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實踐技能病例考題分析

     123xyz123 2018-06-06

    病例: 張某,女,28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昨日連夜從外地歸來, 感寒不適, 現癥見:惡寒重, 發熱輕, 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時流清涕,咽癢,咳嗽,舌苔薄白, 脈浮緊。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風溫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惡寒,發熱,頭痛, 肢節酸疼,鼻塞,咽癢,咳嗽,脈浮為主癥,診斷為感冒。患者惡寒 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時流清涕,咽癢,咳嗽, 舌苔薄白,脈浮緊,辨證為風寒束表證。其病因病機為:風寒外束, 衛陽被郁,腠理閉塞,肺氣不宣。 中醫病癥鑒別:風溫病勢急驟,寒戰發熱甚至高熱,汗出后熱雖 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咳嗽胸痛,頭痛較劇,甚至出現 神志昏迷、驚厥、譫妄等傳變入里的證候;而感冒發熱一般不高或不 發熱,病勢輕,不傳變,服解表藥后,多能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病 程短,預后良好。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感冒。中醫證候診斷:風寒束表證。 中醫治法:辛溫解表。 方 劑:荊防達表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 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 分服。 病例: 張某,女,28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昨日連夜從外地歸來, 感寒不適, 現癥見:咳嗽聲重, 氣急, 咽癢,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伴見惡寒發 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咳喘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咳嗽、咯痰為主癥, 診斷為咳嗽。患者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 清涕,頭痛,肢體酸楚,伴見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辨證為風寒襲肺證。其病因病機為: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中醫病癥鑒別:咳嗽僅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不伴喘證;咳喘 則咳而伴喘, 常因咳嗽反復發作, 由咳致喘, 臨床以咳喘并作為特點。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咳嗽。中醫證候診斷:風寒襲肺證。 中醫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 劑: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麻黃、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

    皮、金沸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張某,女,28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昨日連夜從外地歸來,感寒不適,現癥見:喉中哮鳴如水雞 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浮緊。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喘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喉中哮鳴有聲為主癥, 診斷為哮病。患者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 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 晦,舌苔白滑,脈浮緊,辨證為冷哮證。其病因病機為:寒痰伏肺, 遇感觸發,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中醫病癥鑒別: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哮必兼 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作的 獨立性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急慢性疾病 的一個癥狀。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哮病。中醫證候診斷:冷哮證。 中醫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 劑:射干麻黃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麻黃、射干、干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棗、 甘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張某,女,28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昨日連夜從外地歸來,感寒不適,現癥見:喘息咳逆,呼吸 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伴有頭痛,惡寒, 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哮病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 為主癥,診斷為喘證。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 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伴有頭痛,惡寒,發熱,口不渴,無汗,苔 薄白而滑,脈浮緊,辨證為風寒壅肺證。其病因病機為:風寒上受, 內舍于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 中醫病癥鑒別: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哮必兼 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作的 獨立性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急慢性疾病 的一個癥狀。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喘證。中醫證候診斷:實喘之風寒壅肺

    證。 中醫治法:宣肺散寒。 方 劑: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麻黃、紫蘇、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菀、白前 3 劑,水煎 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王某,男,28 歲。2010 年 10 月 19 日初診。 患者自 2 個月以來, 經常出現干咳, 有時痰中帶有血絲, 色鮮紅, 胸部隱隱悶痛,午后自覺手足心熱,見少量盜汗,伴有疲倦乏力,納 食不香,皮膚干灼,口干咽燥,苔薄白,邊尖紅,脈細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肺痿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咳嗽、咯血、潮熱、 盜汗為主癥,診斷為肺癆。患者干咳,痰中帶有血絲,色鮮紅,胸部 隱隱悶痛,午后自覺手足心熱,見少量盜汗,皮膚干灼,口干咽燥, 疲倦乏力,納食不香,苔薄白,邊尖紅,脈細數,辨證為肺陰虧損證。 其病因病機為:陰虛肺燥,肺失滋潤,肺傷絡損。 中醫病癥鑒別:肺癆與肺痿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兩者病位均在 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種慢性疾患后期轉歸而成,如肺癰、肺癆、久嗽

