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凸顯語文教育走向 6月7日11時30分,高考語文科目結束,幾乎在同一時間,各地高考作文題陸續出現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高考作文引導著語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關切。 今年高考作文題與往年相比有哪些變化,體現出哪些價值特點?本報與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邀集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今年高考作文題,第一時間做出點評。 點評人:汪鋒(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維賢(北京市特級教師) 管然榮(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特級教師) 今年全國高考總共使用八套語文試卷,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導考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新時代里找到個人意義,讓考生把個人與時代、國家聯系起來,把個人成長與時代變遷、國家發展聯系起來,將思考人生與關注現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宏大敘事的空泛,強化了高考作文的導向功能。 這些作文題的命題材料大多以情境任務作為主要載體,不僅能幫助考生拓展思維空間,還注重讓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考生都能充分施展寫作才華,突出了表達能力的考查,在區分考生的立意層次、寫作水平上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全國Ⅰ卷:世紀寶寶中國夢 全國I卷作文題達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新世紀出生的考生,從時間脈絡上天然與新時代的中國共命運。他們置身于新時代中,思考自己的恰當定位,涉及價值觀的根本問題。這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引導材料的豐富性與往年相比又見提升。材料呈現了中國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和大方向。如果稍加注意,考生便會發現自己正處于材料所展示的時間之中,材料既包含經歷的過往,又在展望未來。這意味著思考維度應該是“回顧與前瞻”。在做了這些限制之后,題干擬定了閱讀對象——“那時18歲的一代”,這又給了一個巧妙的暗示:你現在思考的未來,就是那一代的過往。 考生要達到基本要求并不難,但要吃透材料和要求,短時間內呈現這么多豐富的考慮,就要看平時的訓練是否在向著真實的寫作能力努力。如果只是僵化的套作或者宿構,很難應對這一多面向的作文題。 ■全國Ⅱ卷:幸存者偏差 全國Ⅱ卷作文題屬于近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而材料的選擇并未盲目追逐熱點話題,而是有意拉開了距離,取材于“二戰”期間的具體事件??紙鲎魑拿}最忌諱那種寬泛無邊的“假大空”題。該材料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話題背景或言說情境,富有高考作文必需的限制性;同時,又具有開放性,輻射出多重意義或包含著多重立意指向,進而構建出多維度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各類考生寫作潛能的發揮與檢測。材料可以引發多角度的立意構思:比如要善于多角度思考,要善于反向思維;要相信自我,不隨波逐流;看問題要抓住關鍵;要全面綜合地考慮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題以一則具體材料作為構思的起點,旨在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考查考生的言語表達等多種學科素養,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科教育教學導向作用。 ■全國III卷:改革開放三部曲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這三條標語、口號濃縮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極不平凡的歷程。看似寫作角度單一,實則豐富多樣??忌梢酝ㄟ^觀察社會,思考國家的發展之路,也可以聚焦個人,思考個人在時代變遷中應有的價值,或者把兩者結合起來。這道題處理不好,容易空泛。如能以小見大來寫,更容易出彩。審題難度低的作文題目,“深度”和“亮點”是成功的關鍵。 ■北京卷:新時代新青年或綠水青山圖 北京卷作文題的特點是“大”,無論是“新時代新青年”還是“綠水青山圖”都緊扣發展的大時局,立意宏大,貼近時代。無論議論還是記敘,都要從大處著眼,但又最好從青年視角出發,或者從“圖”考慮,讓“大”落到實在的小處。 盡管考題的指向明確,考生也有充分的素材準備,但如何構建從小到大的論證,卻有難度。干巴的議論,生硬的敘述可能呈現出司空見慣的老套圖景,能否避免,就要看考生的生活經驗與洞察能力了。 ■上海卷:被需要 上海卷作文題延續了近年的命題傳統,直面社會現實,著意引導學生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關注自我心靈世界的成長。試題提供一種真實的“社會現象”與“常見心態”——“被需要心態”。它讓每一個考生都可以基于生活感悟展開思考,甚至可以從“需要”與“被需要”的角度展開思辨;還要富有思辨性地去考慮“被”“什么樣的需要”。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能獨立存在。這樣,“被需要”為考生的寫作內容提供了豐富的邏輯層次;在多角度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更引領考生去關注“被他人”“被社會”所“需要”的人文情懷。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種基于“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積極展現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引導學生培育關注社會現實的人文情懷。葉圣陶先生說得好: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江蘇卷:語言 江蘇卷作文題圍繞各種“語言”來命題,沒有追逐熱門話題,而是立足于語文學科特色的彰顯,立足于語文學科命題學術品位的堅守,是八套試題中最能反映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題目。這里的“語言”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交流溝通以及學習、了解其他事物的各種媒介工具?!罢Z言豐富生活,演繹生命,傳承文化”,“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這為考生創設了廣闊無限的構思空間。 但是,整體來看,題目似乎過于寬泛,開放性有余,而限制性不足。殊不知,必要的限制性恰恰正是選拔性考試不可缺少的重要屬性。 ■天津卷:器 天津卷作文題的傳統文化和語文味道都很濃厚,考題巧妙地結合不同詞語,從“器”的不同面向來展示不同的認知角度,從中可以探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也可以闡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故事、道理,還可以談到胸懷、責任等等,其背后更深的哲學背景就是“詞與物”。 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浸潤在自己的文化之中,而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質是如何思考“詞與物”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待“物”的態度凝聚在各種詞語之中,當青年人開始自覺從自身的體驗來考察這些態度時,就走在了繼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了。考題的難點在于考生能否通透識別這一“詞與物”的關系,把自己的經歷、思考過程生動地展現出來。 ■浙江卷:浙江精神 浙江卷作文題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赝麣v史,提煉與概括“浙江精神”,緊貼時代主題和地方特點,引導考生站在人生新起點,在宏觀視野中思考個人價值。宏大主題需要從小角度切入。立足個人,放眼浙江,站位高落點小,才能寫得好。提示語中突出“體驗和思考”,導向明確,可以用故事來詮釋、演繹,深度論述自己的認識思考。近幾年,浙江卷作文題一直比較注重思辨性。(汪鋒 陳維賢 管然榮 )《光明日報》(2018年06月08日08版) |
|
來自: Z教授的e > 《高考招生、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