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醫學名稱叫“耵聹”,是外耳道皮膚分泌的干性、片狀小塊物質,呈淡黃/色,味苦,折之有膩感。耳屎像“哨兵”,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可以將進入耳道的灰塵、小蟲等阻擋在外。耳屎多了,一般會伴隨著人們的頭部搖動及進食時的咀嚼活動自然掉出來。如常常自己用火柴棍、棉棒等挖耳,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導致潰爛或者紅腫。外耳道又小又深,一不小心則會捅破鼓膜,令人喪失聽力。外耳道發炎如治療不當,細菌則會經過血液或者淋巴液循環擴散,導致腦膜炎或者腦膿腫。挖耳還會將霉菌帶進耳道,感染霉菌病,耳朵會又癢又痛又流水,使聽力受影響。長時間挖耳的慢性刺激,也可能引起乳頭狀瘤,甚至癌變。 如耳屎太多過大或者是因“油耳”,阻塞了外耳,要請大夫處理。當有異物進入耳朵時,要尤其注意不要采取掏挖的方式拿出異物。這個時候可以低頭,再用力晃動頭部,以便異物脫出。假如異物不脫出,要找人幫助查看耳道內異物的部位。假如看到的是比較軟的異物,可用鑷子將其拿出。 最好的耳朵保養之道就是不要管它,因為耳朵本身就有自我清潔保護的功能。 耳垢的功能。耳垢是耳道外側的皮膚腺體分泌物,混合著脫落的表皮、耳毛而成。耳垢具有潤滑外耳道皮膚、沾黏異物、阻擋昆蟲侵入、保溫、防水的功能。 掏耳朵的危害。耳朵的鼓膜比蟬翼還薄而且嬌嫩,如用硬物掏挖,稍不慎鼓膜就有被挖傷或破裂的危險,輕則聽覺減退,重則喪失聽力。 不要使用公用掏耳器械。公用掏耳器械往往帶有多種細菌,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