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立體系和多種社會功能的運動項目。 中國武術也是東方文化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武術是以踢打摔拿四技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為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技術的理解和運用。 昆侖派以山得名,自立一派。據傳,昆侖派源于周朝武王時期。后來,昆侖派又分東西兩家,均屬道家。 昆侖纏手八卦功昆侖纏手八卦是以上肢形體動作配合下肢走圈的練功運動。通過不同的手形,用纏手給臟腑貫氣,激導全身經絡,疏通各個臟腑,同時走弧形圈,腳踩乾坤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卦位,進行正向和反向對稱循環運動。纏手每到一處穴位都可以調治三條經絡,所以叫“治三經”(乾坎昆侖治三臟);走弧形圈則使人體受“太極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方位的調節。在每個方位上,宇宙和地球的磁場力和能量場的強度都不同,按古人理論,從五行上來說,肺金居西,其經氣為白色;肝木居東,其經氣為青色;腎水居北,其經氣為紫色;心火居南,其經氣為紅色;脾土居中央,其經氣為黃色。這種方位效應不但對臟腑有優異的調節作用,而且可以使“先天真氣”按八卦的規律進行自然的運化,通過“天人合一”的作用對人體機能起到優化的調節與控制。 昆侖纏手八卦口訣 五行八卦深,造詣在中心, 提供氣功素,伸手打病氣。 任督兩脈動,必須到心中, 心中往上升,升到五行中。 三叉螺旋功三叉螺旋功是用動作導引在全身進行螺旋行氣。這套功的行氣特點,完全體現了楊梅君老師關于“氣功解剖”的理論和應用方法。此功的動作結構可使“內氣”沿著人體上下表里交互循環。人體上的經絡縱橫交錯,而且聯絡表里,貫穿人體臟腑和四肢百骸,是一個整體的網絡系統。螺旋行氣正是體現了人體經絡和臟腑里真氣(生物能量)運行的自然規律,使經絡真氣與臟腑氣相濟相容,盈滿全身,隨著動作的變化,內氣可以四通八達。練功后,全身氣血暢通,使整個機體得到充分的濡養。 整套功的動作結構全面、柔和、優美。人體上主要穴位,上、中、下三焦所有臟腑以及手足陰陽經脈都得到鍛煉。在步法上,除按“一字八卦”正反向進退外,還串插“舒肺腑四方轉”和“空中撈氣走一圈”兩節按乾坤八卦方位的動作變化,收功前的最后兩節動作“全身經絡旋又旋”和“百會涌泉大循環”則達到了真氣螺旋運行的高潮,收功后內氣還在旋動,達到疏通全身,濡養機體組織的效果。 口 訣 螺旋轉——三叉開——至內關——開外關大關節(跨、膝、肘、踝)——小關節(十指、十趾各關節)——神經轉———進氣得自然——消除病態——走內關 綿掌綿掌是“三綿功法”中的一套掌功,它由28節動作和多種掌形組成,配合八卦的丁步腳形,按太極八卦“陰陽魚”的軌跡運步,動作快捷、綿柔、輕盈。快練只需1—2分鐘,而所產生的氣機、氣場遍及全身,真氣強而柔,細而純,可疏通全身經絡,打通“三里——內關——涌泉”穴道,充盈上中下三個丹田及氣戶、氣庫等,平秘人體陰陽(尤其是手經三陰三陽),鍛煉經絡主要流注點——十指及十趾。并能加強心臟功能,充盈并提純心氣。 綿掌氣功效應的核心在“內關”,主練中丹田,內關穴道打通,中丹田充實,真氣滲透全身表里,并洋溢五臟六腑,從而使內氣混元,久練就能打開各種功能穴道。 傳統武術產生發展于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具有很強的民族特點。 近年來,學習我國傳統武術的外國人絡繹不絕,其目的在于學習正宗的傳統武術,渴望通過外部形體的學習、鍛煉,逐漸領悟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圈。而我們自己卻丟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仿效別人的競技體育模式,這是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