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湘江

     看歷史圖書館 2018-06-11
    簡介
    (圖)湘江湘江

    湘江發源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海洋圩的海洋河,從湖南永州市東安縣的瀑埠頭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內,永州境內先后納入紫水、石期河、瀟水、應水祁水、白水等支流,在衡陽市匯蒸水耒水,衡山縣納洣水,淥口匯入淥水,湘潭市匯入漣水,長沙市區匯入瀏陽河撈刀河,于望城區的新康納溈水,至湘陰縣的濠河口分左右兩支匯入洞庭湖

    湘江水系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區長沙以下的沖積平原范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

    干流概況

    河源

    湘江之源,舊時有二種說法,一說湘江發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的海洋山(古稱海陽山)。《水經注疏》[5]記載:“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清錢邦芑的《湘水考》記載:“湘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縣海陽山,山居靈川、興安之界上,多奇峰絕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僅可濫觴。”二說湘江發源于唐公背嶺等處大山。唐兆民的《靈渠文獻粹編》記載:“歷史上著名的海陽山,并不是指那位于海洋坪田疇間高不過20丈,周圍不到1里的龍母巖,而是指……逶迤于興安縣城西偏南的宋代稱柘山或稱郁金山,現代稱唐公背嶺、香爐界、東山及綿亙于興安縣、靈川縣界上的長崗嶺等處的山。山南有流經富田垌、毫溪田等地至太平堡,此即湘江源流,稱西波江。”
    1985年,廣西水利電力廳與廣西水利學會組織對靈渠的考察,根據歷史資料、地形圖及實地考察成果,對湘、漓二水之源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確認湘江應源于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海拔899米。河源稱上桂河(也有稱白石河)。
    2011年,湖南省水利普查辦在開展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時,對湘江干支流關系進行核實、調查;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湘江蘋島以上干支流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復核。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認定,湖南省藍山縣至永州市蘋島河段(即瀟水)為湘江干流,湘江源頭在藍山縣;廣西興安縣至永州蘋島河段(原湘江上游)為湘江支流。湘江干流在最上游(藍山縣境內)稱大橋河,藍山縣往下游永州蘋島河段一般稱瀟水,永州蘋島以下稱為湘江。

    廣西段


    湘西湘西
    以較流行的觀點,上桂河為正源,湘江干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西源上桂河自南向西流經石柱、巖門前,有三友、白石兩條小河自東流入。經鰲頭、大路口,穿大龍巖(長800米),又穿小龍巖(長1000米),于下牛坪嶺屯以南500米處出巖洞,恢復明流。深江自左側匯入后,進入上桂峽水庫。出水庫經上桂至石枧背。以上河段稱上桂河或東河,亦稱白石河。繼續西流,有海洋河自南匯入。上桂河長69公里,較海洋河(長57.7公里)、西波江(長55.5公里)均長,故按照“河源唯遠”原則,上桂河應為湘江主源。因舊時曾以海洋河為湘江主源,故海洋河匯入上桂河后,仍稱海洋河。河道折向北流,經高清鎮至堡里,西波江自西注入,后稱湘江。續向北流,至分水塘,遇靈渠的大、小天平壩,部分河水引進靈渠的南渠,部分河水引進靈渠的北渠。余水從大小天平壩溢流泄入湘江故道。續向北流,經興安鎮東緣,折往東北,經塘市、渠口,有漠川河自東匯入。續向東北流,至界首,西北有古留河匯入。至此出縣境進入全州縣。境內流域面積1117.3平方公里,河長80公里,平均坡降3.6‰,平均河寬91米。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境內,湘江自興安縣界首入境,流經鳳凰、紹水、才灣、枧塘、城郊、永歲、黃沙河、廟頭等8個鄉鎮,于廟頭鎮的岔崗流入湖南東安縣境。境內控制總流域面積6710平方公里,縣內流長110.1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約180米;最大洪峰流量6890立方米每秒(1976年5月15日),相應水位157.209米,多年平均流量201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087.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63.41億立方米,河床坡降0.05%。

    湖南段

    在湖南省永州市境內,西源自東安縣淥埠頭入境,匯集紫水、石期河、瀟水、應水、白水等,流經芝山、冷水灘,最后由祁陽唐家嶺的九洲流向常寧市。境內流程227.2公里,自然落差55.3米。湘江水量豐富,入境流量283.55秒立米,出境流量774.5秒立米,是境內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
    在衡陽市境內,自永州市祁東縣歸陽鎮清塘入境,依次流經祁東縣、衡南縣、常寧市、市區、衡陽縣、衡山縣和衡東縣,從衡東和平村出境進入株洲市。境內長226公里,占湘江在湖南境內里程的39.7。境內流域面積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級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
    在株州市境內,湘江株洲市區段由天元區群豐鎮湘濱村湘勝排漬站(蘆淞大橋上游7.2km處)入境,由馬家河出境,長27.7km,占湘江株洲段總長的31.8%。沿途接納了楓溪港、建寧港、白石港幾條小支流及位于河西開發區的徐家港、易家港、陳埠港等小支流。
    在湘潭市境內,湘江流經市區岳塘區,入湘潭縣。在湘潭縣境內,湘江經衡東、衡山兩縣入縣境,沿縣東側邊界向北三入三出,形成南、中、北三段:
    南段從衡東、衡山兩縣邊界流入縣境茶恩寺鄉龍井村三沖子。過2.2公里,向陽渠水西來匯入。向陽渠系樊田港水上豐至先鋒段人工渠化,并另辟入江口。又過0.8公里,合樊田港水(又名湘衡水)。港口有湘衡橋,江中有黃藤洲。樊田港水源于衡山縣龍潭沖,境內長16公里,流域面積149平方公里。北流折東7,2公里至郭家洲,潭口港水北來匯入,入口與湘江形成對流。潭口港水源于柱塘鋪鄉五龍山南麓蘭沖水庫,全長19.4公里,沿途納橋頭灣、羅家壩、深塘、羅家洲4水,流域面積196平方公里。又過0.8公里納朝陽渠水。朝陽渠是1971年將潭口港中下游地段改造而成,又東流2。9公里,合連家港水。再東流0.3公里入株洲縣境。該段長14。2公里。
    中段在株洲縣境內由東折西,在縣境上馬鄉赤湖村白沙洲二次入境,成“S”形走向。西流1.5公里至金沙亭,南接向東渠水。向東渠為縣內最大的撇洪渠,系1972年將紫金河改造而成。紫金河,亦名茶園水,或稱楊家洲水,發源于五龍山北麓,長30.8公里,沿途納石壩口、三陽壩、郭家灣、三大橋4水,流域面積297平方公里,是從發源到入湘江都在境內的最大的一級支流。又西流6,9公里,涓水南來匯入。湘、涓交匯之濱為易俗河鎮。又西稍北2.2公里,西接漣水入湘潭市區。該段長10.6公里。
    北段經湘潭市折向東北,在縣屬和平鄉金井村竹埠港三次入境,西納竹埠港水。此水源于響水鄉水口山,長26公里,流域面積63.1l平方公里。又北流1.5公里,西匯渣埠港水。此水下游于1970年經入工改造為爭光渠。又偏西流11.5公里至九華鄉板石港,南納板石港水。1969年,板石港下游建成渠道,名湘江渠。又北流2.8公里,于黃家灣南合下港水。再流1.9公里至船形山下的王家壩入望城區。該段長17.7公里。
    湘江流經縣境總長42.5公里,在茶恩寺鄉以上匯入的客水面積為71979平方公里,流經縣域的多年平均客水量為549.49億立方米。沿江多平原、崗地、低丘,河床多卵石、泥沙,水質較清,河道坡降為0.022‰,一般水位水面寬460-750米。湘潭市小東門水位測量點多年平均水位31米。年內水位變幅一般在7.29-12.43米之間,最高水位多出現在5-6月,最低水位多出現在12月至次年1月。實測斷面平均最大流速為1.77米/秒,最小為0.66米/秒。四季可通300-500噸級客、貨輪。洪水期間,常受洞庭湖洪水頂托,易造成境內主要河流泛濫成災
    在長沙市境內,湘江干流自湘潭縣昭山流經長沙縣西南邊境,經九曲黃河、暮云市、東窯港入長沙郊區大鄉。在長沙縣境內流程10.5公里[13]。然后由南向北縱貫市區,經望城縣喬口出境。經過市境的長度有74公里,其間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其中較大的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溈水。
    在湘陰縣境內,湘江劈縣境為東、西兩部。干流自沙田鄉觀音閣人境,沿鐵角嘴、窯頭山、躲風亭、樟樹港、灣河至濠河口后分東、西2條支流。東支繞城西垸東面,經老閘口、三汊河、城關鎮、黃貓灘、老鼠夾至蘆林潭;西支繞城西垸西面,經東港、劉家壩、新泉寺、魏家灣到臨資口(舊名臨泚口)與資水東支匯合,再經沅潭、楊雀潭、萬家臺、蛇口子至蘆林潭、琴棋望至增擋進入岳陽縣境,注入洞庭湖。
    該江流經湘陰縣境7個區(鎮)的1個鄉(鎮),全程108。8公里(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東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蘆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常水(下同)河面最寬1460米在躲風亭;河面最窄處500米在濠河口西支入口地;城關水文站適中處河寬678米。河床高程,無一定坡降,隨各處地理狀況和水流沖刷程度而異,有的下高上低,也有中低兩頭高.如濠河口東支入口處,自1957-1982年,加深5。89米,高程負達2.5米;而其下游3.7公里處的熊家棚河床、12公里處的城關水文站河床,卻分別高達4.41米和16.79米。

