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李富 其一 因期權到期收益的非線性特征,有不少初期參與仿真交易的投資者會認為,買入期權,做錯的時候最大損失有托底,一旦做對,收益將上不封頂。所以,賺錢比虧錢容易,做期權比做期貨劃算。其實,盡管期權買方的最大損失就是其支付的權利金,但做錯了方向或選錯了合約,也有可能造成較大損失。比如,投資者選擇買入深度虛值的滬深300指數期權并持有至到期,即使方向判斷正確,但到期時因為行情并未出現一開始預期那樣大的變動幅度,該合約仍是虛值,那么投資者將虧損掉全部的權利金。提到這種可能性的時候,投資者經常表現出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虧掉這“有限”的權利金并不可怕,這是最初就知道的最大虧損,但若換種表達方式來闡述可能意義就不同:持有到期的虛值合約,虧損將是100%!總的來說,談論賺錢與否,不僅要看你的“賠率”,還要看概率。買入期權,你確實有可能獲得一個遠高于所付出權利金的收益,但這種行情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是需要投資者權衡的。類比到我們生活中的買彩票,花幾塊錢你有可能中大獎,但概率往往很低,期權交易中同樣如此。 理論上,買方收益無限虧損有限,賣方虧損無限收益有限,這句話要客觀看待。許多教材上習慣用上面這句話來凸現期權買賣雙方收益與風險的不對稱性,且在給投資者介紹期權時,我們經常站在買方角度來分析問題。不少投資者便產生了疑問,賣方風險這么高,是否有個人投資者不能做期權賣方?首先,并未有任何制度規定個人不能做期權的賣方。其次,賣方的風險高與所選合約有關,且仍需考慮概率問題。期權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買方賺的錢就是賣方虧的錢,如果賣方是絕對弱勢的,那么期權市場不會繁榮發展至今。我們大多數時候并不建議投資者裸賣期權,原因是一旦行情出現較大的不利變動時,虧損將超過其收到的權利金乃至難以兜底。看跌期權的賣方最大損失是可以預知的,就是在標的資產價格跌到0時(這幾乎不可能出現),看漲期權賣方的最大損失隨著標的資產的價格不斷上漲,虧損也隨之放大。 其二 期權不一定要持有至到期。投資者參與期權交易,了結頭寸的方式可以是行權,也可以平倉或放棄行權,期權的賣方盡管不能行權,但可以平倉,這一點買賣雙方是平等的。實際交易中,大多數投資者是通過平倉來賺取權利金的買賣差價,這一道理與操作期貨一樣,買入期權權利金上漲了就賺錢,賣出期權權利金下跌了就賺錢。我們看到教材或各種報告中最常用到的損益圖,是期權到期時隨標的資產價格變動的損益圖,并非平倉損益。更簡單的理解,這種損益圖是投資者在到期時行權或者放棄行權的損益狀況。若要衡量平倉,投資者的損益最終決定于權利金的漲跌,損益與權利金的關系是線性的。與平倉和行權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投資者需要了解,買方只要不平倉,權利金就將全部失去了,也就是說,行權與放棄行權,買方的全部權利金都將損失掉。這與生活中定金的概念有區別,許多對期權不熟悉的投資者習慣將定金與期權類比理解,定金可以最終抵“貨款”,但期權的權利金不能。 其三 不是越虛值越“好”。在股指期權仿真過程中,曾出現過大量交易集中在深度虛值合約上,后經交易所的正確引導,參與者逐步趨于理性。深度虛值期權最顯著的特征是價格便宜,但其轉化為實值的概率非常小,且深虛值合約對標的資產的價格變動表現相對鈍化(delta小)。這就意味著深度虛值合約賺錢的難度較大。以股指期權為例,投資者若想持有到期等待轉化為實值后行權,就需要有指數在存續期內出現大行情。比如,在滬深300現貨指數2100點時,買入當月執行價為2700點的看漲期權,即使權利金僅有10個點,想盈利也需要指數到2710點,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1個月內不言而喻。即使是在到期前平倉,指數同樣上漲幅度的情況下,深虛值合約的權利金上漲是最小的,既然平倉賺的就是權利金的漲跌,就不宜為圖價格低而跟風選擇深虛值合約。 期權時代|與你共同見證期權時代的到來 關注我們,從零開始學習期權知識和投資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