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國土面積17.61萬平方公里,轄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包括88個縣級行政區(qū),全省常住人口3529.5萬人(2015年)。 余慶縣,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地處黔中腹地,位于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四地州市結(jié)合部。 余慶縣境,唐朝以前無行政建制,兩晉南北朝時屬萬壽縣(治今甕安縣銀盞鄉(xiāng)大房村古城遺址)轄地,隋朝時以萬壽縣擴置牂牁縣,縣境屬牂牁縣轄地。 唐朝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余慶(今敖溪)兩土司為校尉,是縣境有建置之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余慶長官司為余慶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長官司為白泥州。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慶、白泥兩州復(fù)改為長官司;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平定播州之亂后,貴州巡撫郭子章奏請朝廷將白泥、余慶兩地合置余白縣;萬歷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特旨,欽定縣名為“余慶縣”。 余慶縣建縣之初,僅轄余慶、白泥、合江三里,共40多個村寨,而且這三塊行政區(qū)域互不相連,內(nèi)含若干外屬插花地,面積也比現(xiàn)在小得多(如上圖所示)。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撥興隆衛(wèi)軍田附近歸余慶,名新歸里(今黃平縣一碗水靠余慶部分地方),至此,余慶縣下轄四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州府調(diào)整插花地,黃平縣撥上瓦廠、上坪古、上壩、龍溪場、涼風哨、小腮塘、魁龍等十多處歸屬余慶;施秉縣撥金雞屯、船溪屯、大嶺、廻龍場等十余處歸屬余慶。此次調(diào)整意義重大,終使余慶形成一條從白泥至松煙長達百余里、橫跨烏江南北的完整地域。 民國四年(1915年),貴州省調(diào)整省內(nèi)各縣疆界,原屬石阡縣的哨溪、大龍、小龍、地統(tǒng)等七地劃歸余慶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黃平縣撥第五區(qū)(今構(gòu)皮灘和花山鄉(xiāng))全區(qū)及閻家屯、丁家屯、沙壩、獅子巖、巖底等10地歸余慶;施秉縣撥滿溪、馮家河壩、徐家壩、大巖洞等地歸余慶;石阡縣撥橋頭、偏寨、麥子坡、大黃屯歸余慶;余慶縣撥龍井、龍洞歸施秉。至此,余慶轄5區(qū)、19鄉(xiāng)鎮(zhèn)、119聯(lián)保。此次調(diào)整后,余慶縣版圖輪廓從此定型,所轄范圍基本確定。 建國后,余慶縣先后隸屬于貴州省鎮(zhèn)遠專署、遵義專署;1997年,地級遵義市成立后,屬遵義市管轄至今。 至今,余慶縣白泥鎮(zhèn)小河村、潘家灣村,仍地處施秉縣牛大場鎮(zhèn)境內(nèi)。 余慶縣總面積1623.7平方公里,轄8鎮(zhèn)1鄉(xiāng)1街道,總?cè)丝?0.53萬人,是典型的山區(qū)農(nóng)業(yè)縣。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漢風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