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荷葉田田 發表于《東太湖論壇》 本帖最后由 admin08 于 2018-6-6 13:27 編輯 人生是一場修行,是無數次經歷斷舍離的修行。 人一生下來就要被剪臍帶,斷開與母親身體的血脈相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1周歲左右斷奶,又一次與母親斷開身體的生理連接。3周歲以后上幼兒園,面臨第一次親子分離的難舍難分。3年幼兒園,6年小學, 6年中學,18歲后,上大學或找工作,面臨第二次親子分離,也許是興高采烈的分離,終于擺脫嘮叨,自由解放了。 青年人一旦結婚,遲早會與原生家庭斷開緊密的精神連接,進入自己的生活圈子,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奮斗著,快樂著,痛苦著。有了一定挫折與閱歷后,更加明白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凡事只有靠自己的人生道理。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往往比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媽寶男媽寶女責任心更強,為兒女作出良好的表率,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優質的家庭教育。 中年階段是人生最苦惱的階段,上有老要照顧,給父母養老送終,下有小要關心,為子女小家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有的甚至還在用自己的退休養老金為子女還房貸。自己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開始走在體檢和求醫問藥的路上。所以中年人是最重視健康的人群,早晚堅持鍛煉身體,跳廣場舞,做健身操,打太極拳,慢跑快走,大多是中年大叔大媽。中年人如果不會照顧自己,舍棄了健康,年老的父母怎么辦?子女能否無法安心工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照顧家人有心無力,無異于家庭的頂梁柱開始出現斷裂,也許會提前抽離自己無私奉獻的家庭主角身份。這種情況下,無論誰家的孩子都必須當好自己的小家,不能依賴父母。失去父母依靠的孩子,也許成長得更快更好。 老年階段更是沒有選擇地在做著一次又一次的斷舍離。就算父母長壽,老年人無一例外地經歷著先后與父母告別的痛苦,抱憾“子欲養而親不在”。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走了,人生只有去處。我們60后這代人大都很清楚這樣一個事實,當年響應國家計劃生育號召只生一個孩子,進入老年后,我們想靠子女養老,真的不現實。這一代獨生子女要同時照顧多位老人,他們有心無力,我們也于心不忍。好在國家在不斷完善養老制度,將來大部分人會及時得體地退出與子女共處的空間,選擇住養老院,盡量少麻煩子女。 人生數十年,總是不斷地在斷舍離中成長成熟,逐漸進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形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態度。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苦,誰能逃離?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生也許不完美,那又如何?人到老年,大多數人與疾病作斗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然規律,無法抗拒。 人生在世,修身養性斷舍離,嘗遍八苦終不悔。 寫于2018年6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