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方向 對中小學寫作學習的重大意義
2018年長沙高考使用的是全國一卷,作文題目依舊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材料中給出了新世紀近二十年來中國變化與發展的歷程,讓考生坐時光機去到未來,暢想2035年的中國。這道題立足于中國飛速發展的現狀,緊扣國家大政方針和時事熱點,從考生的“小我”上升到國家社會的“大我”,考察學生對社會及人生的洞察力,對未來新生活的想象力,以及旗幟鮮明地闡述出觀點的表達能力。 回望2017全國一卷的“中國關鍵詞”和北京卷的“共和國,我為你拍照”,可見,以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材料,是近幾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出題方向,目標正是通過寫作題型的考察,來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核心價值標準,推動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實現。 作為三大考中最后一步的終極大考,高考作文的趨勢及方向對小升初和中考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長沙新中考樣卷發布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寫作能力在150分滿分中,占到了70分,加上記敘文閱讀中的理解表述題,寫作,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 無論是中高考,還是小升初,作文考察圍繞的無非是三點能力:審題、立意、表達。只要弄明白在每個階段的考試中,這三點的考察方式、趨勢和難度,就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地去進行寫作練習。 高考作文在審題、立意和表達三點上的要求顯然都是最高的,對學生認識的深度、思辨能力、行文邏輯和表達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深刻理解材料、多角度立意和優美流暢的表達缺一不可。 從高考下行來看長沙的中考作文,近十年間,長沙中考幾乎都是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但從2017年起,已經開始出材料作文,有逐漸像高考靠攏的趨勢。但對于初中生而言,考察重點看學生是否能流暢自如地表達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即便是材料作文,也不會在審題方面為難大家,因此立意的要求會更高。一般而言,中考作文會在成長類方向上設問,常見主題包括親情、童年、情感、閱讀、勵志、生命、自然等。關注個人成長這一點,和高考對社會認識的考察角度有所不同,但目標是一以貫之的,先成為一個完善的個體,再從個體成長推及對社會與國家的深刻認識,是孩子的思維認識一個逐步進階的過程。 因此,對于中學生來說,要更加關注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拿下寫作需要在平時注意觀察生活,多積累自己生活中能反映出大道理的小事件,在以上幾個主題方向上進行寫作訓練,尋找獨特的事例,試著用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語句表達出來,最后再進行主題升華,小故事見大道理。 再推及小升初的作文,小學階段的考察重點在表達,包括字詞句使用得當,敘述符合邏輯且有完整性,掌握敘事的基本技法,以及寫作習慣的培養,如日記、書信、游記等。2018年的高考作文題,如果下放到小學視角來看,正是大語文春季五六年級課程中學習的“恍悟之換位思考與穿越時空”一課,可見,小學時期對初級寫作技法的掌握,對于初高中的寫作學習而言始終是堅實的基礎。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敢寫、想寫是第一步,鼓勵孩子勇敢表達、按照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進行記錄、并適當嘗試加入各類修辭和感官描寫。 高考方向引導下 小學作文怎么學?
