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不正常地凝結,導致靜脈管腔阻塞,引起靜脈回流的障礙性疾病。主要是由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三大主要因素引起,多發生于長期臥床患者、術后患者、骨折患者、腫瘤患者。臨床護理中對預防DVT的重視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采取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物理預防、化學預防以及二者結合。物理預防主要方式有踝泵運動、空氣壓力泵等,化學預防主要是使用相關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類、華法林等。 踝泵運動是主動或被動屈伸踝關節的運動。方法是患者取平臥或是坐位,先盡最大角度的向上勾腳,使腳尖朝向自己,保持 10s,后用力繃腳,腳尖盡力向下踩,在最大位置保持10s。其起到預防DVT作用的主要原理是當腳尖向下踩的時候小腿三頭肌的收縮變短,脛骨前肌肉放松、伸長,當患者腳尖向上勾的時候脛骨前肌肉進行收縮變短,小腿三頭肌放松、伸長,當患者肌肉收縮的時候,擠壓血液和淋巴液使之回流,當放松的時候新的血液又重新流入,這樣就能夠加強整個下肢的血液循環。進行踝關節的旋轉動作可以帶動更多的肌肉收縮放松,即踝泵運動主要通過踝關節的屈曲、外展、旋轉等活動帶動下肢肌肉收縮,加快血液回流,促進腫脹消除及肢體功能康復,同時能增快高凝狀態的血液流動,抑制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綜合文獻來看,踝泵運動對預防DVT是非常有效的。李麗娟等通過對照老年人髖部骨折術后早期進行踝泵運動的59例患者和術后未進行踝泵運動的79例患者DVT發生率表明:術后即刻開始踝泵運動并且堅持到術后的4 ~8周,可促進靜脈回流,避免血流滯緩,能有效預防下肢DVT的發生。耿艷莉等研究結果表明踝泵運動不會增加手術創面的活動性出血,對預防術后DVT有明顯效果,而且安全易于施行。潘麒羽等通過對 78例剖宮產術后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研究顯示踝泵運動后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標與術前相比無顯著差異,且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踝泵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剖宮產患者術后血液高凝狀態,降低 DVT發生率。 踝泵運動對于預防DVT有顯著效果,但是怎樣做踝泵運動更加有效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做踝泵運動時,平臥位取得的效果較好。術后早期的開始做踝泵運動可以使高凝狀態的血液流動增快,避免血液淤滯,因此術后盡早做踝泵運動是有根據的。馮周蓮等通過觀察股靜脈血流發現,踝關節跖屈 45°至背伸30°,在3s時股靜脈血流已達高峰,3s后血流速度開始下降;表面肌電圖結果顯示,3s時屈伸肌群力量達高峰,3s后肌力開始下降,即做踝泵運動是踝關節保持在屈伸位的持續時間在3s時效果更佳,其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結論相佐。研究證實,肌肉收縮與舒張具有時限性,早期肌肉收縮、舒張速度過快,會影響泵出與接納血液;后期肌肉收縮、舒張速度過慢,肌肉疲勞、活動力量減弱而影響效果。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踝泵運動將踝關節跖屈、背伸后維持停留3s時,更有利于肢體功能康復,并非10s或者時間越久越好。但是關于踝泵運動節律的研究比較少,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明這一觀點。 踝泵運動可以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而且簡單易行,不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但是在臨床工作中患者對踝泵運動的依從性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完整地進行踝泵運動很難做到有效監督。同時,關于如何去做踝泵運動并使之達到最大效率的研究不多,臨床上也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操作規范,這不利于踝泵運動的有效實施。而在患者健康宣教上,量化踝泵運動是有效的,但筆者認為視頻教育更加利于患者接受,也更加形象。 來源:王昕宇, 王真真, 蘇 丹, 郝圓圓, 耿文君, 姚雪梅, 李姍姍. 關于踝泵運動在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研究進展[J].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 2017, 3 (5): 972-973 |
|
來自: 開心100mm05xk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