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易公開課 每到開學季和畢業季,都有一群人無所適從。 面對學校準備的歡迎儀式、學弟學妹張羅著捧場的畢業照,他們習慣性地逃避。 和陌生人聚會,嘴里說著“下次再見”,心里想的是“你可千萬別再找我”; 一遇到集體活動,就肯定按時“生病”; 有沒那么熟悉的人來邀約,就會十分巧合地漏看消息,恨不能這個世界放他們一個人過活。 這群人,被人說是“內向性格”,他們會因為抗拒社交,在小組討論、團建、綜合測評中被嫌棄和遺忘。 但其實也許他們都不曾知道,比偏見更可怕的,是自己從來沒意識到過內向的潛在力量。 1 內向不是缺陷 只是理解世界的方式特殊 如果說外向的人,在無時無刻地掄著一把錘子,歡喜地開辟新的心理疆域,那么內向的人,就是在用更銳利的錘子,不斷捶打自己的內心。 一顆已經歷遍捶打的心面對這世界時,如果還要接受“不經許可”就自來的打磨,會讓人感覺痛苦至極。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元宵節的家庭聚會上,所有親戚都在的場合,一個媽媽逼著自己上高中的女兒敬酒。 女孩平時乖巧懂事,成績好,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和她爽朗的媽媽不一樣,女孩雖然也能健談,但在面對那么多不熟悉的人時,往往習慣沉默。 她鼓足勇氣,低著頭慢慢地站起來,幾乎要把手中的酒杯握碎,強忍著尷尬擠出微笑,對著一桌子不熟悉的親戚說,“祝大家節日快樂。我干啦。” 喝完時她已經漲紅了臉,一桌人卻沒有像她預想中地跟著推杯換盞。 媽媽這時卻突然笑了,開玩笑地說,“寶貝,你應該請大家一起喝,然后自己才能喝,怎么都這么大了還不懂飯桌禮儀呢。” 女孩感覺自己就像在眾人面前被扒光了,瞬間淚如雨下,顧不上一桌人的愕然。 太多人打娘胎就帶著內向性格來對待這世界,“糾正”他們,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做過實驗,找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不同的刺激,比如彩色氣球、蘸過酒精的棉簽等,結果約30%的嬰兒反應特別強烈,另外30%安靜,剩下的40%處于中間狀態。 心理學家推測“高敏感”的嬰兒,青年時期會成長為內向的孩子,“低敏感”的孩子會相對外向——等到他們長大成人,這些推測都得到了證實。 除去天生的因素,家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 央視有一部拍了10年的紀錄片,《零零后》。片中,兩歲時的一一不想交朋友,認為一個人玩兒挺好的。老師這樣描述過一一:她的眼睛仿佛能透出淡淡的憂傷,但是她能自己打發自己的時間,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還在上幼兒園的她面對鏡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16歲的一一回顧小時候,她說一直知道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要求每一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對內向的人,其實是不公平的……為什么要在意那么多,獨處也能讓自己開心,所以(獨處)也很重要。” 一一的父母就是相對內向的人,所以在女兒表現出與同齡人明顯差異的性格時,他們選擇給予理解。 長大了的一一回到小時候的幼兒園,她依舊安靜內向,很多小朋友卻不自覺地簇擁在她身邊。 一一說,在這個交流的過程里,她很享受。小朋友們,也同樣很享受。 內向性格的人并不抗拒交流,只是他們與世界交流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就像同樣內向的偉人甘地說的,“用一種溫柔的方式,你也可以撼動世界。” 用不外露的方式消化情感,是內向性格的人溫柔對待這世界的方式。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中寫,“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不是我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別人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會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敏感、多慮,別人一個眼神的功夫,內向的人心里就已經想好了種種應對策略。 如果把這樣的性格當成是病、矯枉過正,“就好像一個偶爾犯夢游癥的人,本來他的病完全可以自愈,可是如果叫醒他,就會發生嚴重后果。” 總在被“糾正”的內向性格,已經承受了太多“以多欺少”的壓力。 2 “干大事的人都外向” 是對內向性格的殘忍偏見 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的蘇珊·凱恩,在TED講述了關于《性格內向的力量》:這個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 如果是交談,他們更喜歡聆聽; 如果是參加聚會,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喧鬧之中安靜地閱讀; 他們寧愿獨立完成工作,也不喜歡加入到小組的頭腦風暴。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在個性調查中描述內向性格為:安靜、離群、喜歡獨處、保守,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其實很多內向的人,并不是不擅長與人交流,只是不喜歡。 