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全球化是全球化時代來臨的結果之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戰略選擇。 許多中國企業向海外出口產品,有的在海外擁有資產和辦公場所,有的甚至主要依賴海外市場。可是,這樣的企業就是全球化的企業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參照評判世界一流企業的“八個一流”標準:一流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流的資源配置能力、一流的風險管控能力、一流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一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流的人才隊伍、一流的經營業績、一流的品牌形象。這些企業顯然不是全球化企業,有些企業實際上只是一種國際化,剛剛邁出國門: 其次,從目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來看,衡量全球化企業的標準又包括品牌的覆蓋度、市場的占有量、研發的全球化、制造全球化四個標準。按照這四個標準,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又分為五個不同階段,分別是:出口型、初期擴張型、國際型、跨國型和全球型(標準來源:全球性咨詢、保險經紀和解決方案公司韋萊韜悅),而只有處于全球型階段的企業才稱得上是全球化企業。 1.0階段:出口型 處于出口型階段的企業,全球化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其特點是以機會為導向,向外出口國內的產品或服務;在組織架構上,公司仍由總部集中管控,通過在總部成立海外事業部對辦事處進行管理。 這個階段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代工或者貼牌生產。在我國家電出口中,超過80%的產品為代工或者貼牌生產。代工企業以富士康為首,目前已形成巨大規模,數以千計的出口外貿公司也是個中代表。 2.0階段:初期擴張型 初期擴張型規模的擴大只是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道路也已經從自發地、零散地“走出去”升級到了系統的初期擴張,甚至更為廣泛的資本和品牌合作的中高級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國企業的關鍵著力點也發生了變化。 這一時期,企業的技術、設備等來自海外,而產品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在全球市場直接或間接銷售;利用地方廉價的勞動力,通過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獲得競爭優勢。比較典型的就是奢侈品加工企業,全球60%的奢侈品大牌都來自“中國工廠”。 3.0階段:國際型 相比之下,進入“國際型”階段的企業不僅出口國內產品,也會在當地實現生產制造,它們不僅自主創建,也會通過并購手段擴點擴面;比“出口型”及“初期擴張型”企業更進一步的是,處于該階段的企業會在總部成立單獨的國際公司。 國際型階段的代表非聯想莫屬,聯想以17.5億美元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代表了當時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模式。即通過并購方式,讓供應鏈與生產制造體系、渠道體系兩個網絡先后走出去。 4.0階段:跨國型 處于“跨國型”階段的企業則往往在當地采購并營銷產品,海外并購情況亦時有發生,有些企業在國外建了分公司或者工廠;公司會按照業務和區域組合管理,各國的協調相應增加。 這一階段的典型是手機行業,比如手機行業巨頭華為、中興,在全球知名度比較高,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在一些市場已經具備了非凡的影響力,甚至已經成為中國名片,但是受制于蘋果、三星等手機公司,始終無法逾越“世界第一”的門檻。 5.0階段:全球型 處于“全球型”階段的企業已經實現了真正的全球協同效應。在品牌上實現全面覆蓋、市場的占有量全球第一、研發的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達到這個階段的企業,能夠實現跨國和跨區域的業務整合。 這一階段,中國企業開始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不僅實現了研發、制造的全球化,而且在市場占有率、品牌覆蓋度上實現了引領。目前來說,最為符合這一階段的企業有海爾。 不過,全球化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要想實現真正的全球化必須不斷圍繞全球化需求進行創新。按照這個標準,嚴格意義來說,即使像華為、海爾這樣代表中國發聲的企業也只能算半個代表,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企業代表中國站在世界舞臺中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