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1]司馬遷《史記》亦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并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作”是“制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準備和籌劃,屬于“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后,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于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謀攻篇》第三、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篇說的是戰略運籌。 孫子兵法《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以上三篇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以上三篇是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以上兩篇是軍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歷代著名注釋: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注釋本。 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 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所收的影宋本《孫吳司馬法》中《魏武帝注孫子》。 近代中國有蔣百里,劉伯承,陶漢章,臺灣的許詩玉、鈕先鐘、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鉆研并有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