    等導致肺葉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癆后期可以轉成肺痿,但必須明 確肺癆并不等于就是肺痿,兩者有因果輕重的不同。若肺癆的晚期, 出現干咳、咳吐涎沫等癥者,即已轉屬肺痿之候。在臨床上肺痿是以 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而肺癆是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為特征。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肺癆。中醫證候診斷:肺陰虧損證。 中醫治法:滋陰潤肺。 方 劑:月華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女,36 歲。2009 年 5 月 16 日初診。患者平素膽怯,前 天看到一場車禍,現癥見:心悸不寧,善驚易恐 ,坐臥不安,不寐 多夢而易驚醒 ,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數弦。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奔豚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心悸不寧為主癥,診 斷為心悸。患者心悸不寧,善驚易恐 ,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

    醒 ,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數弦,辨證為心虛膽怯證。 其病因病機為: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神搖不安。 中醫病癥鑒別: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但心悸為心 中劇烈跳動,發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自少腹。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心悸。中醫證候診斷:心虛膽怯證。 中醫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方 劑:安神定志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龍齒(先煎) 、酸棗仁、遠志、茯神、 黨參、茯苓、山藥、天冬、五味子、石菖蒲、朱砂(沖服)3 劑, 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趙某,男,41 歲。2009 年 4 月 27 日初診。 患者平素常因生氣或勞累后出現胸悶疼痛,5 分鐘前和妻子生氣 后出現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悶,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懸飲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心胸疼痛,甚則心痛 徹背, 背痛徹心, 而且痛引肩背為主癥, 診斷為胸痹。 患者心胸疼痛,

    如刺如絞,痛有定處,伴有胸悶,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辨證為心血瘀阻證。 其病因病機為: 血行瘀滯, 胸陽痹阻, 心脈不暢。 中醫病癥鑒別:懸飲、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為當胸悶痛,并可 向左肩或左臂內側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 突然發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后得以緩解。懸飲為胸脅脹痛,持 續不解,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證候。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胸痹。中醫證候診斷:心血瘀阻證。 中醫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 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 桔梗、枳殼、牛膝、當歸、 生地、降香、郁金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趙某,男,66 歲。2010 年 12 月 30 日初診。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最近月余經常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伴 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 脈弦而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一時性失眠 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不寐,且連續 3 周以 上為主癥,診斷為不寐。患者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 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 脈弦而數, 辨證為肝火擾心證。 其病因病機為: 肝郁化火, 上擾心神。 中醫病癥鑒別:不寐是指單純以失眠為主癥,表現為持續的、嚴 重的睡眠困難。 若因一時性情志影響或生活環境改變引起的暫時性失 眠不屬病態。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不寐。中醫證候診斷:肝火擾心證。 中醫治法:疏肝瀉火,鎮心安神。 方 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 (包煎) 、當歸、生地、柴 胡、甘草、生龍骨 (先煎) 、生牡蠣(先煎) 、靈磁石(先煎)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孫某,女,49 歲。2010 年 12 月 4 日初診。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個月發作日益頻繁,現癥見:神疲乏 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質淡, 苔白膩,脈沉細而弱。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中風病相鑒 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 近三個月發作日益頻繁,以此為主癥,故診斷為癎病。患者癎病反復 發病,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 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而弱,辨證為心脾兩虛證。其病因病 機為:癎發日久,耗傷氣血,心脾兩傷,心神失養。 中醫病癥鑒別:典型發作癇病與中風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 等,但癎病有反復發作史,發時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 作怪叫聲,可自行蘇醒,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癥,而中風病則仆 地無聲,昏迷持續時間長,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遺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癎病。中醫證候診斷:心脾兩虛證。 中醫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寧心。 方 劑:六君子湯合歸脾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人參 (文火另煎分次兌服) 、茯苓、白術、炙甘草、陳皮、姜半 夏、當歸、丹參、熟地、酸棗仁、遠志、五味子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齊某,男,24 歲。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診。

