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龍風水洪國珍博客2016-12-03 21:46 ![]() 洪國珍寫于1989己巳屆統修宗譜時 洪氏之先出于共工氏,前人述之備詳,余固不贅。黃梅洪氏一族,始于先祖勝之公遷梅,迄今七百余年,丁繁而居散,戶圖林立,書香士宦興盛不衰,邇來六十余年,譜諜失修,以致尊卑不識,戶不相知。而追述始祖遷梅年代,眾說不一,有曰宋人宋進士,亦有曰元人云云,正誤莫辨,有瀆先人。兼以在梅洪氏,散居四方,遷延歲月,漸至不明淵源矣。是以先賢纂修舊譜之時,每思及此,無不慨嘆,后之賢達,皆欲合修,以徵其詳,而每因時事限制而未果,今國運昌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我洪氏重修家譜,正當其時。 今歲清明,美浩洞棋二翁,以合修宗譜事,集眾祭奠遷梅始祖,隆盛空前,誠我洪氏得賞六十年夙愿而釐定族譜之盛典也。 合修既定,集中賢明,考察舊牒,去偽存真。眾說合一,昭穆有程。遷梅始祖勝之公乃遷樂平祖玉公第十四代孫,玉長子湖圍派華公第十三代孫。我戶受一戶,舊譜有易為玉公次子巖前派蔚公之后,實誤,今按黃梅傳戶,上、下元貴兩戶,上、下章一兩戶,受一戶共六戶譜頭考證,黃梅洪氏仍歸宗湖圍派華公支下,此說誠為確論,后勿疑之。 有關勝之公遷梅年代,經查元貴戶譜載:彌遠公遺序中“父兩任縣尹,于宋理宗甲子歲(公元1264年)革命改組,調清遠不赴,棄官歸隱,過淮訪舊識,道經蘄州之黃梅…"等語,還載三世友璋公生于元至順壬申(公元1332)年,以及一世祖妣楊氏更出其余資飭次子彌堅公,于元致元元(公元1335)年,完成宅房之楊樹橋。此橋至今遺跡猶存。于一九三七年重修京川公路時,在原橋基礎上擴建。 宋理宗甲子歲,與元致元同年,其時宋、元對峙,天下大亂,勝之公棄官歸隱,返樂平,經蘄州管轄下的黃梅縣,當時有湖圍派昆弟洪雷文任黃梅縣教喻官(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局長),雷文公留勝之公遍覽黃梅山水。未久,雷文公去職返樂平(老譜載雷文公歿后葬黃梅縣西厝石嶺),勝之公因喜愛黃梅的山水風光,遂筑室于黃梅,更名梅隱,為洪姓遷黃梅一世祖。 遷梅始祖勝之公在黃梅定居之前,先僑寓東山百萬城,即今多云山下劉城(唐曾元裕駐兵處),后定居楊木西村,即今洪家嶺,公之墓葬處附近。 附遷梅始祖洪勝之公墓 ![]() ![]() ![]() 洪氏遷梅以來,分遷各地,其故何出?據黃梅各戶舊譜僅存文字考察,大慨行略如下:自始祖來黃梅后,二世有四兄弟,長彌高,遷陜曰寬一戶,與黃梅失系; 次彌堅,今元貴戶,元貴戶后來又分上、下元貴二戶,即洪氏定居洪家嶺后,彌堅公七世孫導昇公遷往孔垅之東,今日孔垅洪碾村(舊稱洪家垅宕)。余則仍居洪家嶺(元貴戶宗譜于嘉慶壬申年分修,咸豐六年合修)。 三彌遠,戶分有四,姨侄友瑞之裔為傳戶,居洪樓,友璋公之裔分為三戶:宇璇、宇珩二公之裔為上、下章一戶; 宇瑺公后裔為受一戶。 四彌壽,今屆合修有太白湖洪家咀載一戶續之。 經上、下章一、受一戶,各譜對照考證,二世彌遠公支下至十世之先祖,皆葬于東關外先農壇后祖山,即今縣城北邙山路西,縣黨校所在山坵。此山后又起一山,名曰螺絲地,即今黃梅縣師范學校所在地,只有兩山之間低下處,及池塘、田地,未有建筑,其余全是民房建筑,古墓全無,所存者,細心審察,只依稀可見因建筑開發而推毀墳墓之余灰跡。親臨其地,觀我祖先埋骨之所,已不復存在,真乃感慨而悲憤者矣。 彌遠、彌壽二公曾同居于百萬城,后遠公支下遷居黃梅縣城,由縣城再分遷各地之期,則為明朝末年。此論上、下章一兩戶皆載為明萬歷年間,有上章一戶十一世祖夢科公,于明萬歷間遭流氛之亂,被困城里,公越城避難,跌足成疾。