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說理方法
學習分析說理前,首先要學一點解剖術、透視術。 (2)剖析事物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物的諸多要素之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探求、剖析事物的這種聯系是一種重要的分析說理的方法。談“減負”,孤立地闡述“減負”的意義、方法,只能是輕描淡寫,不得要領。 要聯系家庭、社會的影響具體分析,要著限民族素質的提高,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入闡述,才能把道理說深說透。談環境與成材,既要分析環境對于成材的重大影響,又要分析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突出主觀努力的決定作用。 這樣,關系明,事理也就清了。 (3)揭示事物的實質。分析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搬用而是因事見理,揭示內涵?;蛘呦葦[事實,邊敘邊議,在綜合具體事實的基礎上,概括出一般的事理,或者先引用一般的事理、科學道理,然后分析個別事物與一般事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得出結論。另外,在駁論或破立結合的議甥、錯誤的觀點加以引申、放大,推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使其不攻自破。這種引申分析的方法可以從反面揭示事物的實質。 擔過重的原因從現象上看是什么,從本質上看是什么,就危害而言,有表層的、近期的,有深層的、長遠的,要善于辯證分析。 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常見的分析說理法 1、揭示原因法 觀點: 瞬間鑄就永恒 2、假設分析 觀點:勤奮是成功的基石 陳景潤為了攻下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幾十年如一日勤奮遨游于數學王國,終于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發表了著名的"陳氏定理",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可以推想如果陳景潤不是孜孜不倦,勤奮不輟,不是演算了一麻袋又一麻袋的草稿紙,他是不可能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 3、正反分析法 解說:擺出正反兩個事例后,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論述,突出正確與錯誤,從而證明觀點的正確。 4、辨證分析 分析事理,要學會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免片面性。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正 面,又要看到反面,這樣才不至于使立論走向極端。如“順境與逆境”這個題目,就要 全面地來分析“順境”與“逆境”對人成長的影響,既要看到它們對成長有利的一面, 如“順境”可以使人信心充足,“逆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等,也要看到它們不利的一 面,如“順境”能削弱人的進取心,“逆境”能壓抑人的積極性等。既不能無謂地肯定 “順境”,也不能無謂地否定“逆境”,要看到它們在生活中存存的辯證關系,這樣對問 (2)要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示它們內在的規律忖。反對用絕塒不變的、靜止不變的觀點分析問題,這樣就違背了 事物的客觀規律..例如“苦與樂”這個題口,存分析中既要點明這是一對根本對立的 矛盾,但是,也應看到,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片”后可以“樂” 來,“樂”極也可“苦”生。這佯分析就會使道理充足,說服力強。 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常常體現存句子巾的狀語、定語等修飾成分上。比如,是 用“最好”,還是用“很好”、“好”、“較好”……是用“全部”,還是用“絕大多數”、“大 多數”、“很多”、“一部分”、“一小部分”、“個別”、“極個別”……都要十分注意分寸。 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順境和幸??梢越o人以信心,但容易產生驕傲和自滿;逆境和不 幸容易使人悲觀,造成痛苦,但它也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斗爭精神。 解說:分析時既能看到順境中的失敗因素,又能看到失敗和挫折中的順利和成功的因素,極具思辯色彩。 5、意義分析法 還有德國總理博蘭特,19世紀80年代訪問波蘭時,虔誠地跪在被納粹分子殺害的人的墓碑前。這一跪,不僅顯示了德國人民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的懺悔,也跪出了博蘭特高尚得人格魅力。 解說:以小見大,從小事中看出它的不平凡意義,若是正面事例要高度評價,反面事例要加以評析。 此外還有“讓步遞進法”, 用"即使……"或"更不用說……"引出深入一層的內容剖析;“連類而及法”, 用"無獨有偶……"或"驚人相似的是……"引出性質類似的材料,然后把它們加合起來,分析其共同屬性.這樣就能增加文章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四、分析說理的結構安排 1、總分總式 例如: 觀點:談“志”的重要性 法國的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說過:“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立了志,就像機器裝上了發動機,就有了使不完的勁。美國數學航海家納撒爾·鮑迪奇,從十歲起刻苦攻讀,博覽群書,立志成為一名航海家,14歲時已嶄露頭角。