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甚至拒食的病證。本病是以厭惡攝食為主癥的一種小兒脾系常見疾病,若是其他外感、內傷疾病中出現厭食癥狀,則不屬于本病。 厭食一病,城市兒童發病率較高,各年齡均可發病,尤以1~6 歲小兒多見。本病一般預后良好,但長期不愈會使氣血生化乏源,日漸消瘦,轉為疳證。 一、辨證要點 1.病變臟腑在脾胃 劉以敏教授認為,厭食的發病機理總在脾運胃納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雜病廣要》)小兒“脾常不足”,體質虛弱、患其他疾病、用藥攻伐、飲食不節等因素均可損傷脾胃,影響脾胃受納、運化功能,而成厭食。胃者匯也,乃沖繁要道,主納降、腐熟水谷,胃陰充足,食物易化。若素體陰虛,或熱病傷陰,或平素嗜食辛辣香燥,灼傷胃陰,胃陰不足,食物難以腐熟,則發生厭食。故厭食一病,病變臟腑在脾胃,主要從脾胃不和、脾胃氣虛、脾胃陰虛幾方面進行辨證。 2.注意肝脾關系 肝屬木,為剛臟,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既能調節人體情志活動,又有分泌膽汁、協助脾胃運化腐熟的作用。《血證論》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之疏泄正常,可助脾運化而升發清陽之氣,又可助胃受納、腐熟而下降濁陰之氣。脾屬土,在肝與脾的關系上,相克太過為木橫克土,即肝氣橫逆,乘克脾土,而致脾氣不暢,可出現厭食、納呆、脘腹脹痛等病象。相克不及,為木不疏土,即肝氣郁結,失其條達之性,影響脾氣的升發,出現精神抑郁、胸脅滿悶、食少腹脹、大便異常等肝胃不和的癥狀。反克為木反侮土,多因濕熱困脾,脾氣壅遏,使肝氣疏泄不利,以脘腹脹滿、食少困倦、口膩便溏等濕熱中阻,與脅肋脹痛等肝氣失舒證并見為特征,一般叫土壅木郁。小兒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臨床常見“脾弱肝旺”“肝木橫克脾土”之病象。 二、治療特色 1.從脾胃論治 《吳醫匯講》說:“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治療時若只重脾虛,單予甘厚壅中之品,壅補脾胃,可使胃氣呆滯,脾運失調;或因“飲食不消”而久用、過用消導之品,亦可削伐胃氣。故劉教授主張以“運”“和”為主,治療時注意小兒脾胃生生之氣,投以輕清之劑解脾胃之困,撥清靈之臟氣,恢復脾胃氣機升降運轉,使脾胃調和,脾運復健,胃納自開。臨床常用枳殼、佛手、甘松等。《本草綱目》云:“(甘松)脾胃中加入,甚醒脾氣。” 2.從肝論治 肝與脾關系密切,脾胃氣機升降有賴于肝氣疏泄條達,故治療本病時,注意疏肝理脾。但理氣藥大多辛燥,易于耗氣傷陰,用藥時應選藥性平和之品,用量不宜過大,用時不宜過久,以防耗傷脾氣、胃陰。 三、驗案舉例 病案一 楊某,男,3 歲。 孩子厭食別亂治,應該這么做! 患兒近1月來飲食減少,初起進食量為原來的1/2 左右,近兩周來每每拒食,左哄右騙僅進食3 ~ 4 口,家長予“金雙歧”等藥口服,療效不佳。來診時除飲食少、大便偏干外,無特殊不適。舌紅,脈平。查體:面色少華,精神尚可。 此為脾胃不和。治以消食導滯,消中兼補,方用大安丸化裁。 處方:神曲6g,山楂6g,茯苓9g,京半夏6g,炒白術6g,雞內金3g,炒厚樸4g,萊菔子6g,連翹3g,陳皮3g,蕓香草6g,生甘草3g。3 劑。 按:患兒除飲食減少外,無特殊不適,診斷應屬于“厭食”范疇。本例患兒病程較短,體質較好,治療時以“消導”為主,但消食不宜過用克伐通導,總須顧其正氣,勿傷其正,故主方選大安丸。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術,保和丸為治療食積通用方,有消食和胃之功效。大安丸較保和丸多白術一味,是消中兼補,即消食之中兼有健脾之功,適用于食積兼有脾虛者,對于小兒食積用之尤宜。蕓香草為“韭葉蕓香草”,記載在《滇南本草》中,“味辛、微苦,性微寒。治山嵐瘴氣,不服水土……飲食無味,肚腹疼痛等癥”,有芳香化濕和胃之效,滇南地區常用本品做調味料以開胃助食。 病案二 王某,男,5 歲。 患兒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飲食逐漸減少,近2月來進食量僅為原來的1/3。其間曾予“肥兒疳積顆粒”等藥口服治療,效果不明顯。來診時癥見:飲食減少,大便干稀不調,或夾不消化食物。舌質淡,苔白根膩,脈無力。查體:面色萎黃,精神稍差,肌肉松軟,形體消瘦。此屬脾胃氣虛。治宜益氣健脾和中,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處方:木香2g,砂仁(后下)6g,太子參9g,炒白術9g,茯苓9g,陳皮6g,京半夏6g,炒神曲9g,雞內金3g,炒枳殼6g,佛手3g,谷芽9g,麥芽9g,荷頂4g,甘松6g,生甘草3g。3 劑。 按:患兒病程較久,大便干稀不調,或夾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黃,精神稍差,肌肉松軟,形體消瘦,舌質淡,脈無力,均提示已有脾虛之象。治療時當用“補益”為主,但忌用呆補,應補而不滯,以患兒脾胃能夠運化為度。香砂六君子湯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濕之功效,配伍炒枳殼、佛手、甘松疏理氣機。其中枳殼行氣寬中除脹,作用較枳實緩和;佛手氣清香而不烈,性溫和而不峻,疏理脾胃氣機,行氣而不耗氣;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香而不燥,暢通氣機,開郁醒脾;荷頂有化濕寬中,升清降濁的作用。全方補益中配合疏理氣機、化濕寬中、消食醒胃之品,調脾兼及和胃,補益佐以助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