    名稱來源 

    湘江湘江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這句話出自《水經注》,也是古文獻中對湘江源頭最早的一種記載。清《湘水考》也說:“湘水,源自廣西桂林府興安縣海陽山。”其中“陽海山”、“海陽山”,也即如今興安當地人俗稱的“海洋山”。與此互為佐證的是,《水經注》中還寫到:“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明《廣西通考》卷12(《山川志》):“海陽山在(興安)縣南九十里靈川界上,湘漓二水所出也”,均指湘江漓江發源地是同一處。除此,關于湘江源頭,在古文獻中并無它說記載。 

    水系水文

    水系 


    湘江流域水系發達,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河網密布。5千米以上的大小支流有2157條,其中一級支流124條,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16條,其中瀟水、耒水、洣水的流域面積大于1萬平方公里,最大的為瀟水,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二是左右岸水系不對稱。右岸支流發達,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瀏陽河和撈刀河等大支流均來自南面與東面山區,由右岸匯入干流,流域面積約占全流域面積的2/3;左岸支流有祁水、蒸水、涓水、漣水和溈水等,均源于衡邵丘陵區,除漣水流域面積過5000平方公里以外(7155平方公里)外,其余多短小,水量也不及右岸支流豐富,從而使得湘江發育成為一個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
    三是支流水庫眾多。湘江支流共已建成控制性樞紐工程11座,包括涔天河、雙牌、歐陽海、洮水、東江、青山垅、酒埠江、水府廟、株樹橋、官莊和黃材等大型水庫,庫容均在1億立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東江湖總庫容達91.5億立方米,水庫集水面積之和達2.6萬平方公里,占湘江面積的27.4%。2012年8月開工改擴建的涔天河水庫庫容將達到15.1億立方米。

    水文

    流量

    湘江湘江
    湘江水量充沛,徑流主要來源于降雨。據出口控制站湘潭站監測,湘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91.6億立方米,其中湖南境內696億立方米,占全流域水資源量的88%。年平均流量2050立方米/秒,歷史最大流量20800立方米/秒(1994年6月18日),最小流量100立方米/秒(1966年10月6日)。從時間分布看,3~7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占全年的17.3%;8月至翌年2月徑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僅占全年流量的3.3%。這一趨勢與流域降水周期變化基本一致。從空間分布看,邊緣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區多于盆地與河谷平原,植被良好的山丘區徑流明顯增大。年最大流量為平均流量的10倍,年最大流量為最小流量的210倍之多。全流域徑流量有東部、西南部和東南部三個高值區,分別是瀏陽河上游山區、洣水上游羅霄山和瀟水上游山區。從歷史變化看,過去較長時期,湘江流域年徑流量總體上沒有明顯升降趨勢,除個別年份存在明顯增大或降低趨勢外,其余年份都僅有微弱變動。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徑流量普遍較少,后期有回升趨勢;70年代初期比較穩定,中期相對較高,出現了1975年的特大暴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徑流量普遍比較穩定;90年代又持續上升,但局部有嚴重干旱現象;近10年徑流量基本穩定
    洪水
    湘江是長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長江三峽建成前,每年4月便可出現年最大洪峰,且汛期降水集中,多暴雨,連續3~4天的小范圍暴雨幾乎每年都有發生,甚至持續4~7天的大范圍高強度暴雨也經常發生,導致整個流域暴雨洪水頻繁。主要特點有:一是多發高水位洪峰。受夏季風和流域地勢起伏影響,持續性暴雨往往覆蓋整個湘江流域。支流洪水呈山溪性河流特征,陡漲陡停,次峰歷時1~3天。干流中下游洪水多為肥胖單峰型,次峰歷時10天左右,且多發高水位洪峰:一方面由于支流持續暴雨使土壤含水量飽和河床底水位較高,易形成洪峰;另一方面,中下游洪峰受長沙段和洞庭湖高水位的層層頂托,江水宣泄不暢,進一步抬升了洪峰水位。二是洪水傳播速度變幅大。正常洪水年份,湘江從上游老埠頭—歸陽、歸陽—衡陽,各需時17小時,從衡山—株洲、株洲—湘潭、湘潭—長沙,分別需時16小時、6小時和8小時。而高洪年份,洪峰抵達各站的時間均大幅縮短。如1994年6月特大洪水,洪水從老埠頭到歸陽再到衡陽分別需時3小時和9小時,比正常洪峰傳播時間縮短14~8小時,而衡山、株洲、湘潭、長沙各站洪峰出現時間僅差1小時。三是洪水形態復雜。由于流域內支流和水庫眾多,洪水形態與發展過程復雜。上游由于有雙牌水庫下泄流量與干流匯合,再加上區間流量不斷疊加,洪水呈復式雙峰洪水過程;下游長沙段回水與株洲下泄洪量在湘潭站匯合,形成峰型矮胖洪水。
    泥沙
    湘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72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1140萬噸,在洞庭湖4大水系中,含沙量居第3位(排序依次為:澧、沅、湘、資),輸沙量居第2位,屬少沙型河流。受南北氣候差異、地勢起伏和下墊面因素的影響,湘江泥沙具有較為穩定的變化規律:一是含沙量和輸沙量呈現“兩個遞增”趨勢,即從邊緣山地向流域內部遞增,從上游向中下游遞增:上游含沙量不大,以顆粒狀的推移質為主;中游含沙量逐漸增加,達到0.1~0.2千克/立方米,以微粒狀的懸移質為主;下游泥沙相繼淤積成為沙洲。二是輸沙量多年變化與河川徑流基本一致,即輸沙量自上游向下游逐漸增大,流域面積較小的河流Cv值大于面積較大的河流。三是輸沙量與流量的年內變化基本一致,4~7月暴雨沖刷地表,河水含沙量大,輸沙量一般集中了全年總量的63.2%。近幾年,湘江干流泥沙變化呈現出一正一反兩個趨勢:一方面,湘江干流含沙量不斷增加,且河床淤積越來越嚴重。20世紀70年代與40年代相比,湘江含沙量增長了5倍,河床較50年代普遍淤高0.6米,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三峽蓄洪后這種狀況已經改變。另一方面,河道過度采砂,導致河床下切,危及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據水利部門統計,21世紀初湘江干流年開采量約3000萬噸,造成同流量條件下水位下降。據調查,湘江25米水位以下河床平均下切2.3米,與上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湘潭站500立方米/秒流量情況下,水位降低1.1米以上,長沙站降低0.7米左右。