詩人川西說:“帶頭鼓掌的人可能會有非凡的一生,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重復別人的笑話。” 現實,并沒有按照這種預想進行。 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曾對電話會議進行語言分析,把4591個美國上市公司的CEO性格歸了類。研究者發現,內向型CEO所在的公司,其整體表現更好。在外向性上得分很高的CEO,其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反而低了2%。 實驗論證的一種是相關性。不是說外向性格的人做不了領導,而是內向性格,沒有人們想得那么“沒出息”。 Marti Olsen Laney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認為,從生理角度來看,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對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更敏感,而且他們神經通路上的“乙酰膽堿”也能維持在一個恰好的有限范圍內。 因而內向的人可以從內在世界,如情緒、思想等獲得精力和能量;而外向的人,依賴的是他人、社交、多彩的外部世界。 如此,對于內向者的偏見甚至“歧視”,都源于不了解——在精神上讓能量自給自足,與吸收外界精華,并無優劣之分。 內向,也不等同于低情商。 《天使愛美麗》中的女主角Emily,內向且自覺孤獨。但是她會悄悄懲罰在水果攤欺負雇員的老板;看到女房客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她用丈夫的口吻拼出了一封動人家書;邂逅心儀的男生不敢袒露心情,用一張張照片作線索,記錄自己的情感變化…… 正如發展心理學家Erik H Erikson在《同一性危機》中說,自我認同是一種精神朝內的灌注。外向性格的人更善于社交、管理,內向性格的人更沉穩、有創造力。二者沒有嚴格的分界,被文化定義的性格,并不是一個人全部的特質。 外向有它的優勢,內向也自有其存在價值。但強迫內向的人變外向,這無異于在摧毀一個人內心的天平。 3 巧用內向性格 給自己多一點可能 改變自己,不是改變自身的性格特點,而是豐富它。 內向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也是精神氣質,它們是內向性格賦予人的真正價值。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先生,因為命途多舛變得性格內向,但他同時擁有比常人更加堅毅和專注的品格。 正因為這些特質,他才能在炸藥研究上保持長期的專注。一生里,共獲得技術專利355項,并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他不僅獲得了豐厚的財富,更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內向的優勢,更在于對理性的清醒認知。 導演周星馳本是一個內向的人,在各大綜藝、訪談節目中走神,甚至缺席,可在他的電影里,思考的冷靜、觀察的仔細,卻能在無形中打動人的內心。 一期《圓桌派》里,編劇史航談到,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演出了這樣一個細節:衣衫破爛的他看中了櫥窗里的一雙球鞋,買不起,只能癡癡地望著。 西裝革履的店員出來轟他走,事畢,反手擦了擦玻璃。 那一個動作,擦掉的是“被小人物的眼神弄臟了的區域”,史航說,透過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周星馳在表達小人物的憤怒上有多細膩。 因為內向性格的存在,世界上少了些歇斯底里,少了些痛快開懷,卻有更多的細節,被這樣的性格緊緊捕捉。 內向的演講者蘇珊·凱恩在演講的最后,給所有人提了三點建議: 一、不要抱有對“團隊協作”的執念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場合,人們聚在一起交換寶貴的意見,這是再好不過的詩。無論對于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同樣的好。 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隱私、自由、和對工作本身的自主權。 團隊協作的意義無需多言,但獨立思考、完成任務的能力和機會,同樣重要——它是深度思考的根本。 二、打開你的思維,讓它“野”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不能接納的,只是源于故步自封的見識。 “理解世界上每個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 我們需要去除一些障礙物,深入到我們自己的大腦中。這種時常應該進行的“自我觀照”,要深刻一些,再深刻一些。 三、看看你的手提箱里有什么,里面的東西為什么在那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蘇珊做了一個比喻,她走到哪里都會拿著一個手提包,就算是去聚會,里面也會裝上一些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代表性格的“手提包”。 “外向者們,也許你們的包里同樣裝滿了書,或者是極限運動設備,或者是香檳酒杯……無論是什么,希望你們可以時常把它們拿出來,用能量和快樂感染身邊的人。 而對于內向者,你們可能很仔細地想要保護包里面的東西。這沒有錯。但最好,只是偶爾地,打開你的包,讓別人看看里面有什么。 這個世界需要你們,需要你身上獨有的特質。” “外向的孤獨患者,”也會“自我拉扯”。 你的內向,不曾失敗,不該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