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甜甜告訴老媽不要相信這些東西,結果她昨天剛說完,今天她媽又跑到群里發了一條「千萬不要用大蒜熗鍋,會致癌!趕緊轉給你的家人朋友看!」 馬甜甜無語了。
二 很多人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父母老是做一些事,讓兒女生氣,甚至讓兒女感覺自己的父母簡直不可理喻。 二狗的媽媽在農村。最近幾年,經常有一些營銷公司開車到村口,主持人用大喇叭,口若懸河地給村里人講講笑話,或者養生知識,為了吸引大家,每天早上送毛巾、臉盆、筷子之類的廉價日用品。 于是,老年人每天早上爭先恐后地去領禮品。每天來的人越來越多,過了幾天,看人數差不多了,營銷公司才開始推出自己的高價產品。 因為經過前面那些天的預熱,有了信任度,總有老年人愿意買單。其實,只要有一個人買,他們前幾天送禮品的成本就收回來了。 二狗買次回到家,看到媽媽領回來的臉盆、毛巾、筷子就發愁,對媽媽說:「這些東西根本不值錢,質量好不好,咱用得著那么多筷子嗎?」 二狗媽說:「反正不花錢,而且我不上當,人家推銷的東西說得天花亂墜我也不買,你擔心什么?!」 二狗不是擔心,他只是想讓媽媽的生活品質提高一下,不再貪圖廉價的贈品。 可是,每次二狗買東西回來,媽媽總是嫌貴。
三 二狗家所在的村里,曾經有一個老頭,每天出去撿柴禾,去路邊、河邊、田埂,撿拾干枯的樹枝。 每過幾天,老頭家里就堆滿了樹枝。 他的兒子、兒媳、孫子等家人十分苦惱,不得不把堆積如山的樹枝扔到村外。可是,老太會倔強地再把樹枝撿回來。 即使家人用貨車把樹枝運到幾十里外扔掉,也沒什么用,他每天仍然能揀樹枝回來。 他不可能不知道,現在做飯基本上都用煤氣、用電了,很少燒柴火了,可是年老的他無事可做,撿柴禾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方式,成了他懷念過去的精神寄托。 他生活在過去,家人卻過現在的日子,這個矛盾直到他去世才解決。
四 跟我們這些早早進入互聯網時代的人相比,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封閉,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生活方式已經固化,所以經常做出令兒女感覺匪夷所思的事情。 子女每次看到爸爸媽媽犯很幼稚的錯誤時,總是很生氣,控制不住脾氣想要指責他們。 父母的形象,在幼小的孩子心目中,原本是高大的,完美的。可是,隨著子女長大,父母老去,子女會在父母身上發現了太多缺點,于是引發了很多缺憾和矛盾。 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一文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五 當子女從乖順聽話的小孩子,成長為獨立的大人,不經意間,口無遮攔說出一句話,都可能深深地傷害父母。 做子女的,要控制住自己的舌頭。不要隨口放出一把把利箭,刺穿父母的心。 哪些話盡量不要說呢? 1、不要批評父母無能 「別問了,說了你也不懂。」 「這么簡單也不會。」 「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這樣的話,反映出子女極度不信任父母。 父母想為孩子做點事,子女卻拒絕了他們。父母覺得自己沒用了,兒女不需要他們了,于是變得消極、悲觀。 2、不要抱怨父母啰嗦 「有事嗎?沒事我掛了。」 「好了好了,我知道,真啰嗦。」 除了催婚、催生孩子,即使一件很簡單的事,父母也可能囑咐很多遍。不要煩,只有真正愛你的人才會對你啰嗦。 3、不要對父母的教育不耐煩 「瞎操心什么啊!」 「我知道了,別說了,你說的我懂。」 什么是「孝順」?除了「孝」,還要「順」,說話時也要順服父母。
六 臺灣作家三毛在《親愛的三毛》中寫道: 父母的年紀比較大了,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總是困難的……在許多地方,便必須請青少年包涵父母,諒解父母。 讓他們問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 讓他們犯一些幼稚、低級的錯誤; 讓他們說一些你不認同的話,發表一些落伍的觀點; 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盡管那些事情可能會引起你的厭惡 別急著對自己的父母說教,有時候,在父母面前裝裝傻,就是一種孝順。
七 圣經告訴我們,世人都犯了罪。世上沒有一個完全人,包括我們的父母。 在他們慢慢變老的過程中,多些細心、用心、耐心,是兒女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告訴爸爸媽媽:你們錯了,你們真笨,你們真傻。 總有一天,你會追悔莫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