    主要支流

    廣西境


    湘江湘江
    湘江主要支流,廣西境內支流眾多,主要有灌江、宜湘河、萬鄉河、漠川河、石塘河、建江、白沙河、咸水等。
    興安縣境
    海洋河,是湘江支流,發源于靈川縣境內海洋鄉龍門界,屬海洋山脈,自南向北流,經過大江村、臘樹腳、水頭,進入興安境內。經廟腳至石枧背匯入上桂河。河源高程1017.5米。河口高程255米,境內河長5.5公里。平均縱坡3.6‰,平均河寬10米,流域面積91.4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量0.26億立方米。
    西波江,是湘江的支流,發源于護城鄉新源江以東海洋山脈的百頭嶺。流經高尚鄉的豐全、富田洞、石巖寺、毫溪田,折向東流至堡里,穿公路橋后即匯入海洋河。河源高程1310米。河口高程250米,河長23.5公里,平均縱坡5.45‰,平均河寬60米,流域面積8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
    漠川河,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漠川鄉南面的盤皇殿以西的第二峰,自南向西北流,經車田、何家折向北流至岱腳,先后有矮江、顯里河自西匯入。續向北流,經長洲、榜上、保和有苦竹源、黃竹源兩條河自東匯入。至冠山又有協興河自東匯入。續向北流經樁子田、董家堰、洲上至渠口入湘江。河長60公里,平均縱坡3.27‰,平均河寬80米,流域面積416.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9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量4.3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24萬千瓦,可開發1.45萬千瓦,已開發0.31萬千瓦。含沙率0.871公斤每噸,年流失量32.66萬噸。流域的中、上游植被差。因20世紀60年代砍伐嚴重,帶來嚴重的水土流失。1985年5月27日的大暴雨中,白面至長洲10多公里的河流兩旁的山上崩塌兩千余處,下游河床平均增高1米左右。

    全州縣境

    灌陽河,簡稱灌江,古名灌水。是境內湘江最大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灌陽縣海洋山系的豬婆嶺,源地高程1362米,總流域面積2285.7平方公里,縣境流域面積412.7平方公里,河段長3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583億立方米,河床坡降0.1%。主要支流有璜溪江、新富江。灌江自灌陽縣上馬頭入境,流經兩河鄉的白水、兩河、五桂嶺、源東、枧塘鄉的東江、高峰、城郊鄉的鄧家埠、繞山,在水南匯入湘江。灌江原可通木帆船到灌陽,現僅能通木、竹排。1958年在兩河白水修建灌江引水渠,流量達25立方米每秒。
    新富江,古名深浦源水,是湘江二級支流。發源于灌陽縣海洋山系的寶蓋山東,源地高程1935米。從灌陽縣新圩的西嶺入境,縣內河段長17.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3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9%。主要支流流溪源,流經上劉家、下劉家、新富洞、上宅至兩河注入灌江。上游植被差,山洪易發,河道常改,水土流失嚴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沖壞農田
    宜湘河,古稱宜湘水,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大西江鄉境的大云山,源地高程1962米。流域面積642.63平方公里,河長5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98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833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353億立方米,河床坡降1.4%,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二級支流有大河源、戈渡源。三級支流有楊福江、白竹源、紫溪源、橫溪源、石源江、橫江源、大水源、小水源等16條。宜湘河由炎井流經包家灣、錦塘、大西江至渡船頭與戈渡源匯合后經文橋鄉境域的白毛、雙陂渡,在水口與大河源匯合,入廟頭鎮的歌陂、至沙坪匯入湘江。
    萬鄉河,系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縣境西北部越城嶺的靈牌石西南2.5公里處,源地高程1904米。流域面積698.9平方公里,河長41.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3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4.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05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338億立方米,河床坡降1.3%。經大聯、亭子江、龍水、橋渡后與山川河相匯,又東流至大新與長鄉河匯合,至縣城東區匯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鄉河、山川河。經大新流蘭埠至縣城三江口一段俗稱“羅水”。
    萬鄉河支流山川河,發源越城嶺上的真寶頂(2123米),在海拔1800米處建有天湖水電站,可利用落差1074米,目前為全國之最,在亞洲也屬最高,居世界第八位。每立方米水發電2.37千瓦時。總體規劃裝機容量6萬千瓦,年發電量1.78億千瓦時,其中枯水期占76%以上。1989年7月全面開工,第一臺機組于1991年11月發電。
    長鄉河,古稱大會關水,是湘江二級支流。發源于境內越城嶺覆釜山,源地高程1870米。流域面積190.03平方公里,河長43.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3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1.4%。主要支流有旺沖河、巖泉河、谷家河、南旺河。河流自才灣鄉新村、五福流經紹水鎮之大渭洞、高田,再經才灣鄉的田心鋪、才灣至城郊鄉流蘭埠流入萬鄉河。
    山川河,古稱寨圩關水,是湘江二級支流。發源于越城嶺才灣鄉南洞村的茶坪,源地高程1827米。并有二源;一源出大帽嶺。二源出海洋坪。至雪灘以下稱山川河,因河上游均在山川境內而得名。流域面積199.71平方公里,河長35.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65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流經才灣鄉的永佳洞、紫嶺、七星、驛馬出寨圩、過白石、秦家塘至龍水的百福、安陂、橋渡村注入萬鄉河。
    長亭江,又稱梅溪河,系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大潮源的螺螄旋頂以西2公里處,源地高程1573米。流域面積261.56平方公里,河長42.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98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216億立方米,河床坡降1.1%。主要支流有烏田江、豬頭源、朝南江、青田江等。流經馬鞍嶺、田尾地、穿心巖、石塘、蔣家嶺、花橋、下棟,再流經荷包山、青山口、棠陰至落陽江,注入湘江。
    白沙河,古名桐油關水,是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越城嶺七巧界,源地高程在1511米。流域面積154.1平方公里,河長30.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21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72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赤蘭河、福壁河、廟山河。流經桐油、三友、塘口、沿河、下柳至小江口注入湘江。
    咸水河,古名蕉川關水,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越城嶺西延界東,源地高程1048米。流域面積197.5平方公里,河長38.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6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4億立方米,河床坡降0.7%。二級支流有灣背江、白竹塘江。三級支流有小摺江、大惠江、黃毛江等。流經蕉川、南宅、黃沙、車田、柳甲至洛口,注入湘江。
    魯塘江,古名蕉川五里關水,是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越城嶺西延界東,源地高程1010米。境內流域面積55.62平方公里,境內河長1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0.676億立方米,河床坡降3.5%。支流有水尾江、金牛沖江、石枧江。流經古留、魯塘、長壽寺進入興安界首鎮的麻泉江村匯入湘江。全河縱坡大,上游植被差,又屬暴雨區邊緣,易暴漲洪水,曾多次改道,沖毀農田。1952年6月大水,魯塘洞幾乎全部沖壞。
    建江,古稱建安水,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海洋山(蕉江鄉大源分水坳),源地高程1380米。流域面積391.07平方公里,河長55.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2.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179億立方米,河床坡降1.1%。自蕉江鄉大源村西流至界頂折向北流,與蕉江源水會于大丫口,經磨盤水庫、大拱橋和安和鄉的四所、白巖前、鰲魚洲、新開田、鳳凰鄉的馬路口、萃西、麻市轉向西北流,在和平村圩上的石充河口匯入湘江。建江是境內利用較多的河流之一,主要為農田灌溉。但上游地區由于1958年大辦鋼鐵及以后大量毀林開荒,森林面積減少,茂密森林變成了稀疏殘林,生態遭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日趨增高,洪水泛濫成災,已成為縣內水災最為嚴重的河流。
    洮水,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地有2處:左出靈源寨萬鄉界上;右出鳳凰殿嶺。流域面積69.56平方公里,河長22.7公里,河床坡降1.4%,多年平均流量1.93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32立方米每秒。由左、右兩江于雙江口匯合后經源口、慕霞、雙橋、尚禮注入湘江。1973年在源口攔河筑有中型水庫1座。

