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的偉大,在于能留住平凡。手繪中國 那一年鵝毛大雪,路人撐著油紙傘,走在歸家的路上。

大雪,北京小橋,流水,人家,熙熙攘攘的街道。

春天,蘇州萬家燈火通明,照亮漁船歸家的路。

這些都是英國女畫家Elizabeth Keith(伊麗莎白·基思)畫筆下清末民初的中國。她用木版畫記錄下那個時期生動的風土人情,那些尋常市井、街頭百姓、玩耍的兒童,還有寫字的先生和時髦女郎等等。這組中國主題繪畫作品實屬罕見。

京城前門外,1925年

玩耍中

中國女士她讓我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昔日中國風貌,連最平凡的生活也有別樣的味道。

雙亭,蘇州

五金店,蘇州,1925年

Elizabeth Keith,1887年生于蘇格蘭,成長于倫敦,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受到日本浮世繪影響,她把東方和西方的藝術做了很好的結合。以勤奮不懈地畫畫和出色的才能,在社會上贏得了榮譽和地位。

Elizabeth Keith年紀輕輕的Elizabeth,便畫得一手好作品,逐漸長大的她,意識到自己,不能整天只待在屋子里畫畫。藝術源于生活,她渴望畫出更加貼近生活的作品。于是便收拾行李,開啟了屬于她的亞洲之旅。

從日本、韓國,再到中國,Elizabeth熱衷于記錄每個城市里,街邊的景象、人們生活的狀態,每到一個城市,她便用畫板和畫筆,把城市里那些美好的畫面記錄下來。

傾斜的寶塔,蘇州

初到京城時,Elizabeth就被神奇美妙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安頓下來后,她開始細心研究,中國文化的精神。

小亭,北京,1935年

鄉村學者由于對中國文化的強烈熱愛和沉迷,Elizabeth甚至在中國待了十多年,用畫筆刻畫出她心中那個古老、傳統、深邃、神秘的中國。

紫禁城墻外,1935年

老婦人,1934年每當靈感來了,Elizabeth就會用著她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對街邊店里的老板說:“老板,借張椅子好嗎?”接著坐在那兒,一畫就是一個下午。

湖心亭,上海,1924年

無論是磚墻瓦房,街邊小店,還是巷子里的一角,在Elizabeth眼里,皆是風景。


靈隱寺,1925年漸漸地,Elizabeth還在中國交到了許多良師益友。閑時談詩論藝,曲水流觴,引吭高歌,詩韻酬唱,真高雅之事也。

京劇演員,1924年

滿族貴婦人,1925年Elizabeth說:“我一直竭盡全力,把這些木版畫,哪怕是最小的細節,也盡可能地畫出我對中國的情感。”

夜晚的小院,1922年

滿族官員若干年后,Elizabeth的作品不僅在北京和上海辦了展覽,在英國和美國都受到歡迎。這些珍貴的木版畫,不僅是Elizabeth Keith人生經歷不可多得的實物,也是中英兩國友誼的見證。

喇嘛,1922年

中國小大人,1922年她讓眾多國人甚至世界,了解到那個時代的中國,淳樸中隱著聰慧,荒古中透著俊秀。

刺繡,蘇州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角落留下我的腳印,直到我走不動為止。”作為一名歐洲人,她對中國的熱愛讓眾多國人都自愧不如。她的藝術成就,也為中外文化交流史留下了淡雅的一筆。

老時候的時光慢,車慢,人慢,船慢,郵件慢。那時候畫一幅畫需要很長時間,會被喜歡的人珍藏一輩子。現在拍一張照片只需按一下快門,刪除,也只需一秒鐘。

駝背橋,1925年現在的日子很快,情、愛、生命都快,一生不知該愛怎樣的人?似乎也都忘了靜下心去欣賞,身邊平凡而普通的美好。

蘇州月夜,1924年記錄的偉大,在于能留住平凡。你連平凡都欣賞不了,又怎么欣賞美好?

正是那些被人視而不見的平凡小事,才組成了生活。安迪·沃霍爾是藝術大師,擁有最會發現美的眼光,仍然也對生活里的細微懷著崇敬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