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區,原名鄖縣,隸屬于湖北省十堰市。在地理位置上,鄖陽區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陜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陜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對于鄖陽區的“鄖”字,非常容易被讀錯,其正確讀音為(yún),本意為古代諸侯國名,為楚所滅,故地在湖北安陸縣(一說在鄖縣)。 一 首先,鄖陽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夏朝時期,該地區為豫州之西域。商時,武王伐紂,聯合庸、盧、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諸國。鄖縣西南境內有渚河,古稱“庸水”,屬庸國轄地。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今湖北省鄖陽區一帶屬于強大的楚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十堰市鄖陽區一帶屬益州漢中郡。漢朝建立后,設立長利縣,該地區屬之。 二 東漢建武六年(30年),長利縣并入錫縣,仍屬漢中郡。三國時,該地區屬魏興郡。魏國在錫立堵陽縣(今縣西25公里處韓家洲)。晉太康四年(283年)析錫縣復漢長利縣。太康五年(284年),改長利縣為鄖鄉縣,屬魏興郡,縣境內魏興郡的鄖鄉縣屬地,隸荊州。彼時,今鄖陽區一帶屬鄖鄉縣。到了南北朝時期,該地區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朝建立后,改廣??h為安??h,與鄖鄉縣同屬豫州淅陽郡。 三 唐朝初期,設立南豐州,領鄖鄉、安福、堵陽三縣。唐朝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并省長利入鄖鄉,廢均州,以鄖鄉縣屬淅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淅州,再次設立均州,鄖鄉縣屬均州,今鄖陽區一帶屬之。宋時,鄖鄉縣仍屬均州武當郡,隸京西南路。宋末省上津縣入鄖鄉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鄖鄉縣改鄖縣,屬均州。自元朝之后,該地區在建制上長期屬于鄖縣。明朝這一歷史階段,鄖縣隸屬于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鄖陽府。 四 最后,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布政使司等,鄖縣屬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滅亡。1994年9月29日,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并,鄖縣隸屬地級十堰市。2014年9月9日,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如今,鄖陽區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經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形若金魚,總面積386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65萬人。 文/情懷歷史 |
|
來自: 同舟共濟0zam7q > 《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