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注定是個懷念已故親朋尊長的月份。我深深懷念98歲時去世的老書法家傅國欽,他告別人生已有13個年頭了。老人家送過我一幅書法作品:讀圣賢書,行仁義事。他老人家一輩子也是這樣做的,他讀過很多書,做過很多好事。 傅老的漫漫人生,是一本厚實的書,細細品讀,能感受到他的人生態度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在書贈給我的《心里話》中道:“衣不要錦繡,只要適體的布衫;食不要膏粱,只要充饑的素餐;屋不要雕梁畫棟,茅棚子整頓幾間。”的確,傅老家住農村,寧靜的山水清氣使他忘卻人世的紛擾,陶冶了他的藝術性靈。 藝術追求上,傅老有著永不自滿的清醒和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由此形成了他率真恣縱、大氣磅礴、方峻樸拙、含蓄多變的風格。他飽吸傳統營養,堅持創新,以深厚的傳統功力表現時代精神。字如其人,他的作品從不做作張揚,在心平氣和之中透出力度。細細品味他的作品,總能體味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常書寫自己創作的詩句,如他在《九十抒懷》中寫道:“行年九十幾滄桑,余熱猶思發寸光;衣布食蔬心自足,學顏習柳草難狂。”這些自作詩詞,語言樸素而寓意深遠,使得筆墨的雄健與文字內容的品格和諧統一,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性、形神兼備的藝術世界。 傅老在長沙、北京、廣州的書法展覽,使得他“一介布衣名動全國”,寫的字忽然有了價,能賣到錢了。于是,買字者絡繹不絕。傅老卻心凈如月。他告訴我:一個人有了金錢不見得就幸福,他可能會因為紛繁的生意而變得身不由己。然而,他如果有了一顆寧靜的心靈,就能超脫地看待一切,以平常心去享受生活。正是有了這樣的境界,傅老在獲得成功時很坦然。傅老的寧靜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以一顆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與藝術。當他從電視新聞節目里得知少數貧困學生失學后,就讓家人打電話給我,要我選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展義賣。那時正值夏天,他趁上午涼快,不停地寫,滿臉是黃豆大的汗珠,卻好像并不覺得。他的作品被收藏愛好者買去,所得的款項全部交給了當地教育局。后來,我陪傅老先后在長沙、婁底幾大廣場進行過幾次義賣,他就像牛一樣吃苦耐勞。當10多萬元捐款送到600多名寒門學子手中時,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當年的10多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抵得上那時一個基層公務員四五年的工資。 讀圣賢書,行仁義事,出自《中華圣賢經》。全文是“讀圣賢書,行仁義事,立齊家志,存忠孝心。云山風度,松柏精神,良操美德,玉品金心。”傅老終其一生追求的人生和藝術境界,吾輩當薪火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