廣東按察副使,明魯王贈以“風高五柳”之匾。武科則有董惟哲,崇禎九年(1636年)武舉人,勤王死難于仙霞關。董惟卿,隆武丙戌科(1646年)武舉人,追隨鄭成功馳騁沙場。清代,董晉轟,康熙庚辰科(1700年)武進士,任御前侍衛。董衡,雍正庚戌科(1730年)文進士,任定陶知縣。令人稱奇的是,這種文武兼備的現象也出現于金門古坑董氏家族中。據《董氏大成宗譜》記載,善應公開基金門古坑,傳開六房:希賢、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萬。派下子孫分居于金門、同安、廈門、漳州等地。明代,董文需,萬歷丁酉科(1597年)武舉人。董文衡,萬歷戊午科(1618年)第八名文舉人。“浯島稱無地不開花,董姓任居之地尤為特奇”。 石獅與金門、臺灣一衣帶水,骨肉同根,兩地唇齒相依,這種親情靠的是振我宗風,傳承“正誼明道”祖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