    湖南境


    湘江湘江
    湖南境內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
    永州市境
    白水,湘江上游一級支流。發源于桂陽縣大土嶺,于常市蒲竹進入祁陽,在祁陽白水鎮匯入湘江。白水全長117公里,流域面積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3秒立米,河床落差達653米。
    祁水,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邵陽縣四明山東側的九塘坳,流經祁東縣黃泥橋,在窰頭鋪的石灣村進入祁陽,經黎家坪、下馬渡匯入湘江。全長114公里,流域面積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秒立米,多年平均徑流量7.55億立方米。祁水在祁陽境內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568.2平方公里。
    紫水河,又名大陽川水,為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東安縣舜皇山高掛嶺洋禾坪(陽合坪),流經大廟口、紫溪、白牙市、井頭圩等鄉鎮,于大江口鄉大江口村匯入湘江,猶如東安畫山繡水中的一條柔軟透明的綠色綢帶,盤繞在青山綠樹之間。紫水河全長72公里(一說96公里),落差1550多米,坡降11%,多年徑流量在7億立方米左右,平均流量約24立方米/秒。紫水河整個流域處在從高山到丘陵的過渡地帶,灘多彎急,淺水與深凼、灣流相間。沿河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碧水縈回,水清見底,青山綠樹倒映水中,構成一幅優美的、多姿多彩的田園風光畫卷。紫水河不僅風光優美,人文底蘊也十分深厚。相傳,舜帝南巡到美麗的舜皇山狩獵休閑,之后沿太陽溪(即紫水河)漂流出湘江,后來駕崩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尋夫來到舜皇山,眼淚哭干了,哭出的血水滴入太陽溪,使溪水變成了紫色,紫水河因此而得名。
    寧遠河,湘江的二級支流,瀟水的一級支流,由舂水和泠水匯合而成。舂水與泠水在寧遠曹家灘匯合后流入道縣油湘,再進入寧遠下白營,最后經道縣油湘流入瀟水。寧遠河全長9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秒立米。
    永明河,瀟水一級支流,湘江二級支流。發源于江永縣涼傘界,流經古宅、江永縣城、上江圩,于道縣涔江渡匯入瀟水。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秒立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3.5億立方米。
    石期河,又名東湘河,湘江一級支流,全長77公里,流域面積907平方公里。由大石江和馬子江匯合而成。[19]大石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的山谷中。馬子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東山瑤族自治鄉的黃臘洞,兩條支流在兩河口匯合,經東湘橋,在零陵的下東邊進入東安縣境,于石期市鎮入湘江。多年平均徑流量6.9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2.151秒立方米。以河口地名為名。
    蘆洪江,古名應水。湘江上游的一級支流。主干發源于東安、邵陽兩縣之分水嶺黃花山東麓,即東安縣大盛鎮的栗木沖,途經新圩江、伍家橋、蘆洪市、端橋鋪等鄉鎮,于端橋鋪車游村出縣于冷水灘的高溪市鎮附近入湘江。全長80多公里,在東安境內流程62.87公里,流域面積107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899.3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27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026秒立方米。以流經地地名取名。
    瀟水,屬零陵境內內河,是湘江上游的一級大支流。《水經注·瀟水》載:“瀟者,水清深也。”因其中上游兩岸樹木蔥綠,水流清澈幽深,故名“瀟水”。西漢時又稱“大深水”,其干流發源于藍山縣野狗山南麓,流經藍山、江華、江永、寧遠、道縣、雙牌、永州。至永州萍島注人湘江。干流長354公里,流域面積120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08.8億立方米。
    瀟水河網密布,水量豐富。河長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308條,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l條,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9條,自上而下有輦江、岑東河、萌渚水、蚣壩河、永明河、宜水、寧遠河、浮江、賢水。其出口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04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產水量86.3萬立方米。
    老毛江,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325平方公里。
    岑東河,瀟水一級支流,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335平方公里。
    萌渚水,瀟水一級支流,河長84公里,流域面積856平方公里。
    宜水,又名袱水,瀟水一級支流,河長72公里,流域面積935平方公里。
    蚣壩河,瀟水一級支流,河長68公里,流域面積475平方公里。
    瀟水流域地勢大致是南高北低,流向自南向北。江華涔天河以上為上游,均是高山峻嶺,河道行經山谷間,河寬一般50~150米。其干流全長133公里,流域面積2466平方公里,兩岸長滿松、杉,是全省有名的江華林區。涔天河至雙牌為中游,河長155公里,河道行經在道江盆地和陽明山系之間。該段洼地、谷地、巖溶荒山較多,河寬一般在100~200米之間。沿河有拐子昂至江村、鐮刀灣至雙牌二段高山峽谷,道江平原展布在涔天河山口至陽明山南麓之間。雙牌至河口為下游,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河長66.3公里,河寬200~250米,河道彎曲,沿河兩岸有較高的臺地,五里牌以下有成片的耕地,屬丘陵盆地地貌。