    患者平素飲食不規律,嗜食辛辣,昨晚與朋友豪飲聚餐,今晨來 診時癥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 飲,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腹痛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胃脘疼痛為主癥,診 斷為胃痛。患者胃脘疼痛 ,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 而不欲飲,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為濕熱中阻證。其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中醫病癥鑒別: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位置疼 痛為主癥。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兩者就疼痛部 位來說,是有區別的。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因而胃痛可以影響及 腹,而腹痛亦可牽連于胃,這就要從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 加以辨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胃痛。中醫證候診斷:濕熱中阻證。 中醫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方 劑:清中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黃連、梔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齊某,男,24 歲。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診。 患者平素飲食不規律,昨晚與朋友聚餐,夜間已嘔吐 2 次,今晨 來診時癥見: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秘結不出,舌苔 厚膩,脈滑實。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反胃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嘔吐為主癥,診斷為 嘔吐。患者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秘結不出,舌苔厚 膩,脈滑實,辨證為食滯內停證。其病因病機為:食積內停,氣機受 阻,濁氣上逆。 中醫病癥鑒別:嘔吐與反胃,同屬胃部的病變,其病機都是胃失 和降,氣逆于上,而且都有嘔吐的臨床表現。反胃系脾胃虛寒,胃中 無火,難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盡吐 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征,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 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胃虛失和的不同,臨診之時,是不難分 辨的。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嘔吐。中醫證候診斷:食滯內停證。 中醫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 劑:保和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山楂、神曲、萊菔子、陳皮、半夏、茯苓、連翹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齊某,男,24 歲。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診。 患者平素飲食不規律,嗜食辛辣,昨晚與朋友豪飲聚餐,今晨來 診時癥見: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惡食嘔惡,大便秘結, 舌苔厚膩,脈滑。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胃痛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腹部疼痛為主癥,診 斷為腹痛。患者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惡食嘔惡,大便秘 結,舌苔厚膩,脈滑,辨證為飲食積滯證。其病因病機為:食滯內停, 運化失司,胃腸不和。 中醫病癥鑒別: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位置疼 痛為主癥。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兩者就疼痛部 位來說,是有區別的。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因而胃痛可以影響及 腹,而腹痛亦可牽連于胃,這就要從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 加以辨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腹痛。中醫證候診斷:飲食積滯證。

    中醫治法: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方 劑:枳實導滯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大黃(后下) 、枳實、神曲、黃芩、黃連、澤瀉、白術、茯苓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男,34 歲。2009 年 3 月 11 日初診。 患者素有胸脅脹悶, 噯氣食少, 每因抑郁惱怒, 或情緒緊張之時, 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痢疾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泄瀉為主癥,所以診 斷為泄瀉。患者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 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辨證為肝氣乘脾證。 其病因病機為: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失健運。 中醫病癥鑒別: 泄瀉與痢疾均為大便次數增多、 糞質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 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泄瀉。中醫證候診斷:肝氣乘脾證。

    中醫治法:抑肝扶脾。 方 劑:痛瀉要方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白芍、白術、陳皮、防風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高某,男,38 歲。2009 年 6 月 29 日初診。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鮮,夜間 12 時開始出 現腹痛、下痢等癥。來診時癥見: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 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泄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膿血為主癥,診斷為痢疾。患者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 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 滑數 ,辨證為濕熱痢。其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熏灼腸道,氣血 壅滯,脂絡傷損。 中醫病癥鑒別: 泄瀉與痢疾均為大便次數增多、 糞質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 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痢疾。中醫證候診斷:濕熱痢。 中醫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 方 劑:芍藥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黃芩、黃連、大黃、芍藥、當歸、甘草、木香、檳榔、金銀花、 肉桂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計某,男,75 歲。2008 年 12 月 9 日初診。 患者素有胃疾。大便干結,數日一行,面色無華 ,頭暈目眩, 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腸結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大便干結,數日一行 為主癥,診斷為便秘。患者大便干結,數日一行,伴面色無華 ,頭 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辨證為血虛 秘。其病因病機為:血液虧虛,腸道失榮。 中醫病癥鑒別: 便秘與腸結皆為大便秘結不通。 但腸結多為急病, 因大腸通降受阻所致,表現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無矢

    氣和腸鳴音,嚴重者可吐出糞便。便秘多為慢性久病,因大腸傳導失 常所致,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干結艱行,可有矢氣和腸鳴音,或有 惡心欲吐,食納減少。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便秘。中醫證候診斷:血虛秘。 中醫治法:養血潤燥。 方 劑:潤腸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賀某,男,42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平素房事較頻,且最近事業不順,現癥見:脅肋隱痛,悠悠 不休,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 弦而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懸飲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脅肋部疼痛為主癥, 診斷為脅痛。患者脅肋隱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 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辨證為肝絡失養證。其病 因病機為:肝腎陰虧,精血耗傷,肝絡失養。

