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為核心的人,將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by:公子李 -01- 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自己的趣事。 他的家庭人數眾多,每到了吃飯的時候,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和大家開個玩笑。 在開飯之前,他把自己藏一個不起眼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找不到自己的時候再跳出來嚇他們一跳。 尷尬的結尾: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眾人離去,英若誠才無奈地從柜子里爬出來,吃桌上的殘羹剩飯。 從那以后,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沒有星星夜空依然美妙,沒有你地球照樣自轉。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既是生活的主角,也是別人的配角。 不要指望別人時時把你當作生活的重心。放寬心態,不要自卑自憐,也不要太看重自己。 只有放寬心胸,才能少些抱怨,平和地面對生活。 -02- 英國著名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的一段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別把自己看的太重,也別輕視他人。 曾經有一次,他漫步在莫斯科街頭,遇到一位聰穎可愛的小姑娘,閑來無事便與她玩耍了一段時間。 兩人分別時,蕭伯納對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 “先生,您就是蕭伯納?” “怎么,難道我不像嗎?” “可是您怎么會說自己了不起呢?請回去也告訴您的媽媽,說今天同您玩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姑娘。” 蕭伯納一時語塞。他覺得剛才自己太自以為是了,一時不知說什么才好。 后來,蕭伯納經常回憶起這件事情,并感慨:“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對待,要永遠謙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這就是小姑娘給我上的課,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別把別人看得太輕,其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風度。 用平和的心態與人交往,才能收獲更長久、更純粹的人際關系。 -03- 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大學曾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有一名新生來報道,帶了不少行李。入校后,他想先去找老鄉,但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 這時,正好一位大爺從這里路過,新生看他穿著樸素,還戴著北大的紅校徽,斷定這個人是學校的老校工,就讓他幫忙看著行李。 大爺回答說:“行!不過要快點回來。”結果這位新生一去就是三個鐘頭。 那位大爺只好在行李旁忠實地守候了三個多小時。
后來開學典禮上,新生豁然發現那位看門大爺正坐在主席臺中央,他就是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這位名貫中西的學者,絲毫不因自己的學識和地位就端著架子,在苦等了三個多小時之后也沒有對新生發火。 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豁達的處世姿態和心智上的成熟與淡泊。 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身處地想一想,我們能做到季老先生那樣平和嗎? -04- 這些故事簡單而真實,它告訴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記得某位學者曾經說過,“人一生中能夠確立自身根基的事情不外乎兩件,一件是處世,一件是做人。” 而縱觀中外,例數古今,你們會發現真正成大事者無不高標處世,低調做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以低姿態面對生活。 這里有一種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厚積薄發,成就大業;越是功成名就者,越不會事事擺花架子,處處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 -05- 放低自己,低調做人,是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必然條件。 試問,人若沒有謙卑之心,不會放低自己,那又怎么會向別人學習呢? 你無法要求一只開屏的孔雀承認別只的更美,其難度就像是讓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承認自己不如他人一樣。 放下姿態,低調做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要求。 社會不是搖籃,它不會事事遷就你,時時關照你。若是一味地目中無人,橫沖直撞,那么只能傷人傷己。 熙來攘往的成功路上,只有不端著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每個人都不是完全的主角。 我們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大;我們可以自豪,但不能驕傲;我們可以學富五車,但不能恃才傲物;我們可以力挽狂瀾,但不能開天辟地。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