    紫溪河,是湘江進入零陵地區第一大支流,發源于新寧縣獅子山西南,流向自西向東經大廟口、白沙,至紫溪后折向東北至東安,過小江口再轉向東南至大江口匯人湘江。其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10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9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47億立方米,河流坡降紫溪以上12‰,以下1.3‰;河床上游為巖板、大卵石,中下游為砂卵石組成,河寬50~80米,灘壩較多;兩岸上游系高山狹谷,中、下游為丘陵地帶;紫溪以下河道逐漸開闊,兩岸地勢平坦,是水稻產區。紫溪河流域內5公里以上各級支流17條,水量較豐;地質多為石灰系,溶巖發育,舜皇巖天然溶洞座落在大廟口附近。
    蘆洪江,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東安縣北部老牛沖西,流向自北向南經東安縣貓頭沖、毛坪、肖家灣、新圩、伍家橋、蘆洪市、賀家村、冷水灘市水汲江、鍋凼底至水江口匯人湘江。河長80公里,平均坡降2.2‰,流域面積106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8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90億立方米;5公里以上各級支流18條。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面積約占40%;伍家橋以上為山區,伍家橋以下為山丘平坦區,沿河兩岸臺地、平地錯布其間,尤其是蘆洪市以下地勢較平坦,屬農耕區。
    祁水,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邵陽縣四明山東側的九塘凹,流向自北向南,流經祁東縣黃泥橋、李鳳橋、雷家寺、矮子丘,在窯頭鋪的石灣村進入祁陽,經雙江口、黎家坪、下馬渡,在祁陽縣城北匯人湘江。河長114公里,流域面積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7.55億立方米,流域呈扇形,流域內5公里以上大小支流21條。祁水在祁陽境內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568.2平方公里,落差40.6米;地勢北高南低,地貌除四明山源頭區有部分森林,植被覆蓋較好外,中、下游均系平坦農區,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水量不足,屬境內干旱區之一。
    白水,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桂陽縣的大土嶺,流向自西南向西北,流經桂陽鵝江、常寧蒲竹源與祁陽四家坪、曬北灘、小金洞、下水口、銀子源、金洞、黃家渡,至白水匯人湘江。河長117公里,流域面積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6.8立方料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1.0億立方米。其中在祁陽境內河長78公里,流域面積1071平方公里,自然落差240米。白水自金洞下游峽谷出口處為上游,山高林密,河道狹窄,水流湍急,是金洞林場區;出口處以下至大江口,河道逐漸開闊,河寬一般在100米以上,下游最寬處達257米,兩岸平坦,系農業區。
    白水流域內,峰巒起伏,植被良好,降水充沛,水量豐富,年平均徑流量9.16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產水量115.2萬立方米。其河床落差大,是祁陽縣水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河流。
    永明河,屬瀟水一級支流,湘江二級支流,發源于江永縣涼傘界,流向自西向東經古宅、江永縣城、上江圩,于道縣岑江渡匯人瀟水。河長82公里,流域面積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3.5億立方米。流域內5公里以上大小支流共36條,主要支流有白地水、羅江、草原水、陽家臺水、紫云水、樟木水等6條。地勢西南部高,東北部低,江永縣城以上為山區,植被覆蓋較好;縣城以下為丘陵區。上游以砂頁巖為主,下游以石灰巖為主。其河床上游多為鵝卵石,下游為砂卵及黃沙泥組成,江心多洲,沿河多壩,年均徑流總量12.8億立方米。
    寧遠河,屬湘江二級支流,是瀟水最大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陽明山南麓,流經寧遠的清水橋、仁和壩、保和、道縣油湘,至清121流入瀟水,全長106.5公里,坡降2.5‰,流域面積26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4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1.6億立方米。流域內共有大小支流78條,其中舂陵水、九嶷河、仁江三條支流最大。
    寧遠河介于陽明山系與九嶷山系之間,地勢北、東、南三面高山環繞,向西敞開,呈馬蹄形,植被一般。其高山地帶多為喀斯特地形,中部丘崗盆地及沿河兩岸多為黃、紅、黑色粘土和沙壤土,沿河上下壩極多年徑流總量20.7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產水量79.1萬立方米。
    新田河,是舂陵水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新田縣林家源的林坑坳,流向自西北向東南經新田火燒鋪、黃公塘、驥村,新田縣城、道塘、新圩、新隆,至馬鞍坪匯人舂陵水,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1668平方公里,坡降1.78‰,多年平均流量35.7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1.3億立方米。境內5公里以上的支流26條,其中車溪河、石羊河、日東河是三條主要支流。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面積約占30%,山地長有松、杉、竹林,植被覆蓋一般。河道上游有肥源、金陵兩座中型水庫,兩水庫以下河道蜿蜒曲折于丘崗地帶,河寬40~60米。新田縣城以下兩岸逐漸開闊,沿河兩岸臺地、平地錯落其間。該河年平均徑流量10.95億立方米,年產水量每平方公里65.6萬立方米,產水量之少僅次于祁水,屬境內干旱少水地區。
    清江,是湘江二級支流,源于祁東縣大興鄉劉家嶺村早曦嶺東麓,從祁東、祁陽交界的羊角塘鎮石井村進入,從清溪坪村流入祁東縣歸陽鎮紅光村后入湘江。沿途合泥鰍水、蘭橋水、白塘水、謝家嘴水,流長41公里,流域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在祁陽縣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總面積148平方公里。因江水清沏而得名清江。