    中醫病癥鑒別:懸飲亦可見脅肋疼痛,但其表現為飲留脅下,胸 脅脹痛,持續不已,伴見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時疼痛加重,常喜 向病側睡臥, 患側肋間飽滿, 叩呈濁音, 或兼見發熱, 一般不難鑒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脅痛。中醫證候診斷:肝絡失養證。 中醫治法:養陰柔肝。 方 劑:一貫煎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生地、枸杞、黃精、沙參、麥冬、當歸、白芍、炙甘草、川楝子、 延胡索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毛某,男,49 歲。2011 年 2 月 5 日初診。 患者目黃、 身黃、 小便黃半年有余, 最近發現右脅下可觸及結塊, 自感隱痛、 偶伴有刺痛不適, 胸脅脹悶, 查體可見面頸部有赤絲紅紋, 舌有紫斑或紫點,脈澀。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萎黃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目黃、身黃、小便黃 為主癥,診斷為黃疸。患者目黃、身黃、小便黃,右脅下可觸及結塊, 隱痛、偶伴有刺痛不適,胸脅脹悶,面頸部有赤絲紅紋,舌有紫斑或

    紫點,脈澀,辨證為氣滯血瘀證。其病因病機為:氣滯血瘀,積塊留 著。 中醫病癥鑒別:黃疸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后有關;其 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失疏,膽汁外溢;其主癥為身黃、目黃、小便 黃。萎黃之病因與饑飽勞倦、食滯蟲積或病后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 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其主癥為肌膚萎黃不澤,目睛及小便 不黃,常伴頭昏倦怠,心悸少寐,納少便溏等癥狀。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黃疸。中醫證候診斷:氣滯血瘀證。 中醫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 劑:逍遙散合鱉甲煎丸。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柴胡、枳殼、香附、當歸、赤芍、丹參、桃仁、莪術。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并服鱉甲煎丸。 病例: 盧某,男,53 歲。2008 年 11 月 2 日初診。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多年。今日因情志不遂頭昏脹痛,兩側為重, 心煩易怒,夜寐不寧,口苦面紅,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眩暈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頭部疼痛為主癥,診

