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陰陽、五行、術數、太極、八卦、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與里程碑。其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諸子百家多有記述。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河圖洛書與易經一樣,都體現了天人合一之旨,因此,要明了《周易》之理,必須從精研河圖、洛書開始。
把一和六、二和七、三和八、四和九這四組數,圍繞著五這個數字一擺,不同的擺法就形成了河圖和洛書兩種,這也就是“卍”和“十”字形的由來。歷史上,“卍”字和“十”字的歷史都極其古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子。以“卍”字符為例,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卍”字符字形的圖案出現了,同樣的符號也可以在古蘇美爾、古印度河文明等古老文明中找到它的蹤跡,它至今仍是宗教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幻方(Magic Square)也稱數獨,最早起源于我國。是一種將數字安排在正方形格子中,使每行、列和對角線上的數字和都相等的方法。幻方也是一種漢族傳統游戲。舊時在官府、學堂多見。它是將從一到若干個數的自然數排成縱橫各為若干個數的正方形,使在同一行、同一列和同一對角線上的幾個數的和都相等。
公元13世紀,南宋數學家楊輝不僅精通數學,而且精通易學,在他1275年所著的《續古摘奇算法》中,就對河圖和洛書的數學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編制出3-10階幻方,楊輝稱之為縱橫圖。 其中對3階幻方的排列,找出了一種奇妙的規律:“九子斜排,上下對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把楊輝所概括的這種排列排列原理為“陽動陰靜”。
我國的縱橫圖通過東南亞國家,印度、阿拉伯傳到西方。由于縱橫圖具有十分奇幻的特性,西方把縱橫圖叫作Magic Square,翻譯成中文就是“幻方”或“魔方”。 在一個由若干個排列整齊的數組成的正方形中,圖中任意一橫行、一縱行及對角線的幾個數之和都相等,具有這種性質的圖表,稱為“幻方”。幻方圖中任意一橫行、一縱行及對角線的幾個數之和都相等的這種性質,稱為幻方法則。
現在的幻方種類很多,如:一般幻方、對稱幻方、同心幻方、完美幻方;平面幻方(二維)、幻立方(三維)、多維幻方;平方幻方、立方幻方、高次幻方、高次多維幻方;魔鬼幻方、馬步幻方、多重幻方、六角幻方、雙料幻方、幻環、幻圓等等。
現將楊輝的奇數階幻方排列方法詳述如下:
1、九子斜排
2、上下對易,左右相更

3、四維挺出

事實上,用楊輝所概括的構圖規則可以推廣到任何奇數階幻方。
如天數二十五構成的五階幻方:
1、斜排

2、上下相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

又如大衍四十九數七階幻方:
1、四十九數斜排:

2、上下相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

又如盡變八十一數九階幻方:
1、八一數斜排

2、上下相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
楊輝提出的這種幻方構圖,符合古代陽變陰死的“陽動陰靜”法則,能窮宇宙萬數之變,不愧為世界幻方始祖。
前幾年在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挖出了一塊元朝時代伊斯蘭教信徒所掛的玉掛,玉掛的正面寫著:“萬物非主,惟有真宰,默罕默德,為其使者”,而玉掛的另一面就是一個四階幻方。玉幻方上有兩耳可系繩佩戴,是隨身的辟邪符。
古人認為,奇妙的幻方蘊含著宇宙的法則。直到十五世紀,住在君士坦丁堡的魔索普拉才把中國的縱橫圖傳給了歐洲人,歐洲人認為幻方可以鎮壓妖魔,所以把它作為護身符,也把它叫作「Magic Square」。而在國外,十二世紀的阿拉伯文獻也有六階幻方的記載,中國的考古學家們曾經在西安發現了阿拉伯文獻上的五塊六階幻方,除了這些以外,歷史上最早的四階幻方是在印度發現的,印度人認為那是天神的手筆。
1956年西安出土一鐵片板上所刻的六階幻方(古阿拉伯數字)十三世紀,元代幻方數字方陣,無論從縱、橫或對角線看,每組數字相加總和都是111。明代幻方數字方陣,無論從縱、橫或對角線看,每組數字相加總和都是34。這一幻方實際蘊含著數字排列規律在內,當時的人卻視為神秘莫測,鐵板幻方也被作為神秘之物,具有驅邪鎮災的作用。元代幻方在房屋地基中的石函里,是鎮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