    長沙縣境

    湘江湘江
    瀏陽河,自瀏陽縣躍龍鄉車川塅進人長沙縣五美鄉小埠港村。經湘陰港、桃樹灣、金潭、筒車棚入瀏陽縣柏加鄉瀏坪村,再人長沙縣仙人市鄉,經團然、石門、黃興、榔梨等鄉鎮進入長沙市郊區東岸鄉。在縣境內流程22.5公里,流域面積611.043平方公里。有三漢河、沿江港、包公港、峽山口、榨山港、港、東茆港、花橋港、千秋壩等9條2級支流、總長157.5公里。有江背港、漆家橋港、鐵路塘港等3條3級支流,全長42公里。原為常年性河流,四季可通舟揖。1981年以后,因挖沙,淘金,河床和航道遭受到嚴重破壞,不能通航。
    撈刀河,古名澇水,其上游名潦滸河,下游名澇塘河,俗稱撈刀河,由瀏陽縣北鄉永安市界碑橋進入長沙縣境春華山鄉橫坑,經春華山、赤石河,會楓林港水,經崩肋至水渡河,與白沙河會合,經羅漢莊至撈刀河鎮干嘴它人長沙市郊區。在縣境內流程28.6公里。流域面積1298.46平方公里。其北岸支流,以南北向呈平行排列,流程較長,河床寬淺;南岸支流以黃花市、金坑嶺為中心,分向東北、西北、西南呈輻射狀分布,流程較短,河床較深。撈刀河主河河床寬100至150米,落差為110米,平均坡度0.78%,河床地質上游為砂卵夾石,下游為砂。有胭脂港、泥彎子、金井河、石灰嘴河、望仙橋港、水渡河、白沙河、觀音塘港等8條2級支流,全長181.1公里。其中以金井河最大,全長63公里,流域面積726平方公里。有丁家洞河、芙蓉橋河、脫甲河、范林橋河、橋里河、上杉市河、大壩橋河、麻林河、尋龍河、新橋港、常家沖港、將軍塘、安沙港、白云河、烏溪橋港等15條支流,全長204.1公里,1946-1964年,撈刀河中洪期10噸木船可通瀏陽縣北盛倉,全程92公里,2一3噸小木船可達瀏陽縣烏龍陂,小汽船可以從水渡河至長沙市。1964年以后,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塞,航道不暢,失去了舟揖之利。

    湘陰縣境

    資江支東,資江在湘陰縣境有干流和東支(舊謂字泚水,1952年,將其尾間紊亂水道理成一條,方稱此名),干流自毛角口人境,沿南湖、洞庭區西面,經泉水村:黃口潭、賽頭口、易婆塘至楊柳潭注人南洞庭湖中部。東支自毛角口向東,沿新泉區西面,經焦潭灣、西林港、南湖洲、關公潭、白馬鎮,和平閘至臨資口注人湘江西支。
    白水江,原稱百水江,以納溪流近百條得名,又稱大對水,系湘江支流。源出汨羅市明月大山雙獅洞,自石塘鄉新農村井塘陳人境,原經東湖、鄧婆橋、南門港人湘江;治理湖漢后,改從東湖南側開河、筑堤,經望濱、文星塔、瓦窯灣注人湘江東支。全長31.7公里。
    涓水,涓水古名“興樂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為湘江一級支流。涓水發源于湘潭市雙峰縣昌山(九峰山),流經衡山縣新橋、白果,湘潭縣花石、射埠、吟江、古塘橋、雙板橋,在易俗河鎮匯入湘江。涓水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1764平方公里。

    開發治理

    湘江湘江
    湘江自分水塘以下無急灘,水深常在1.2米以上,可通民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史祿開鑿靈渠,將湘江約十分之三的水引入漓江,溝通了湘漓水運,直至民國29年(1940年)湘桂鐵路通車前,湘江為中原通往嶺南的水運交通要道。
    湘江自古為中原進入嶺南的水運要道。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史祿在今興安開鑿靈渠,將30%的湘水引入漓江,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自此該江成為中原與嶺南經濟、軍事、文化交流的主要航道。但自民國17年(1928年)桂黃公路通車,特別是湘桂鐵路通車后,其航運已趨衰落。
    湘江沿岸多為平疇沃土,但岸高水低,歷代農戶設法取水灌田,除在鳳凰鄉金潭村建有隴京堰灌田1600畝外,其余均靠筒車提水灌田。解放后,沿江修建了攔河壩,水輪泵站,電灌站等工程,使湘江水利得到進一步利用。1985年9月,在城郊鄉水晶崗興建3×3500千瓦水電站。
    在湖南東安境內,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東安人在于石期市鎮羊角坪修建了湘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1億度,被譽為湘江明珠。從湘江大壩至紫溪市的淥埠頭,全長23千米,水面寬28米至564米,平均寬381米,壩水位117.2米,江水最深處20米,沙灘水深1.5米,平均水深7.5米,枯水期間也能保持壩水116米以上,水深最大季差只有0.5米左右。該段水位落差小,水流平緩,水量穩定,水面寬闊且水質較好,再加上水面小氣候效應使度假區氣溫趨于溫和,具有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的特點,適宜水上游樂。
    湘江是國家航運規劃中《湘桂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南北大運河構想的主要組成部分。早在2000年以前由靈渠相聯系,組成古老的湘桂運河,在歷史上成了北通湖廣,南通兩粵的交通樞紐,對中國的統一,南疆的鞏固,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由于近代鐵路、公路的興建,致使靈渠南北航運中斷。建設和開發湘桂航運是發揮桂林旅游資源優勢,促進南北交通的重大措施。
    湘江干流豐水期從靈渠分水塘至全州鎮可通航3至5噸水船,全州鎮至湖南邊境一般可通航5至10噸木船。
    湘桂運河的開發方案以渠化為主,疏浚整治為輔。共布置了48個梯級,在湖南11處,廣西37處。航道規模取1000噸頂推(三級航道)或500噸級駁船兩個方案。年通過能力分別為1550萬噸和840萬噸。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整個湘江流域,東以贛邊境幕阜山脈—羅霄山脈與鄱陽湖水系分界,南自江華以湘江、珠江分水嶺與廣西相接,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北接洞庭湖。區內陸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
    1、總體地形地貌。整個湘江具有丘陵緩坡山溪流特性。在地質構造和地貌上,湘江流域是一個長條形盆地,南高北低,地勢起伏不平,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呈馬蹄形,向北呈傾注之勢。上下游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從源頭到入湖口高差在450米左右。東、南、西三面高,以南面的南嶺山地及東南面的武功山、八面山等山地較為高峻,海拔高度1300米~2000米,最高峰八面山達2042米,西面湘、資二水分水嶺的海拔高度相對較低,在900~1200米之間。中部和北部相對低平,多為低山、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
    2、分段地形地貌。傳統意義上,湘江分上中下游和尾閭四段,各河段地形迥異,水勢多變,且水勢與地形相互作用,進一步導致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上游:蘋島(瀟水河口)以上段。源區海洋坪海拔高度約500米,山頂海拔500~1500米,河寬110~400米。兩岸為中、低山地貌,山谷呈“V”字型,河床多巖石,灘多流急,河床平均坡降0.607‰。河水穿切巖層而過,形成峽谷。沿岸巖洞較多,地下水豐富,對河水補給量較大,具有山區河流的典型特性。中游:蘋島至衡陽段。山頂海拔100~500米,河寬250~630米。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谷。河谷開闊,河床多為卵石、礁石,灘多水淺,具有丘陵地區河流的特性,河床平均坡降0.129‰。下游:衡陽至喬口段。兩岸丘崗、平原、盆地相間,并無明顯的高山環繞。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寬闊,地形平坦,河寬500~1000米。河床多砂礫,間有部分礁石,淺灘較多,呈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長沙以下河段兩岸臺地大都筑有堤防,河床穩定,灘槽分明,河床平均坡降0.0824‰。尾閭:喬口至蘆林潭段。屬洞庭湖平原,海拔50米以下,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港汊縱橫,平疇萬頃,沿河沙洲斷續可見。部分河段與洞庭湖融為一體,河床平均坡降0.037‰,具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為洲”的特征