    斷為頭痛。患者頭昏脹痛,兩側為重,心煩易怒 ,夜寐不寧,口苦 面紅,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辨證為肝陽頭痛。其病因病機為: 肝失條達,氣郁化火,陽亢風動。 中醫病癥鑒別:頭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二者對 比, 頭痛之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方面, 眩暈則以內傷為主。 臨床表現, 頭痛以疼痛為主,實證較多;而眩暈則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頭痛。中醫證候診斷:肝陽頭痛。 中醫治法:平肝潛陽息風。 方 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天麻、鉤藤(后下) 、石決明(打碎先煎) 、山梔、黃芩、丹皮、 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孔某,男,54 歲。2008 年 10 月 14 日初診。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常因煩勞郁怒而頭暈。近日因情志不遂 出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甚則仆倒,顏面潮紅, 急躁易怒 ,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中風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眩暈為主癥,診斷為 眩暈。患者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 失眠多夢,甚則仆倒, 顏面潮紅,急躁易怒 ,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辨證為肝陽 上亢證。其病因病機為: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中醫病癥鑒別: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 遂,失語,或不經昏仆,僅以 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 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 諸癥 。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眩暈。中醫證候診斷:肝陽上亢證。 中醫治法: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方 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天麻、石決明(打碎先煎) 、鉤藤(后下) 、牛膝、杜仲、桑寄生、 黃芩、山梔、菊花、白芍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盧某,男,53 歲。2008 年 11 月 2 日初診。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今晨突然發 生口眼 斜,舌強語謇,右半身活動不利等癥,舌質紅苔黃,脈弦。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 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 右半身活動不利為主癥,診斷為中風。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平素 頭暈頭痛,耳鳴目眩 動不利等癥, 舌質紅苔黃, 脈弦, 辨證為風陽上擾證。 其病因病機為: 肝火偏旺,陽亢化風,橫竄絡脈。 中醫病癥鑒別: 證發作時起病急驟,突然昏仆倒地,與中風相 似。但 證為陣發性神志異常的疾病,猝發仆地時常口中作聲,如豬 羊啼叫,四肢頻抽而口吐白沫;中風則仆地無聲,一般無四肢抽搐及 口吐涎沫的表現。 證之神昏多為時短暫,移時可自行蘇醒,醒后一 如常人,但可再發;中風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癥狀嚴重,持續時間 長, 難以自行蘇醒, 需及時治療方可逐漸清醒。 中風多伴有半身不遂、 證不同。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中風(中經絡) 。中醫證候診斷:風陽上 擾證。 中醫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 方 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天麻、鉤藤(后下) 、石決明(打碎先煎) 、山梔、黃芩、丹皮、 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女,44 歲。2008 年 9 月 12 日初診。 患者因皮膚瘡瘍破潰而引發水腫,腫勢從顏面漸及全身,皮膚光 亮, 尿少色赤,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鼓脹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顏面漸及全身水腫為 主癥,診斷為水腫。患者水腫因皮膚瘡瘍破潰而引發,腫勢從顏面漸 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辨證為濕毒浸淫證。其病因病機為:瘡毒內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 水濕內停。 中醫病癥鑒別: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 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 先腫,繼及全身,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 調,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 調,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水腫(陽水) 。中醫證候診斷:濕毒浸淫 證。 中醫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方 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 丁、紫背天葵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孟某,男,31 歲。2008 年 7 月 14 日初診。 患者從昨日開始出現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黃赤,少腹 拘急脹痛,口苦,嘔惡,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癃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小便頻數澀痛,少腹 拘急引痛為主癥,診斷為淋證。患者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 黃赤,少腹拘急脹痛,口苦,嘔惡,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辨 證熱淋。其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中醫病癥鑒別:淋證與癃閉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難之癥狀,但 淋證尿頻而尿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 尿量少于正常,嚴重時甚至無尿。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淋證。中醫證候診斷:熱淋。 中醫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方 劑:八正散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瞿麥、萹蓄、車前子(包煎) 、滑石(包煎) 、萆薢、大黃、黃柏、 蒲公英、紫花地丁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許某,男,78 歲。2010 年 7 月 14 日初診。 患者最近三個月逐漸出現小便不暢、點滴不爽,排出無力,伴有 面色 白,神氣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淡胖,苔薄 白,脈沉細或弱。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淋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小便不暢、點滴不爽, 排出無力為主癥,診斷為癃閉。患者最近三個月逐漸出現小便不暢、 點滴不爽,排出無力,伴有面色 白,神氣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 而酸軟無力,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或弱,辨證腎陽衰憊證。其病 因病機為:腎中陽氣虛衰,氣化不及州都。 中醫病癥鑒別:淋證與癃閉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難之癥狀,但 淋證尿頻而尿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 尿量少于正常,嚴重時甚至無尿。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癃閉。中醫證候診斷:腎陽衰憊證。 中醫治法:溫補腎陽,化氣利水。

    方 劑:濟生腎氣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附子(先煎) 、肉桂(后下) 、桂枝、地黃、山藥、山茱萸、車前 子(包煎) 、茯苓、澤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石某,男,31 歲。2010 年 7 月 14 日初診。 患者平素縱欲過度,毫無節制,自半個月以來,出現陽事不舉, 或舉而不堅。伴有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 白,頭暈 耳鳴,腰膝酸軟,夜尿清長,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早泄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陽事不舉,或舉而不 堅為主癥,診斷為陽痿。患者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精薄清冷,神 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 白,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清長,舌 淡胖,苔薄白,脈沉細,辨證命門火衰證。其病因病機為:命門火衰, 精氣虛冷,宗筋失養。 中醫病癥鑒別:陽痿是指欲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 或堅而不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證,而早泄是同房時,陰莖能 勃起,但因過早射精,射精后陰莖痿軟的病證。二者在臨床表現上有

    明顯差別,但在病因病機上有相同之處。若早泄日久不愈,可進一步 導致陽痿,故陽痿病情重于早泄。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陽痿。中醫證候診斷:命門火衰證。 中醫治法:溫腎壯陽。 方 劑:贊育丸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巴戟天、肉桂 (后下) 、仙靈脾、韭菜子、熟地黃、山茱萸、枸 杞子、當歸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龔某,女,38 歲。2010 年 11 月 14 日初診。 患者婚后生活不和諧,經常生氣,最近一年出現精神抑郁,胸部 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經查伴有 苔白膩,脈弦滑。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虛火喉痹相 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精神抑郁,胸部悶塞, 脅肋脹滿為主癥, 診斷為郁證。 患者精神抑郁, 胸部悶塞, 脅肋脹滿, 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辨證痰氣