父被亂兵抓走,母遭亂殺,公逃至垅坪而定居,即今五祖垅坪山一帶是, 我受一戶,有關洪氏在梅分遷的記載,只存有十一世祖淑占公行述曰:"公…原居新城鄉利道門內,明末攜子若仆,避亂于門坎山,后遂置產筑室而家焉…”。黃梅縣志載:縣東為新城鄉,扺宿松縣界。舊西南隅有利道門,久塞。由上而知,彌遠公支下,分遷各地,皆明朝末年。 詳細分遷情況是:十一世夢祖公之裔居洪家咀; 夢甲公之裔居下新; 夢光公之裔居杉樹林洪大屋; 光啟公之裔居胡世柏; 皋公裔居洪旗桿與松秧畈; 此為下章一戶璇分一支。上章一戶即珩分,其后裔居攏坪、多云山下洪新屋及苦竹洪大塘、塔木橋等處。 受一戶分遷情況列于后: 自遷梅七世祖宇瑺公生四子,長孟晞、次孟時、三孟吉、四孟鼎,此四公即受一戶四大房之支祖。 長房孟晞公,生子六:曰八世惠、思、慧、化、任、倣,只有倣公綿其宗,余則不永其傳。晞公后裔變遷情況是:倣公生子一,為九世鈞公,鈞公生子二,為十世天麟、天遂,遷居小溪。次天遂公傳止,長天麟公生子二,為十一世繼誠、繼武,繼武傳止。繼誠生子三,為十二世正旺、正起、正發,長正旺公長居小溪,傳至二十二世有茂隆公兄弟于民國時遷居孔垅之東,今邢萬九村是。次正起公傳止,三正發公傳至十六世萬中公遷上縣鎮承祧外祖父錢姓,即今長嶺周咀村是,此支人雖姓錢,但仍入我洪氏族譜。 二房孟時公,生子有五,曰八世儒、仁、儀、信、杰,仁、信二公傳止。儒公生子三,長鎧公生十世惟善、惟洛、惟明、惟奇四公,皆遷出黃梅城。洛、明、奇三公傳止,唯有惟善公延綿其宗,即今濯港一支,濯港又有一支遷居新開鎮。儒公次子鉞公傳止,三子欽公遷山南又名觀音塘嶺洪碾,即今鐵嶺鄉觀音塘嶺一支是。 儀公生子一,曰九世鐸公,鐸公生子四,曰十世惟乾、惟翰、惟軫、惟笵,其中翰、軫丶范三公俱傳止,唯惟乾公生子二,曰十一世虛衷、淑占。虛衷公生一子,求名未歸; 淑占公生一子,曰十二世為憲又名嗣國,淑占公于明末攜子仆避亂遷居元角門坎山,即今大河鎮門山村,其子孫眾多,后世人丁占受一戶大半之數,外遷者眾不可詳述。 附門坎山村洪淑占公墓圖: ![]() 孟時公五子,杰公生子一:曰九世镃公,镃公生子三:曰十世惟勛、惟猷、惟謨,猷、謨二公傳止; 惟勛公生子三:曰十一世九聞、賢卿、定卿,賢卿、定卿二公傳止,九聞公遷居金林延綿其宗,即今縣城西魏涼向窯村是。 三房孟吉公,生子一:曰八世偕公,偕公生子三:曰九世道公、識公、問公,識、問二公皆傳止,道公遷居縣市,今鐵嶺鄉觀音塘嶺一帶,并生有三子:曰十世時新、時聘、時麟,聘、麟二公傳止,唯時新公延綿其宗。 四房孟鼎公,生子有二:曰八世仕公、位公,仕公傳至十七世止; 位公生子一: 曰九世淳(金旁享字)公,淳公生子一: 曰十世惟則公,遷上沿鎮停刀口而延綿其宗。 以上為我遷梅祖后裔變遷記述,及我受一戶分遷詳情。 另有我戶受一戶唯存一卷同治八年老譜源流卷首,目錄載:孟時公支下分遷:濯港、黃連(今園城庵所轄)、塅塘(今羅橋轄)、山南等。而民國廿四年譜中未有黃連、塅塘記載。查民國譜系表,只有惟善公葬后詳明"公為濯港一支"。惟善公兄弟有四,善公居長,其他三弟之裔皆或外出失考,或傳止。但三公之裔亦有葬黃連、塅塘之說。同治年間,我族人居黃連、塅塘實事,而民國譜上,其三公之裔居地又注為濯港,并無黃連、塅塘之說,此論吾不敢妄呈己見,謹將所查考之事由詳述,以俟后續者深考。 嘗聽人說:"史筆如刀,落筆千鈞”,修家譜,考祖先來龍,記子孫去脈,是一件需要文史知識,又需要嚴謹認真的精神,方可勝任,本人僅憑一腔熱情,胸無學識,濫竽充數,深感慚愧,實不敢留跡于譜,以取笑于后輩,僅將此屆合修尋序正宗及遷梅后變遷盡述,亦誠恐有誤,愿后世續修賢達詳考以正其說。實乃我之深望。 公元一九八九年己巳歲秋月 遷梅祖勝之公廿二代孫國珍敬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