    氣候環境


    湘江湘江
    湘江流域屬太平洋季風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冬季濕潤寒冷,夏季潮濕酷熱,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湘江流域氣候也隨之發生變化:冬、春、秋三季氣溫明顯升高;降水強度和密度增強;日照、風速、濕度明顯減小,并對湘江流域水文條件帶來了明顯影響。
    1、氣溫。湘江流域年歷史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專家對湘江流域氣溫的監測結果顯示,過去50年(1961~2010年),湘江流域年平均氣溫以每10年0.15℃的速率增暖,變化情況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期氣溫呈現上升趨勢;第二階段,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氣溫呈微弱下降趨勢;第三階段,80年代氣溫沒有明顯變化;第四階段,90年代氣溫呈現上升趨勢;第五階段,2001~2010年,氣溫呈顯著升高趨勢。特別是本世紀頭10年(2001~2010),有8個年份位居1961年以來氣溫最高的11個年份之列。各季節中,冬季升溫幅度最大(每10年上升0.24℃),春季次之(每10年上升0.18℃),夏季氣溫變化不明顯。
    2、降水。湘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從歷史過程看,整個湘江流域降水量的變化趨勢比較平穩。從1952~2011年的60年間,共有18個年份降水量低于歷年同期均值,16個年份高于均值,26個年份基本持平。21世紀以來,湘江流域年際雨量變化相對較大,年降雨量相對偏少。頭11年,除2002、2005、2006、2010年較歷年均值偏多以外,其余6個年份均偏少,其中2003、2007、2009和2011年是典型的少雨年份。

    經濟社會


    1、經濟概況。湘江流域是湖南省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社會文化最發達的區域。2010年,湘江流域地區生產總值11253億元,占全省的70.8%;地方財政收入648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16419元和7574元。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基地。2010年糧食總產量1805萬噸,占全省的56.5%;肉類產量376萬噸,占全省的63.9%;水產品產量104萬噸,占全省的50.9%。湘江流域是湖南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工業歷史悠久,特別是有色金屬工業已有上千年歷史,到21世紀初已形成了以先進制造、化工、有色金屬冶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2010年,湘江流域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78.5%,工業增加值5003億元,建筑業增加值76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79.4%和73.6%。湘江流域是湖南服務業的集聚地。2010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993億元,占全省的68.4%。湘江流域還集中了優勢科教文衛資源,普通高等學校畢業人數占全省79%,普通高校達到75所,公共圖書館59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4.4萬張,占全省的57.3%。
    2、政區沿革。據史載,湘江流域的行政建制,始自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湖南政區設置的肇始。從此以后,歷朝政府在湖南的行政建制,以湘江為脈絡,自下游而上游,由干流及支流,在全省鋪開。
    春秋時期。楚文王時期,楚國軍事政治勢力進入洞庭湖南岸地區,湖南在這一時期被納入楚國版圖。《漢書·地理志》載:“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漢之羅縣,即今汨羅、岳陽一帶,并在這里建立了戰略據點——羅子國城。《史記·楚世家》也載:“鎮爾南方夷越之亂……于是楚地千里”。這里的“越”,指的就是湘江流域的“楊越”,即湘東南和湘中地區。春秋晚期,楚人正式進入長沙地區,并繼續沿湘江上溯,于春秋戰國之交到達湘江流域上游及廣大湘南地區。
    秦漢時期。秦代在湖南地區設有黔中和長沙兩郡,“秦滅楚,立長沙郡,統湘川”,“湘川”泛指湘江流域。據宋朝稅安禮所撰《歷代地理指掌圖》載,秦長沙郡轄岳、潭、衡、郴、連、邵、永、道、桂陽等九州,湘江流域幾乎全為長沙郡轄地。西漢時期,湖南地區共設一國三郡,即長沙國,并改秦黔中郡置武陵郡,分長沙郡別置桂陽、零陵二郡,湘江流域主要為長沙國、零陵郡及桂陽郡的一部分轄地。
    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湘江流域屬南荊州,一度長沙、桂陽二郡屬孫吳,武陵、零陵二郡歸劉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取荊州,武陵、零陵二郡亦轉歸于吳。至此,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全境均為孫吳所有。孫吳在湖南境內共置八郡,其中湘江流域所設長沙、衡陽、衡東、零陵、桂陽五郡。
    唐宋時期。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將天下分為十道,湘江流域位于江南西道之境,包括潭州長沙郡、衡州衡陽郡、岳州巴陵郡、郴州桂陽郡、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華郡。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駐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仍轄潭、衡、邵、永、道5州,湘江流域為其所轄。宋初,地方行政管理沿襲唐制,仍實行道、州郡、縣三級制,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湘江流域隸屬于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其中潭、衡、永、郴、道隸荊湖南路,岳州隸荊湖北路。
    明清時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潭州府為長沙府,治長沙,隸屬于湖廣布政使司,轄長沙、善化、湘陰、湘潭、瀏陽、醴陵、寧鄉、益陽、湘鄉、攸縣、安化等十一縣及茶陵州。清朝沿襲明制,仍實行省、府(州)、縣(州)三級制,湖南隸屬湖廣總督和湖廣布政使司管轄,總督、布政使均駐武昌。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右布政使司駐長沙,湖南成為一個單獨的行政省,并以長沙為治所,下轄9府(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順、衡州、永州)4直隸州(澧州、靖州、郴州、桂陽州)和5直隸廳(乾州、鳳凰、永綏、晃州、南州)。至此,湖南已囊括湘江流域大部分區域。
    3、人口變遷。人口變遷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自秦漢以來,湘江流域人口變化大幅震蕩,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低位徘徊期(秦漢至宋初)。自秦漢以來,湘江流域一直是人口密度低、經濟比較落后的區域,人口總量一直在30~100萬人的低位徘徊。盛唐時期曾有短暫的快速增長,至唐后期五代,隨著北方人口南遷,湘江流域人口有所增加。但由于五代后期馬氏諸子爭奪政權等原因,湘江流域一度陷入混亂和凋敝。北宋太平年間(980),湖南總共有戶約20.6萬,居全國分區第11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9戶,僅高于兩廣而居全國第13位。
    二是較快增長期(宋元時期)。這一階段,湘江流域人口增長較快,太平興國五年至元豐元年(981~1078)的百年間,戶年均增長1.76%,高居全國各分區第一;戶數達122余萬,居全國第六。1073年,王安石對神宗說:“戶口之盛無如今日”,并舉荊湖南路為例說:“昨章勛定湖南保甲,究見戶口之眾,數倍前日,蓋天下舉皆此類”。至北宋中期,湖南路治所所在的潭州已被人為“土廣民稠”。這一階段湘江流域人口增長,一方面是由于生產力發展迅速,人口自然增長較快,另一方面是因為外來移民導致的機械增長。
    三是人口銳減期(元末至清前期)。這一時期,由于沉重的人口賦稅和刀兵殺戮,再加上水旱災害、瘟疫流行等自然天災,湘江流域人口乃至湖南人口銳減。《醴陵縣志》記載,“(元時)因蒙古兵駐防內陸,恣意殺戮,士民相率遠揚”。然后,“崇禎十六年(1643)至順治四年(1654),人民備歷刀兵、饑荒、病歿諸劫,死亡過半,業荒無主”。順治四年,巡按御史張懋喜就官湖南,從岳州到長沙,記載下了當時的凄涼景象,因沿途沒有人煙,只好“夜宿草中,晝食樹下”。進入長沙后,“城中房舍皆無,民皆棄家遠遁”。據《清朝文獻通考》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省人口總數約91萬人,尚不及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570萬的1/6。
    四是高速增長期(清初以來)。康熙五十一年(1712)頒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又實行“地丁合一”、“攤丁入畝”,宣告了人口稅歷史的終結,這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殖,另一方面,又使原先隱匿的人口大量登入戶籍,使人口數量直線上升。章太炎在《論民數驟增》中說:“夫自元始以來,至于康熙,千七百年,民數不相越;及乾隆之季,相去才八十年,而民增十三倍,此何說也?”他進而解釋道:“向之隱竄伏匿者多也”。據史載,湖南人口從1685年的91萬,增加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2000萬,一個半世紀,人口增長了20多倍,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4、城鎮演化。