    郁結證。其病因病機為:氣郁痰凝,阻滯胸咽。 中醫病癥鑒別:梅核氣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 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 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 性發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吸煙飲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咽部 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但過 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郁證。中醫證候診斷:痰氣郁結證。 中醫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方 劑:半夏厚樸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厚樸 1、紫蘇、半夏、茯苓 1、生姜 3 片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計某,男,48 歲。2011 年 2 月 14 日初診。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兩個月出 現多飲、多食、多尿、乏力等癥狀,尤以多食易饑為突出。現癥見: 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癭病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多飲、多食、多尿、 乏力等癥狀,尤以多食易饑為突出主癥,診斷為消渴——中消。患者 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辨證為胃熱熾盛證。 其病因病機為: 胃火內熾, 胃熱消谷, 耗傷津液。 中醫病癥鑒別: 癭病中氣郁化火、 陰虛火旺的類型, 以情緒激動, 多食易饑, 形體日漸消瘦, 心悸, 眼突, 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癭腫 有形則與消渴有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癥。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消渴——中消。中醫證候診斷:胃熱熾 盛證。 中醫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 劑:玉女煎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先煎) 、知母、黃連、梔子、玄參、生地黃、麥冬、川 牛膝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郭某,男,29 歲。2011 年 2 月 9 日初診。 患者最近月余經常發熱, 熱勢或低或高, 常在勞累后發作或加劇, 伴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 白薄,脈細弱。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外感發熱相 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發熱為主癥,且沒有 外感癥狀,故診斷為內傷發熱。患者發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 后發作或加劇,伴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 溏,舌質淡,苔白薄,脈細弱,辨證為氣虛發熱證。其病因病機為: 中氣不足,陰火內生。 中醫病癥鑒別:內傷發熱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為低熱,或自 覺發熱, 而體溫并不升高, 表現為高熱者較少。 不惡寒, 或雖有怯冷, 但得衣被則溫。常兼見頭暈、神疲、脈弱等癥。無感受外邪所致的頭 身疼痛、鼻塞、流涕、脈浮等癥。而外感發熱表現的特點是:因感受 外邪而起,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其惡寒得 衣被而不減。初起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表證。 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正邪相爭所致,屬實證者居多。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內傷發熱。中醫證候診斷:氣虛發熱證。 中醫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 劑:補中益氣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郭某,男,74 歲。2011 年 2 月 9 日初診。 患者主訴有虛勞病史多年,現癥見:咳嗽無力,痰液清稀,短氣 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肺癆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虛勞病史多年為主訴, 故診斷為虛勞。患者咳嗽無力,痰液清稀,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 寒時熱,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辨證為氣虛——肺氣虛證。其病因病 機為:肺氣不足,表虛不固。 中醫病癥鑒別:肺癆系正氣不足而被癆蟲侵襲所致,主要病位在 肺,具有傳染性,以陰虛火旺為其病理特點,以咳嗽、咯痰、咯血、 潮熱、盜汗、消瘦為主要臨床癥狀;而虛勞則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久 虛不復,病程較長,無傳染性,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其基本 病機,分別出現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多種癥狀。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虛勞。中醫證候診斷:氣虛——肺氣虛 證。 中醫治法:補益肺氣。 方 劑:補肺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人參、黃芪、沙參、熟地、五味子、百合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魯某,女,31 歲。2011 年 1 月 21 日初診。 患者昨日外出,恰逢寒流侵襲,夜半歸來自感頭痛,項背強直, 惡寒發熱,無汗,肢體酸重。至今晨病情加重,出現口噤不能語,四 肢抽搐。舌苔薄白,脈浮緊。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 證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患者出現項背強直,口 噤不能語,四肢抽搐等特征性主癥,診斷為痙證。患者感頭痛,項背 強直,惡寒發熱,無汗,肢體酸重,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 白或白膩,脈浮緊,辨證為邪壅經絡證。其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侵 于肌表,壅滯經絡。 中醫病癥鑒別: 證多為突然發病,其抽搐、痙攣癥狀發作片刻 可自行緩解, 既往有類似發病史; 痙證的抽搐、 痙攣發作多呈持續性, 不經治療難以自行恢復,痙證多有發熱、頭痛等伴發癥狀。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痙證。中醫證候診斷:邪壅經絡證。 中醫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方 劑:羌活勝濕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羌活、獨活、防風、藁本、川芎、蔓荊子、葛根、白芍、甘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吳某,男,24 歲。2008 年 9 月 6 日初診。 患者發熱五六日, 熱略減退, 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 步履艱難, 心煩口渴,咳嗆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黃少,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 脈細數。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偏枯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肢體軟弱無力,步履 艱難為主癥,診斷為痿證。患者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步履艱難, 心煩口渴,咳嗆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黃少,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 脈細數,辨證為肺熱津傷證。其病因病機為:肺燥傷津,五臟失潤, 筋脈失養。 中醫病癥鑒別:偏枯亦稱半身不遂,是中風癥狀,病見一側上下 肢偏廢不用,常伴有語言謇澀、口眼歪斜,久則患肢肌肉枯瘦,其癱 瘓是由于中風而致。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痿證。中醫證候診斷:肺熱津傷證。

