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一個問題: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工”,啟功先生說這是錯的,為什么? 就這個問題做一下個人解答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實在蘭亭十三跋中所講。 而啟功談此觀點時,并沒有說是錯的,而是不全同意。 啟功原文如下 趙松雪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竊謂其不然,試從法帖中翦某字,如“八”“人”“二”“三”等,復分翦其點畫,信手擲于案上,觀之寧復cheng字。又取薄紙覆于帖上,以鉛筆劃出某字每筆中心一線,仍能不失字勢,其理詎不昭昭然哉。啟功說,他從法帖中把單字的單個筆畫剪下來,然后在扔在桌子上。 就不成字了。 (意思是,單個點畫的筆法一點不差,但是拆開,沒有了結構,就不是字) 然后又說拿薄紙畫中心線。 這個也比較好理解,看個圖大家就能明白。 這就是每個字,每一筆的中線。 相信這種字帖大家都看過,初學必備。 中間的箭頭就是筆畫的中線,代表的是“鋒中心” 啟功的意思就是說隨便找一個字,把他的字的中線畫出來,仍然有字勢,說明結構很重要。 (意思就是,啟功認為字勢,字的結構,比用筆的細節更重要) 這種方法俗稱單鉤,就是古人摹帖的一種方法,還有雙鉤,雙鉤是比較常用的。 單鉤很難。 只畫中間一條線。 到這也就看明白了,啟功認為,用筆沒有結構重要。 只有結構準,字才能好看。 就這觀點,我個人的看法,覺得啟功說的很對。 因為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犯過只重筆法不重結構的錯,所以用筆有靈性,但是結構不準。 我以為結構是順筆勢而生的,只有用筆對了,結構不用著重。 后來覺得這條路不對,決定著重學習結構。 這是我初學時犯過的錯誤。 啟功認為只要結構好,筆法粗一點細一點沒關系。 這一點也有道理。 因為看古人的字,并不是每個字的筆法都很精彩,很清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碑刻帖 比如張遷碑 碑刻的結構,就是比筆法要準。 但是依然不耽誤成為學習的范本。 啟功是這個觀點。 而趙孟頫呢? 認為筆法為上,結構需用功。 也就是說,趙孟頫臨帖,可能會多喜歡墨跡,少寫碑帖。 因為趙孟頫小楷也是學王獻之真跡洛神十三行來的。 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十三行洛神賦真跡,于是刻在了玉上。 此二人的立場,都有道理,肯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也很好分析。 趙孟頫有錢啊,朝中官不小,雖然當官當得憋屈,但是他的才學冠絕一時,而且朋友多。 所以見到的真跡很多。 古人是少有見到真跡的。 有人能見一行兩行,就能名世。 所以趙孟頫多強調用筆。 其中用筆的細節,才是決定神采的地方。 這點碑刻是看不出的。 所以,趙孟頫說的,以他那個時代,有錯嗎? 當然沒錯。 古人學字,都是碑刻開始,而且考功名之必備,所以結構肯定不差。 所以書法高度的決定性問題就到了用筆上。 而啟功的觀點是建立在今人的基礎上。 啟功的時代,影印本已經爛大街了,何況我們今天。 學書法看墨跡是非常容易的。 筆法已經不再有古代“秘不示人”的神秘性了 每個人都買得起蘭亭影印本。 所以學書的成本低,而且普及性廣。 但是也產生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貪多嚼不爛 誰的字都能看了,成本低了,自然因為太便宜,就沒人重視。 所以練字三心二意,跟我一樣。 學了幾十本帖,只注重筆法,沒能注重把結構養成。 所以,越學越砸。 所以啟功說,結構更重要。 也沒錯。 因為今人多用硬筆。 硬筆書法,就是如單鉤一樣,學結構,至于筆法,沒辦法如毛筆那樣精細。 這個看今人高手的硬筆書法就能看出來。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二人說的都是對的,只不過時代背景不同。 今人要加以區別。 以上是一些個人意見,如同意,請點下關注謝謝。 初學生中楷書法練習,制狼羊兼毫筆,具備尖圓齊健毛筆四德,棕竹筆桿,手感好,上手快,不開叉 清水代墨,簡單方便,環保干凈,省錢實惠,攜帶方便,老少皆宜修身養性緩解壓力 五本字帖加兩個本子,還送了一支塑料鋼筆和四個墨囊。不錯不錯,紙張質量挺好,總體來說真的不錯,練字用挺好的,推薦購買,賣家服務態度也特別好,大家不要猶豫了,練字就靠它了【贈運費險】 贈送視頻,中華好字貼,成人學生練字帖,楷書練字板練字帖,漢語常用字,基礎筆畫,練字必備。 啟功 書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