他在“使不完的勁”的推動下,自學了50多種語言,發現了當時航海權威穆爾的《航海實踐》中的8000多條錯誤.經過多年實踐,終于創造了“鮑迪奇航海法——依靠星體定位導航”。正是立志使他的生命的火花閃爍得更為絢麗多彩。 解說:這種結構,就是論據開頭用概括的句子引出論據,論據敘完后,再加以必要的分析論說,挖掘出論據中與觀點相照應的內涵。 2、總分式 例如: 觀點:談“志”的重要性 一個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堅持不懈,至死不渝,并取得非凡的成就。我國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由于從小便立下了走遍了三山五岳的宏愿,所以在后來的考察旅行中,盡管多次遇險,危及生命,但是他無所畏懼,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為后人留下了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徐霞客游記》。 解說:先用總括句作為領起句,再引出事例。 3、分總式 觀點:最可貴的是進取精神 初中時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至盡仍記憶猶新。仲永幼時確實天資過人,5歲沒有念過書就能寫詩??墒撬牟拍軟]有得到進一步的“開發”,父親天天帶著小仲永到處炫耀,“利其然”、“不使學”,結果幾年之后,落得個“泯然眾人”的結局。仲永這樣一個神童就因為失去了這種“獨立的活動”,缺乏進取精神,才導致“泯然眾人的結局”,給后人留下一篇反面教材。 解說:先敘論據,再做分析。 范文鑒賞 文二: 小心這把雙刃劍 坐享其成,只要記憶一移植,他同樣掌握了前者付出巨大努力才換來的成果。人類不斷地求學,學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技術,更是學習一種刻苦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勇氣和百折不回的毅力。就這么簡單地一移植,難道我們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都不要了么?決不能!因為只有它們才是人類不斷進步、不斷成功的真正法寶。簡單的記憶移植,只能造就出高智商、低情商,滿腹經綸卻又半點苦也吃不起的廢物,而不是合格的建設者。 本文將“移植人的記憶”比作一把“雙刃劍”是十分熨帖準確的,它不僅表明了作者對“記憶移植”的鮮明態度,而且凸現出辨證分析、全面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既然是“雙刃劍”,當然不得不顧及“美妙”的一面一——殺傷別人。但重點論證了為什么要“小心”,作者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以“首先”、“其次”、“最后”開頭的三個自然段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小心”的理由,最后引出“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毀滅文明”,深刻而富于哲理。全文說理透辟,行文如“風行水上”。 文三: .駁“逆境出人才” 如是說。確實,古往今來,許多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是如此。他們從不幸和厄運中掙 脫出來,闖上了成才之路,干出了一番事業。 司馬遷著手寫《史記》時含冤入獄,慘遭腐刑,其后任中書令,又被侮辱,而每覺白傷與痛恨。他那前無古人的巨著《史記》,是在逆境之中多年發憤寫成的。古人能在逆境中奮起而成才,今人更是如此。大家熟知的張海迪,以自己的實踐表明,縱使身體不幸殘疾了,只要不在逆境面前低頭,那么她依然是個強者。她那閃光的生活道路上的熠熠光輝,正是由于逆境的襯托,才顯得格外璀璨奪目的。她的人生價值也正是在與逆境、厄運的頑強搏斗中,才得以實現的。 外界環境并不是成才的絕對條件的道理。逆境有時還可以毀才,因為逆境磨礪人,也能磨 損人。例如,文化大革命中,有多少胸懷大志,準備在學術上、事業上大有作為的人,被這場浩劫一骨腦地投入逆境。殘酷的斗爭,無休止的批判,把成千上萬個有志者的良好愿望、美好理想擊個粉碎。那樣的時代,那樣的逆境,得以成才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在現實生活中, 又有多少人不堪生活的重負、疾病的折磨、流言的包圍,經受不住逆境的考驗,悲觀失望, 消極處世,聽憑命運的擺布。 力。環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只是外因,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即人們自身。那么, 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同樣能成為有用之才. 思考:1、本文是怎樣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的? 2、敘述論據時采用哪種形式?分析說理的結構有何特點? 文四: 材料:一個農村女學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但因交不起學費而苦惱。一家生產健腦口服液的企業愿出萬元資助,條件是讓這個學生為他們在電視上做廣告,說是因服了他們生產的補腦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績。這個學生斷然拒絕,因為她家庭貧困,從未喝過什么補腦液。 誠實就是財富 誠實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徑:我們求取知識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而社會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識,并不是沒有真才實學的高學歷。而誠實便是獲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徑。古今中外,凡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實事求是的。