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人物形象 一、明辨題型——掌握高考常見設問方式 1.這首詩(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詞)人(主人公)形象?試加以分析。 2.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試加以概括(或分析)。 3.請簡要概括(或分析)詩(詞)中詩(詞)人(作者)的形象特點。 4.某一聯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題鑰匙 (一)了解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九類人物形象
(二)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四策略 策略一:要聯系詩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如: 江 漢 杜 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詩中所用的物象、典故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及典故“老馬識途”。 分析:詩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寫自己孤獨漂泊之苦,還用“落日”“秋風”等意象比喻自己雖已暮年,壯心不已。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明還可以為國家效力,也含有對朝廷的怨憤。 人物形象:本詩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無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報效國家的儒士形象。 策略二:要聯系作者的個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生平經歷、思想主張 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或詞人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 2.抓住注解,把握詩歌內容,了解背景 了解寫作背景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 如: 訴 衷 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注]。 【注】 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此詞寫作的背景:詞后“滄洲”的注釋,暗示此詞是詞人晚年閑居三山時所寫。 分析:此時的詞人是否獨享這一份清閑?胡賊未滅,功業未成,滿懷報國熱情的陸游卻是請纓無路,有志難伸,怎能不感慨萬千,怎能不唏噓長嘆?領會了注釋的提示作用,我們對詞意就不難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難把握了。 人物形象: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策略三:抓住人物動作、外貌(神態)、心理、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賞析人物形象,還必須具體分析詩歌語言,包括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的描寫。人物形象往往是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的,言為心聲,行動反映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外貌、神態同樣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賞析人物,也要從人物的外貌、神態入手。鑒賞人物也不可放過分析心理描寫,因為心理描寫最直接地表現了人物個性。 如: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有關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的詞語有:“蓬頭”“側坐”“遙招手”“怕得魚驚”。 分析:“蓬頭”的外貌、“側坐”的動作表現了小孩的天真可愛、機靈,“遙招手”“怕得魚驚”的動作和心理體現出小孩的聰明。 人物形象:這首詩刻畫了一個可愛機靈的學釣魚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策略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賦予的不同的感情 同一時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時代的作者,在詩歌創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會賦予詩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 卜算子 詠梅 陸 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詞人形象:這首詞運用托物言志、擬人和襯托等表現手法,借飽受摧殘和打擊的梅花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會改變自己高貴品格和堅貞節操的詞人形象。 卜算子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詞人形象:這首詞運用托物言志、擬人和襯托等表現手法,借堅強不屈、斗志昂揚的梅花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具有鮮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艱危中奮不顧身、在成功后樂于奉獻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三)詩歌中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五方法 1.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多表現在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上。如崔顥《長干曲(其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詩人僅用口吻傳神,就把女主人公的言行描寫得活靈活現。如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一動作把一個少女驚詫、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這樣,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有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躍然紙上。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而進行的環境氣氛的烘托。 3.對比襯托。如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詠秋日之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詩人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敗;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興手法。如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全詞巧妙沿襲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婦懷遠之情的深長和凝重。下片直述思遠恨別之情懷,并點明思婦懷遠的時間(月明)、情狀和地點(倚樓)。 5.抒情方式。作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三、規范答題——三步驟 1.說特點。一句話概括詩中人物是個什么形象。總體特征(兩三個詞)+身份(如少女、勞動婦女、貧苦人民、思婦、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隱士、愛國者、詩人等)。 2.析例句。結合具體詩句或重點詞語分析形象的性格特點。融入表達技巧,通過翻譯詩意,具體解說上一步的識別依據。 3.明作用。形象在詩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過××形象表達××感情。 【答題模式】 詩歌描寫了一個××(特征)的××(身份)形象。詩句用了××手法寫出了××(或翻譯重點詩句)。作者通過××形象表達××感情。 要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點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即用一句話“蓋帽”。然后再結合全詩中的詩句進行分析解說,注意要圍繞“人物形象”這個中心來寫。缺第一方面,扣2分;沒有分析,而寫出形象和詩中的一部分內容,扣3分;不能圍繞中心寫,扣3分。
【提示】: “步驟一”就是先“蓋帽”,即說出人物形象的總體特征。“步驟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為“中心論點”,運用上面所講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從詩歌的具體詞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 在同一道題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種,藝術形象的意義可能也不止一個,所以,“步驟二”和“步驟三”可能會重復出現。 [即時小練] (2017·高考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送子由使契丹 蘇 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 答: 解析:題干問的是“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首聯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處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說明二人情深意重;而從詩歌標題來看,蘇轍又即將遠赴契丹,面對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詩人那豁達的胸襟,哪里會因遠別而淚沾雙襟! 答案:表現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悲傷落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