    湘江湘江
    17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湘江沿岸城市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嚴重破壞階段(明末崇禎至清初)。明末清初政權更替對湘江沿岸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壞,多數城市淪為廢墟。清初時期,清軍與吳三桂相峙長沙展開激烈爭奪,據《長沙縣志》記載,長沙“城內城外,盡皆瓦礫,房屋全無”,以至于“曠土漫衍,人星寥落”,一片凋敝破敗景象。二是恢復重建階段(康熙中前期)。隨著這一時期人口數量大幅回升,城市建設和功能得到極大發展,中心城市規模開始加速擴張。如當時的長沙府已有20余條街道、10多個衛星市鎮,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商業網絡。湘潭曾在明末清初戰亂中遭到嚴重破壞,當地居民逃亡殆盡,后大量江西籍商販移入,舊志稱:“城總土著無幾,豫章之商十室而九”。經過幾十年恢復建設,湘潭城區已是“肆陳百貨,江運千艘……城總市鋪相連,百貨皆聚于此,為湖南一大馬頭”。三是繁榮發展階段(康熙后期至乾嘉時期)。隨著商品流通日趨頻繁,以及水運商路逐漸興起,自湘江“涉洞庭而抵鄂漢者絡繹不絕”,促使湘江沿岸形成了幾大商業中心,如長沙、湘潭是全國著名的米市,岳陽是湘江水路重要的貨運中轉站,衡、永則以木材、礦產和食品交易為主。四是轉型發展階段(清道光至近代)。這種轉型,一方面是因為資本主義入侵和“開埠”的影響,一些舊城市逐步向現代化城市演變。另一方面由于近代航運、鐵路和公路等交通事業發展,興起了一些新的交通樞紐城市,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市鎮等各種等級規模城市共同發展的格局,到民國初期,長沙城市人口已達到20萬人以上(見表4)。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湘江流域既聚集形成了岳、長、株、潭、衡、永等大型城市,也有散布于整個流域的眾多中小市鎮,它們共同演繹并見證了湘江流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

    地理位置

    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

    零陵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

    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

    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現著山溪河流的特征。湘江河口散布著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跡。[1]

    一級支流
    (圖)湘江湘江

    瀟水
    蘆洪江(又名“應水”)
    白水(永州)
    涓水(其他名稱“易俗河”、“興樂江”、“白果河”)
    荊陂河(又名“金邊河”)
    烏江(衡陽)
    耒水
    蒸水(古名“承水”,又名“草河”)
    春陵江(又名“茭源河”,有歐陽海水庫
    祁水(又名“小東江”)
    白河
    栗江
    浯水
    宜水
    洣水(古名“泥水”)
    紫溪河
    靳江河(又名“靳江”)
    溈水(古名“玉潭江”)
    撈刀河(撈塘河、潦滸河)
    瀏陽河(瀏渭河、瀏水)
    漣水(初名“駱馬江”,再名“甘溪”)

    水文特征

    湘江水系通航支流31條,主干流通航里程660公里。湘江流域年降雨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降雨多集中于春夏兩季,4至6月為多雨季節;雨季湘江水位上漲,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現于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灘,枯水時期,河灘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沒;湘江水位的特征為,洪水一來,河水暴漲成災。

    水位實況

    2012年3月初,湘江上游出現2012年第一次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老埠頭站超警戒水位0.28米;14時,歸陽站水位45.05米,超警戒水位1.05米。省防指分析,湘江在3月上旬就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比較少見,上一次是1998年。[2]


    點擊加載更多
    加載中...

    嘉陵江水系 展開收起

    嘉陵江水系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因流經陜西省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  

    甌江
    湘江
    瀏陽河
    資水
    沅江
    岷江
    梅江
    耒水
    涪江
    烏江
    嘉陵江
    錦江
    酉水
    汨羅江
    漣水
    貓跳河
    清江河
    邵水
    渠江
    溆水
    清溪河
    白龍江
    猛洞河
    龍潭河
    澧水
    調弦河
    白水河
    舂陵水
    巴拉河
    蒸水
    達拉溝
    巴河
    湄江
    梅江河
     

    澗江
    白洋河
    撈刀河
    溇水
    虎渡河
    祁水
    白水
    潭水
    涓水
    涔水
    渠水
    廣坪河
    淥水
    明月江
    三岔河
    余慶河
    六池河
    石阡河
    印江河
    甘龍河
    濯河
    洪渡河
    浦子河
    恩陽河
    坦溪河
    通江 [河流]
    鴨江
    灌江
    應水
    瀟水
    消江
    寧遠江
    蘆洪江
    大通江
    肖口河
    宜水
    小通江
    澌灘河
    貢壩河
    米水
    攸水
    永樂江
    流江河
    青泥河
    鐵河
    平通河
    通口河
    白草河
    安昌河
    凱江
    溈水
    綠豆河
    赧水
    蓼水
    平溪
    辰水
    梓潼江
    大洋江
    敷溪河
    魏城河
    重安江
    萋江
    南哨河
    六洞河
    亮江
    烏下江
    瓊江
    通道河
      
    舞水
    車壩河
    松桃江
    巫水
    小安溪
    燕子河
    武水
    鹽井河
    洗車河
    六沖河
    花垣河
    紅巖河
    白甫河
    夷望溪
    多兒溝
    野濟河
    偏巖河
    蝶水
    道水
    江洛河
    松滋河
    松滋河西支
    松滋河東支
    危水
    神潭河
    藕池河
    藕池河西支
    藕池河東支
    獨水河
    魚梁河
    新墻河
    沙港河
     m。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刺激|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9精品2卡3卡4卡|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亚瑟|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东京热大乱系列无码|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女人被黑人躁得好爽视频|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