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但他卻勇于提出任何一個別人看來近似愚昧的問題。東晉文學家左思對于自己的文章也有著實事求是的評價。對照他們,我們有些同學作業靠抄襲,考試靠作弊,對于疑難問題,不肯鉆研,強不知以為知。這種行為顯得可悲可笑。愛因斯坦說過:“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并為之奮斗,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边@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之一。 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黃子孫。我們只有用誠實才能換得友誼,贏得成功,獲得知識。那位誠實的女學生也許無法踏入大學的殿堂,也許一生都很貧窮,但她擁有誠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便是個富翁——因為,誠實就是財富。 思考: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2、文章運用哪一種方法進行分析說理的? 文五: 說“孤獨” 孤獨,如果不是性情怪僻、心理陰暗、思想缺乏健朗,那么往往就是人物卓絕。太美麗的人容易孤獨,因為她難以找到如意的伴侶;太優秀的人容易孤獨,因為他超凡脫俗;胸懷大志的人容易孤獨,因為他缺少知音;身懷絕技的人容易孤獨,因為他沒有敵手。林黛玉是孤獨的,屈原是孤獨的,俞伯牙在失去了鐘子期后只好摔琴謝知音;鷹是孤獨的,考慮是孤獨的,斗牛在失去了對手后是一頭撞在了碾盤上的;詩是孤獨的,哲學是孤獨的,藝術一旦進入了審美的圣殿也必然是拒絕平庸的。 孤獨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以孤獨為伴,能夠透視人生。能夠耐于孤獨的人,成長的艱辛苦澀不會使你沉淪;平談的歲月不會成為斷送你人生的急景流年。失敗后的孤獨,能夠讓你重新崛起;成功后的孤獨,更不會讓你在狂熱中迷失自己。 齊白石說:“畫者,寂寞之道?!睈勰f:“有些聲音是在孤獨時才聽見的,在人群中它們會模糊消隱。”多少關于孤獨的深刻而優美的表述,都具有一種哲理的高度。 黑格爾二十三歲獲得哲學學位后,不為熱鬧的文壇所動,終于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檢點愛因斯坦一生的豐碩成果,幾乎無一不是獨辟蹊徑、冥思苦想的結果。陳子昂千古獨步,才唱出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登幽州臺歌》。 因此,斯·茨威格說,全人類優秀人物的經歷表明:“真正的偉大是孤獨,哪里沒有偉大的性格,哪里就沒有偉大的人物、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功業卓著的男子漢?!笨梢?,孤獨是靈魂的“過濾器”。天才只有在孤獨感中才能成長。 然而,孤獨畢竟不同于無聊,孤獨是一種深層次的成熟,是一種對理想的刻意追求所產生的良性心態和行為,揭開孤獨的紗簾,你會看到一片澎湃的大海。而無聊,在夕陽的照射下,伴隨著它的將永遠是那斜長的影子。有些人是孤獨的,但他們并不無聊;有些人是寧肯無聊也不甘于寂寞,那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是空虛的、孤獨的。 孤獨是一種超脫,它植根于人類因終極關懷而生的憂患意識。因此,它可以使人心理更集中、更熾熱、更自覺地投入和進入超前性的思考,以至于有所發現和創造,喜歡喧囂張揚的人,樂于沉湎在世俗的歡樂里,永遠也無法品嘗到孤獨之美——心靈幸福的高峰體驗,因為歡樂揭示不了最深刻的真理。 高山是孤獨的,因為它挺拔;大海是孤獨的,因為它沒有影子;黃金是孤獨的,因為它喜歡緘默;冬天是孤獨的,因為它貫于孕育。 總之,孤獨之中蘊藏著一種力量,如同子彈蘊藏在槍膛里。經受了“情到深處人孤獨”的感慨,“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寥落,“高處不勝寒”的凄清,便會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力量! 思考:本文突出的說理方法是那種? 三 、寫作訓練 1、片斷寫作練習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物鏈中,狼是羊的天敵,沒有狼這個對手,羊群就面臨著災難。在人類社會中,對手可以說是人類生命中的鹽,少了它,生活會淡而無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碰上對手。如何看待對手,常常關系到人生的成敗。 要求: 請以“對手”為話題,確立一個中心觀點,寫一個議論文小片段:結合恰當的事例,運用各種說理方法深入分析,300字左右。 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800字。 3、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了解這一國際約定俗成的規則。北京為保證地鐵有序有效的運行秩序,提高市民 文明素質,今年1月5日開始推行這一文明乘梯規則,與國際接軌。中國加入“世貿 后,有很多“約定俗成”是需要我們重新認識與不斷學習的。在日常的]j作、學習、交 往中,也有許多的規則是需要我們不斷了解、不斷學習的。“不斷了解,不斷學習”是 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成長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信念,也可以編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是“不斷了解,不斷學習”的范圍之內。 氣,這是森林的責任;染綠山野,養育牛羊,美化環境,這是花草的責任……只有萬物 都盡了責任,大自然才能保持平衡,充滿生機。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只有人人都盡到 自己的責任,我們的社會才能保持活力,健康和諧地發展。年青的朋友,你當如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