從歷年的作文題來看,高考作文注重“思辨”,出題的老師們仿佛在說:“去思考這個世界吧,少年!”中考和小升初的作文注重“感悟”,出題的老師說:“少年,去感受這個世界吧!” 高考作文要“思考”些什么呢?一句話可以概括——“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主要是“家事”和“國事”。小學階段的作文,要“感受”些什么呢?(與高中有很大區別,但也有緊密的聯系。小學階段作文題,考查最多的“成長感悟”其實是“家事”的一個分支。)具體來看,主要是個人成長感悟與身邊的人和事,注重“自我”與“周遭”。 我們平時怎樣進行小學作文學習,才能更好地應對小學階段的考試,并為將來的高考作文做好準備呢?老師有以下建議: 1、給自己一次機會,自主地寫一篇文章。 一說要寫作文,有多少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用奶聲奶氣的聲線長鳴“我不要寫作文……”。其實寫作哪有那么難,那么令人生厭呢?跟彈琴、唱歌、跳舞、繪畫、踢球、談天一樣,寫作也是一種抒發、釋放自己的方式。體會到這一點是在初一那年。那時,教我們英語的是一位溫柔美麗的女老師,那時的我是多么喜歡她,以及她的課呀。可是她卻因讀研要離開,得知消息的我,一回到家,就聲淚俱下地寫下了一篇長文,來宣泄郁結于心中的情緒。在期末考試中,我便用上了這篇文章,并獲取了高分,從此就覺得,寫作也沒那么討厭嘛。 當你從“怕作文”“厭作文”變成“喜歡寫作”的時候,你就“頓悟”了。所以真誠建議,給自己一次機會,自主地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不是因為老師布置,也不是為了參加比賽,而只是來自于你自已內心的沖動,不寫不行。寫一篇,愛上寫作,多寫幾篇,你就是寫作達人啦。 2、敘事之時,時刻記住加入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既然考查的是“感受”這個世界,文章里沒有感受怎么行呢?許多同學的作文不夠出彩、不夠獨特,其實只是因為總在在描述事件和人物,而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世間萬事萬物,映入所有人的眼里,如果只是客觀描述,那都會大同小異,但唯一獨特的是我們的內心和看法。“月光穿過屋瓦的破洞,在樓梯上投下一個方形的亮點。”這一句便是沒有觀點的客觀描述。“我在上樓之時,猛然看見不知是誰丟下的一塊雪白的手帕,便彎腰去撿,才發現,原來是一片月光啊。”這,便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啦,是不是很不一樣? 3、當真實素材不足或不夠典型時,適當地藝術夸張。 “不知道寫什么”“沒什么可寫”是太常見的問題啦。上作文課時,常碰見孩子問我:“老師,我可以編嗎?”孩子,不可以編哦,但是可以適當地藝術夸張。我們的孩子大多生活比較單調,學校、回家、補習班,多是這樣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作文中又要求寫真人真事、真情實感,如果完全求真,哪有那么多事可以寫呢?如果是“編”,以孩子的人生經驗,是很難寫得“真”的,老師也可以明顯感受出來的。但是在真實的人和事上,進行適當的改編,我們美其名曰“藝術的夸張”,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假”,還能使人覺得“這孩子好有才華”呢!
小學作文表達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用詞要得當,避免錯別字和望文生義。例如,“桌子上的泥土被我們消除掉了”,但“泥土”和“消除”是沒法搭配的。搭配不當可以說是小升初考試當中孩子們常犯的錯誤之一了。
2.敘述要符合邏輯。同學們考試作文中,常出現敘述的倒置。就是在非倒敘的語境下把先后順序搞混了。例如,軍訓的時候,閱兵式,是先齊步還是正步,這個敘述次序就絕不能混淆,我們下意識寫文章,總是關注于信息的飽和羅列,但往往忽視了信息的次序和主次,這是不對的。
3.避免基礎語病。例如,“這學期我們班差不多根本沒有考試不及格的現象”, “差不多”和“根本”兩詞矛盾,只能用其中一個。這種錯誤,在考試當中,一定要注意避免。
4.注意開頭段落和結尾段落的表述。開頭需要做到的,是讓閱卷人(讀者)覺得此文可讀,也就是引起人的趣味。所以太過拖沓的開頭,是不利于拿高分的。簡短,有力,有限字數彰顯個人寫作亮點和文采,是一個好開頭的標準。結尾和標題是最看立意的地方,標題豎起了立意的靶子,標題要穩準狠地打上去,讓人覺得無論在情感還是內容(情節)都已經達到了標題的立意高度才行。很多同學標題很大很高,但中間和結尾并沒有夠得著,這就是立意的落差,也是丟分的前奏。
反思:降低困難預設,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沒錯。但注意,我們挑選來改的文章,應當是孩子寫得相對較好的一篇。為什么呢,因為改的難度低,摸到高標的機會大,不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心理上的“困難預設”。降低困難預設,讓孩子先從“改作文”中嘗到甜頭,形成習慣,再慢慢把一些難改的作文引進來,幫助孩子一起提升進步。 高考方向引導下 中學作文怎么學?
