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聲樂歌唱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年輕的爸爸媽媽拉著孩子跟我們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唱歌,電視里有人唱歌,他(她)只要聽兩三遍就會唱了。”請注意:這并非是您的孩子獨有的個性,或是您理想中的那種“天賦”!因為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這樣一個共性。最重要的,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只能證明孩子具有學習音樂的潛力,但如果急功近利地便將之往“歌星”的方向去培養,卻是拔苗助長、有害無益的。因為在變聲期以前的孩子們的聲帶是非常稚嫩的,沒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完全可能造成孩子的聲帶損傷,不但對孩子今后的聲樂發展造成影響,甚至可能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后的聲音變得非常難聽。
一、幼兒的歌唱器官特征與聲樂訓練方向
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聲帶和喉頭還不到成人的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較淺,通常會自覺地采用頭腔共鳴,因此他們的聲音聽起來響亮而通透,這樣的“童聲”是最甜美的。因此老師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氣息、發聲位置這樣過于專業和枯燥的訓練,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覺學習的能力,很容易產生倦怠感或者被困難嚇住。我們認為:在這個階段最適合的方法是——讓孩子多欣賞音樂,學唱一些兒歌以培養樂感讓其自然發展以便為今后的聲樂學習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從七歲開始,老師們就可以逐步加入一些歌唱技巧的訓練。因為經過一年左右的興趣培養后,孩子們開始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能基本控制好歌唱器官,對作品也有一定的理解與表現能力,在這個時候加入技巧訓練才可以得到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前期聲樂學習時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在開始正式學習聲樂后的一段時期,許多孩子都會出現音準與節奏不準確的現象,這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歌曲速度太快或太慢,節奏比較復雜,音域太高或太低,以及孩子本身對歌曲的熟練程度都完全可能影響到音準和節奏。
但聲樂演唱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又恰恰就是音準和節奏,音準不準就會“跑調”,節奏不準就“沒譜”了!所以對于音準與節奏的訓練便成為少兒聲樂學習中最重要的環節。我們建議:在前期的聲樂教學中必須特別重視“視唱練耳”。視唱練耳是解決識譜、音準、節拍、節奏感的一種練習。首先從一些簡單的音階開始訓練,然后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加入一些簡單的聲樂技巧訓練,在孩子的音準得到提高后,再加入二聲部的訓練,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掌握穩定的音準與節奏,也能讓孩子在學習過程始終保持新鮮感,獲得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