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詩詞也有一定的門道。 如何判斷一首詩的優劣,自古以來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談談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先讀一遍,感受詩的意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的人在看詩之前,先看的是詩的格律,如果有出律的情況,這種瑕疵感往往會先入為主,繼而影響對意境的看法。 要知道,我們讀古詩可從來不會先看格律,很多出律的句子,不注意看都不知道。古詩即使出律,也瑕不掩瑜,那么讀今人之詩,又何必本末倒置? 第二步,排除法在對全文意境有大概了解之后,我們再來用排除法。 首先,不同體裁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看的是詩是否符合對應的要求。古體詩看押韻;近體詩看格律,小拗或有一處出律,可以忽略不計,但過多說明基礎并不牢固,律詩還得注意對仗;詞則須對應詞譜格律,有些詞牌還有對仗、疊句等要求 其次,看句子用字是否得當,是否有語病,語境是否連貫。初學者常見的一點是章法雜亂,缺乏構思布局,經常會出現上句談天,下句就說地的現象。 在排除這些之后,基本可以判斷是一首合格的詩,但不一定就是好詩。判斷是否好詩,這方面比較復雜,我簡單舉一些好詩的特征。
寫詩常用的手法是移情入景,所以在詩人筆下,萬物皆有靈,這點通過煉字便可體現出來。 例如直觀的[風吹荷葉],在詩人筆下便是感性的[風吻荷香],雅致立現。從基本的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水平。 而今人寫詩有些喜歡搬用或抄襲古詩,寫一首短詩,古人名句便占去一席之地,還能算創作嗎?此當慎用。 角度新穎,佳句畢出如寫詠秋之作,十之八九都是悲秋,便覺乏味,此時或有喜秋之作,自然令人耳目一新,也見作者非凡的構思。 另外這類作品往往不同俗詩,常出佳句。例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意境高遠,言猶不盡詩雖短小,亦如文章。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蘊藉無限的內容,往往最能考驗作者的底蘊,詩的高低正在于此。 大部分人寫詩雖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意境多淺,所言之情皆見于言表,言盡則意盡,這類詩只能稱為泛泛之作。 把生活經歷寫入詩,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也很容易引起共鳴。但要引人遐想,余味不散,卻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在我看來,好詩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寫詩或許有這樣的經歷,寫詩慣用辭藻之后,卻發現最打動自己的往往是一些簡單的字眼。于平凡之處見不凡,比瑰麗奪目的詩更容易引人入勝,但沒有深厚的底蘊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最美味的食物不需要用名貴食材,而是用普通食材就可以作出山珍海味],也許領悟了這點,也就知道怎么寫出好詩了。 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了解更多詩詞有關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