    中醫治法: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方 劑:清燥救肺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北沙參、西洋參(另煎兌服) 、麥冬、生甘草、阿膠(烊化沖服) 、 胡麻仁、生石膏(先煎) 、霜桑葉、苦杏仁、炙枇杷葉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胡某,女,28 歲。2011 年 1 月 6 日初診。 患者今天上午搬家過程中出現腰扭傷,現癥見:腰痛如刺,痛有 定處,痛處拒按,俯仰不便,不能轉側。舌質暗紫,脈澀。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腎痹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腰痛為主癥,診斷為 腰痛。患者腰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俯仰不便,不能轉側。 舌質暗紫,脈澀,辨證為瘀血腰痛。其病因病機為:瘀血阻滯,經脈 痹阻,不通則痛。 中醫病癥鑒別: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為主; 腎痹是指腰背強直彎曲, 不能屈伸,行動困難而言,多由骨痹日久發展而成。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腰痛。中醫證候診斷:瘀血腰痛。 中醫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 劑:身痛逐瘀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當歸、川芎、桃仁、紅花、 蟲(研末分次沖服) 、香附、沒藥、 五靈脂 (包煎) 、地龍、牛膝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病例: 史某,女,31 歲。2010 年 9 月 30 日初診。 患者產第二胎后不久便見經行,經量時多時少,滴瀝不凈,血色 淡,質清稀。已有月余,仍未好轉。伴有面色 白,神疲氣短,小腹 空墜,四肢不溫,納呆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脈沉弱。 答題要求 1.根據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題卡上完成書面辨證論治。 2.中醫病證鑒別(助理醫師不測試此項內容) :請與經間期出血 相鑒別。 參考答案: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含病因病機分析) :以經血淋漓不盡為主癥, 診斷為崩漏。患者月經滴瀝不凈,色淡質稀,已有月余,伴有面色 白,神疲氣短,小腹空墜,四肢不溫,納呆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 印,苔白,脈沉弱,辨證為脾虛證。其病因病機為:脾虛中氣虛弱甚 或下陷,則沖任不固,脾失統攝,故經血淋瀝不盡;氣虛火不足,故 經色淡,質清稀;神疲氣短、小腹空墜、舌淡胖、脈細弱均為脾虛氣 弱之征。

    中醫病癥鑒別:崩漏與經間期出血都是非時而下,但經間期出血 發生在兩次月經中間,頗有規律,且出血時間僅 2~3 天,不超過 7 天自然停止。 而崩漏是周期、 經期、 經量的嚴重失調, 出血不能自止。 診 斷:中醫疾病診斷:崩漏。中醫證候診斷:脾虛證。 中醫治法:補氣攝血,固沖止崩。 方 劑:固本止崩湯或固沖湯加減。 藥物組成、劑量及煎服法: 人參、黃芪、白術、熟地、當歸、黑姜、海螵蛸、茜草根、煅龍 骨、煅牡蠣、山萸肉、白芍、棕櫚炭、五倍子 3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下载|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国产|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 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人人澡人摸人人添|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野花免费社区在线|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 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成人无码特黄特黄AV片在线|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久网站|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国产360激情盗摄全集|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高清|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丰满的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