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日前,一則將期權與賭博聯系在一起的新聞又一次暴露了國內衍生品市場的曖昧處境。關于這一話題的爭論在20世紀已經屢次出現。 當時美國遭遇1929年經濟危機,人們對投機懷以莫大的敵意,且將衍生品當作價格變化的罪魁禍首。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就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對衍生品市場諱莫如深。不過,伴隨著經濟學、金融學理論發展,這一狀況得到改善。 資深期權研究人士指出,20世紀60年代,價格數據、計算機數據分析能力和一些關鍵概念涌現。隨著這方面文獻不斷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期權和其它相關衍生品的定價。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Burton Malkiel和Richard Quandt認為把期權作為證券市場的“害群之馬”是不恰當的。雖然紐約的小型自組織市場的期權交易市場是“相對低效”的,但是期權的使用“對于大部分投資者而言都是具有價值的和完全理性的策略”。這對期權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當時的兩大交易所CBOT和CME反復地與政府監管機構溝通,最終釋疑后,場內期權問世。 但隨之而來的是投資者的質疑:交易所是否有能力滿足期權產品低成本、標準化的要求。上述交易所經過漫長的投資者教育及與監管部門溝通過程,最終使得這一市場得到了投資者如是評價——正如打著傘的行人有優勢一樣,“投資者擁有越多可使用的策略,就可以更好地降低其損失”。 眼下,我國也走上了場內期權的路,市場似乎也走到了投機還是賭博的爭論中。這其中,既有投資者一知半解的誤讀,也有一些特別因素——一些野蠻生長的平臺打著期權的旗幟進行非法的活動,令期權背上污名。 就當前中國期權市場發展現狀來看,上交所掛牌的上證50ETF期權一只場內期權產品,從效果來看,目前已經體現一定的A股避險功能。其次是規模分散的銀行外匯期權產品。伴隨著我國外匯市場化改革,相應的套保需求也大量增加。 某銀行外匯交易主管指出,通過期權產品形成的購匯量在增加。期權產品可以更靈活地表達對匯率的觀點,有效節省套保成本。在交易過程中,客戶通過期權組合獲得期權費補貼,同時也承擔一定風險;而銀行面對大幅萎縮的遠期市場,通過期權產品也能獲得一些中間收入。 據了解,對于這一市場的準入條件,中國的外匯管理政策仍要求銀行在辦理期權在內的外匯業務時,核實真實交易背景及資金用途是否符合外匯政策。其目的在于限制投機頭寸,而鼓勵套期保值的企業進入期權產品市場避險。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外匯管理遠未放開,相比成熟的外匯市場,在岸人民幣外匯期權交易的絕對規模及其占人民幣外匯交易總規模的比重還很小。未來,中國期權市場存在巨大增長空間! 期權時代|與你共同見證期權時代的到來 關注我們,從零開始學習期權知識和投資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