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龍場悟道后,王陽明徹底解脫了。 他每天跟老鄉聊聊天、種種菜,沒事還收幾個學生,傳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因為講課生動、語言幽默,王陽明成為遠近聞名的山區教師,有人甚至從湖南跑去貴州,就為了聽他講課。 1510年,王陽明被任命為廬陵縣令。縣令的椅子還沒坐熱呢,他又升官了:南京刑部、北京吏部、南京太仆寺......他坐著公費的火車,全國來回跑。 1516年,他竟然當上了三品大員——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奉命巡撫贛閩湘粵四省交界處。 王陽明原本以為跟之前一樣,不過是走走場、鍍鍍金,然后繼續升遷,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因為這里的特產,是土匪。 我了個去,王陽明知道真實情況后,默默的對兵部尚書王瓊豎起了中指:“沒你這么坑人的。” 王陽明雖然是哲學家,但升官這么快,就是因為兵部尚書王瓊特別欣賞他。不間斷的提拔他,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去江西剿匪。 面對占山為王、攻城略地的土匪政權,王陽明沒有莽撞出兵,而是大力整頓內部。 他仔細研究了以往的戰例,發現一旦官府出兵,土匪總是能提前得到消息,并且從容撤退。王陽明得出結論:官府中有內奸。 面對這樣的局面,他發布兩道命令: 所有青壯年全部編入民兵隊伍,擇日出擊; 所有家庭全部實行連坐制度,互相監督。 王陽明釜底抽薪,讓土匪的實力大為削弱。一切就緒,他開始動手了:“同志們,明天出發剿匪。”第二天,大家收拾好行李后,卻遲遲等不到出發的命令。 原來,這是王陽明的計謀:假裝剿匪,讓內奸去通風報信,結果在半路上全部把他們抓回來。 但王陽明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沒有殺掉內奸,而是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并且用家人安全威脅他們。軟硬兼施之下,這些內奸就當了官府的臥底,成為雙面間諜。 有臥底、有戰士、有糧草,王陽明氣勢如虹的發起平亂戰爭。歷經“漳南戰役”、“橫水桶岡戰役”等戰爭后,猖獗幾十年的土匪暴亂,被王陽明徹底平定。 二、 江西剿匪,在戰爭史上并不顯眼,但它對王陽明卻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剿匪的兩年里,他發現成天思考理論,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理論既不能吃飽飯,也不能打敗土匪,要想達到目的,還必須腳踏實地去做。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的第二層理論——“知行合一。” 不僅應該“知”,還應該“行”; 如果知而不行,與不知何異? 如果行而不知,與莽夫何異? 應該把明白的道理,運用到實踐中去; 用實踐得到的經驗,補充到理論中來。 “知行合一”,短短4個字卻影響了無數的英豪。 王陽明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偉大的目標,不僅要學習深厚的知識,還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踐。” 1519年,寧王朱宸濠舉兵反叛。 當時王陽明的剿匪兵符已經上交朝廷,活脫脫的光桿司令。于是,他甩出了三板斧: 一、假傳圣旨:皇帝給了我16萬大軍,要去打南昌啦; 二、收買內線:寫信給朱宸濠的謀士,讓他們勸朱宸濠去打南京。 效果就是,朱宸濠被迫害妄想癥犯了,懷疑身邊人是間諜,堅決不去打南京,這樣一來,他就只能死守在南昌城。 就在朱宸濠猶豫不定的時候,王陽明放手發動群眾,趁機招了8萬大軍。朱宸濠等了十幾天,才知道王陽明在耍詐。被一個光桿司令騙了,我的面子往哪擱?他親自率領6萬軍隊從九江出發,目的地:南京。 王陽明等的就是這一天,于是他甩出了終極第三招:黒虎掏心。 趁著朱宸濠向南京進發的時候,他帶著8萬大軍直搗南昌,占領朱宸濠的老巢。看來朱宸濠實在不是干大事的料,被歷史無數次證明過的軍事常識,他居然不懂。 老巢被占,他氣瘋了,老婆、孩子、房子、票子都被王陽明搶走了,不過沒關系,重新搶回來行。 恩,王陽明也是這么想的,他埋伏在鄱陽湖,堵住了朱宸濠回援南昌的去路。有準備打沒準備,其實結局已經注定。 三天后叛軍徹底失敗,朱宸濠被捆成粽子,跪在王陽明腳下唱征服。 就這樣,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在王陽明談笑間灰飛煙滅。 三、 叛亂平定后,朱宸濠被移交給御駕親征的朱厚照。可這個愛玩的皇帝不答應,非得自己親自抓一遍才過癮。 于是,荒唐的一幕上演:手無寸鐵的朱宸濠在前奔跑,朱厚照騎馬在后邊追,他一鞭子把朱宸濠抽倒,然后宣告‘朕親自掃平天下’。 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王陽明是真心不想伺候了。他4次請求辭官回鄉,都被狠狠的駁回:不允許。 1522年,王華病逝。王陽明趁機回家丁憂,并在余姚講學。 少年時意氣風發,青年時求真向學, 中年時被貶悟道,老年時功名滿天下。 如今,再也沒有什么能夠動搖他的心志,他唯一的牽掛,就是把一生所學,傳下去。 1522年,一個叫王艮的人來到余姚,請求拜王陽明為師。 他裝扮實在怪異:頭戴紙糊的帽子,手拿笏板,身穿黑袍,猶如黑白無常降臨世間。王陽明沒說什么,就允許他留在門下學習。 可沒過多久,此人又穿上那身怪異的行頭,說要去傳播老師的學問。王陽明一眼就看穿他的目的:“你不過是想出名罷了。” 王艮徹底呆住了,他確實是想借王陽明的名氣,來抬高自己的地位。眼見花招被拆穿,他也不好意思繼續呆下去了,就向王陽明告別,準備回家。 可王陽明卻說:“這里也是你的家,留下來吧。” 不論貧窮、富裕、尊貴、低賤,從來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他只是盡自己的全力,傳道、授業、解惑而已。 王陽明在講學期間,進一步的擴展了“心學”的范圍。 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這樣,就形成“心學”理論、行動、目的三個環節,按照這三個環節,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后去努力奮斗,最終實現理想的圓滿、內心的安寧。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知行合一”,是將內心的善意付諸實踐; 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和能力, 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響后世500年的“心學”徹底完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無數英雄好漢,將沿著王陽明開辟的道路,在這個風起云涌的世界,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四、 1527年,朝廷任命王陽明為兩廣總督,要他去干老本行——平叛。 在廣袤的嶺南大地,他再一次將豐富的理論知識與戰場實踐相結合,成功使用“知行合一”的殺手锏,只用3個月,就平定了折騰了幾年的兩廣叛亂。 王陽明原本就身體不好,這次南下平叛又耗盡他所有的精力,他真的撐不住了。在生命垂危之際,他只有一個想法:回家。 王陽明向朝廷推薦勛陽巡撫林富接替自己,報告剛交上去,他就往浙江趕,如果走的慢,他真的害怕回不去了。 可他終究沒能夠回去。 1528年10月,他走到了江西南安。那一天,弟子們聚集在王陽明的身邊:“老師,您還有什么話要交代嗎?”他微微一笑,指著胸口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五、 在去兩廣平叛之前,王陽明把兩位嫡傳弟子叫到身邊,交代他們:“這一去,也許就回不來了。我一生所學,全都交給了你們,但還有四句話,是心學的精髓,望你們用心領會,將其發揚光大。”
王陽明轉身離去,只有一句話在天地間回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