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有真假,告訴大家怎么認識和辨別。 但如果用以下的方法來驗證,便可以大膽插穴,也能得到好地。一般的規律為浮沉吞吐: 浮:來龍高昂,穴地狹窄,可在稍高處點穴。 沉:來龍平緩,四面坦開,可找稍低處點穴。 吞:來龍中正,兩邊砂手均勻,可找中間正處點穴。 吐:來龍勢逼,星峰頓起,真穴宜向前立。 再有:山窮水盡向腰尋,四周高處逼穴易壓,四周低曠穴怕露。左脈高而壓穴向右尋,右脈高而壓穴向左尋。 四落之處可結穴,什么是四落? 龍脈行走的過程中,有初、未,腰、分等四種起落。最初的也是靠近祖山的起落稱為初落。 祖山分出數支大小山脈互相圍護前行中起落的稱為腰落。 水的大盡之處,水走之地而有下砂關顧,稱為未落。 龍脈分開數支連綿貫串起落為分落。 四落中最難看到的是分落。凡是龍行起落的地方大多可以立穴造作。 簡單一句話,分清四落之地,最為重要,因為四落之地皆可作穴。 知道何處立穴,我們再講穴周邊的勢。 穴有四勢: 所謂四勢,就是穴地前后左右四周的局勢。 腹、背受風者,不可立穴。 左缺右穴者不可立穴。 山脈凹缺,左右相射者不可立穴。 還有就是: 去水不住,青龍與白虎遠走,后無案山的窮龍,前無高山的孤龍,都不宜立向作墳。 穴有惡風,則需要避開。穴前明堂太低,能填則者實。 我們立穴時,先看穴再審龍。 山不停止,不能立穴。 高穴應該注意避免風吹,低穴應注意水浸泡。大在宜作大穴,小地宜做巧穴。瘦地宜下沉作穴,肥穴要上浮。注意陰陽之平衡,一切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最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