長沙中考作文已和全國高考作文接軌,近年必定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考察大家。想要寫好一篇材料作文我們必須做好兩大環節:審題與立意、布局與表達。 中考作文不會在審題環節上為難考生,材料比較簡單明確。但仍然有部分考生在審題時會曲解材料,原因在于理解能力不夠。如何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呢?一定要注意閱讀的兩個維度:廣度和深度。既要廣泛地閱讀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文本,也要從字詞句精讀經典文本,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 作文立意不高是考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千古文章意為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統帥。 如何讓文章的立意能略勝一籌呢?立意同樣要注意到兩個維度:深度和高度。深度即對同一問題或事件的認識更加深刻,高度即能從社會、人文、歷史、世界、自然等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件事。過年聽到鞭炮聲,有的學生僅看到的是熱鬧、一家團聚的歡樂;有的同學看到的是人生,人生就像鞭炮,為的就是這一聲響;還有的同學看到的是環保問題、傳統文化的理性繼承的問題。這就是立意的深度和高度的區別。 平時多閱讀古今中外的著作、學會反思和觀察、留心時事,才能在立意時輕松取勝。
中考材料作文,審題難度較低。要寫出深度,就要求考生立意要高。能想到常人所不能想之處,能挖出常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審題立意之后,進入了布局與表達的階段。俗稱:動筆寫文章階段。 一篇文章,若審題立意皆不出問題,那么保證了作文在及格線上。但要真正寫出新意、寫出文采、寫出深度,則功夫全在語言表達上。 當代作家秦牧說:“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語言倉庫:一個直接材料的語言,從生活中得來;一個間接材料的語言倉庫,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 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經歷大同小異,因此往往造成寫作中全是“老套”的故事的現象,閱卷老師極易陷入審美疲勞,平庸之作也就難拿高分。因此初中作文語言表達不達標的核心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 1.儲備不夠。2.訓練不夠
在這里,我們結合初中學生寫作能力的三個發展階段給出具體的學習建議: 初中階段學生作文能力呈現層層遞進的三個階段:七年級——言之有物,所謂言之有物,即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八年級——言之有序,所謂言之有序,即能夠根據寫作內容進行合適的謀篇布局。;九年級——言之有法。所謂言之有法,即作文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法,可以是語言優美、也可以是事例新穎,還可以是思想深刻等。因此在不同的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也需要層層上升。 1.七年級階段,學生尚無升學考試壓力,此時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去閱讀,因此我們建議七年級的孩子有意識地接受“大語文”的學習方法,即在廣泛的課內外閱讀中積累起豐厚的知識儲備。這一份儲備不限年代、不限學科、可以將文學歷史哲學地理等等學科打通,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建構起一個廣闊的知識網絡。能夠做到下筆不休,有話可寫,有事例可引用,有名家可借鑒。順利解決“言之有物”的問題。 2.八年級階段,可以在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吸收廣博的文史知識同時,有意識地進行創新型的作文訓練,不再寫千篇一律的流水賬,不再寫老套的開始、然后、最后的記敘文。所謂“言之有序”即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能夠熟練地根據寫作對象合理地布局謀篇,做到有所側重,有所表達。我們建議八年級的孩子可以開始接觸“思晨寫作”系列課程。 3.九年級留給學生專攻作文的時間不多。這個時候學生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多年的寫作訓練經驗,大體能夠寫出文從字順、不偏離題意、語言流暢的作文。九年級作文學習側重“言之有法”,“法”即“技法”之意,這個技法靠自己琢磨太費時間,往往高度不夠,因此,這時候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學習專項寫作,認真打磨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打造語言的修辭美,增強語言的畫面感。寫作技法眾多,最好的辦法是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一點,不斷提高,在某一個點上做到極致,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這樣的文章,最容易在閱卷時脫穎而出,直沖滿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