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娛樂圈剛被崔永元揭了個蓋子,吃瓜群眾還沒來得及消化吸收,網上就爆出華誼兄弟質押幾乎全部股權,瘋狂套現的新聞。 因為這樣的舉動看著和某個為夢想而窒息的男人太相似,以至于很多人開玩笑說他們要跑路了。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其經營狀況上理性分析一下。 華誼作為影視公司自2014年定增后,在主營業務暴跌的情況下一直反常的保持“重資產”的運作模式,通過中信建投和格上理財進行股份質押來做擴張,以高商譽(對標的的收購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差價)來收購各類由著名導演,演員或制片持有的空殼公司或輕資產公司,通過對賭協議和股權增值來獲得盈利(比如套現掌趣科技和銀漢科技)。 而業務上四面出擊,想通過品牌授權在互聯網娛樂上建立一個生態——所謂去電影化運作,結果因為副業發展空間有限而主業繼續下跌被光線暴打。 作為接盤俠的格上理財當年用高杠桿(高質押率且高利率)做的股權收益權轉讓(不是完全的股權質押)是需要華誼溢價回購才可能形成產業資本層面上的閉環,本身屬于沒有安全閥且無法直接處置的資產。 而為了繼續嗑藥,華誼繼續沿著和馮小剛的對賭全盤接下《手機2》項目,馮小剛要完成本年度的對賭,而華誼也急需頭牌馮小剛拿出一個好片子來挽救主營業務板塊。可是范冰冰的事件把華誼投入了公關危機中,華誼股價在持續走低情況下的繼續質押雖說有可能單純是以往策略的延續,但如此激進的質押動作更可能是股價下跌后投資方要求補倉的緣故。 當然我們的重點不在一家看起來要把自己玩死的影視公司上。華誼兄弟的操作是一個標準的由本業積累資本再通過戰略投資建立生態形成資本方的一個套路,而華誼主營業務下跌除卻內因以外,電影市場有太多諸如互聯網寡頭擴張的阿里影業和地產寡頭擴張的萬達影業開始擠占“制發放”整個鏈條的份額。 于是我們需要看到一個現實,當代共和國的資本市場現狀是“產業資本的強勢”。 產業資本的強勢其實從就業市場上都看得出來,騰訊產投(戰略投資部)作為依托于互聯網寡頭繁榮本業的大買方,每年的項目幾乎是其他TMT(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小買方的總和,對于TP兩校的應屆生來說已經是比中金IBD更有吸引力的存在,待遇更是往國際頂尖的美元基金上去靠。 同樣作為TMT的買方,產業資本和傳統TMT的買方的運作模式是不一樣的: 產業資本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態,在主營業務具備優勢市場占有率的情況下,在主業務的關聯領域進行布局,或者通過主營業務的衍生性擴展到其他領域,精致的戰略布局和優質的投后管理來構成這個閉環。 而傳統TMT買方還是通過專業團隊和投前業務的經驗積累,與合作伙伴的共享領域,來對于幾個方向進行考察,在幫助合作伙伴進行完善布局模式和投資管理的情況下,分享投資的成長收益。 從模式上產業資本更為強勢,并且在經營自己產品生態圈進行多重收益,比如騰訊近年來在游戲領域的全世界布局,從主營業務上通過持股或者并購掌握了明星級的產品并獲得運營收益,給龐大的現金流提供了套利出口,也同時享受被投機構的成長性收益,更是用戰略投資掌握了一個行業最優勢的資本資源。 而傳統TMT買方做不到這么大戰略手筆,更多是通過精細化投后管理完善合作伙伴的戰略和管理,共享企業增值。 所以說到底傳統買方在互聯網市場越來越被寡頭分割的現狀之下,越來越成了事大的附屬國一樣的角色,小項目的成長性收益大部分也跟投了產業資本青睞的獨角獸身上保穩,產業資本在投資上的主動性和能動用的資源已經不是其他人可比的了。BAT三家加上諸如hillhouse等少數幾家大買方形成互相交錯并對熱門標的交叉投資的現狀。 當然作為產業寡頭的產業資本轉型成資本集團,同樣會加劇各領域的寡頭化甚至跨領域的寡頭化。傳統買方集中于中早期,而產業資本從C輪開始收割,對于后者來說騰產名聲好一點好歹只是納入自家生態保持其部分獨立性,而某些寡頭就和羅曼諾夫王朝一個屬相的,摸到就要占到,占到就要吃掉。 而跨領域來說,能夠通過主營業務積累豐沛現金流的產業資本對于根基不深或者主營業務倒退轉型的戰略資本來說又更加強勢,文化產業大熱,各大資本集團通過不同著力點(萬達用院線到影業,騰訊從內容商到制作商等等)對各個產業領域進行滲透,洗牌了原有產業的內部格局。所以華誼兄弟除了主營業務被光線錘爆不爭氣,管理層喜歡用賭命的思路來四面投資以外,大量其他領域的產業資本開始強勢分割電影寡頭們的原有地盤也是重要外部原因。 除卻產業資本這邊的變化,政策資本也開始收攏。2015年前后是券商通過粗枝大葉的標準化模式都能賺到錢的年月,但某滬上系的屌絲券商卻最近出了一個大笑話,給應屆生甚至社招過來的經驗人士4000多塊的底薪,甚至此機構地方上的營業部人員低薪低于本地最低工資標準還被告了,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雖然本身行外人對中國券商投行的收入有過高的估計(其實算底薪的話,清北復交某兩財的碩士起步的招人門檻,底薪收入也在近萬的普通水平,只是對于一級市場來說哪個年月項目好會有比較多獎金罷了,這是個看天吃飯再看平臺資源吃飯的行當),但這次滬上某著名屌絲機構的做派造成了不大不小的行業恐慌和哈哈大笑的圍觀群眾。 這個現象其實折射出中央在堅定金融去杠桿和金融回歸實業的政策中,不僅要求國營機構把合規性納入績效考評,還對于IPO等項目的審查上加重了手腕。這也導致了券商一級市場業務本身的極端分化,擁有政策資源和專業優勢的大券商,或者說離政策中心更近的券商就更容易拿到大的項目。 從工作會議來看,最近開始申報的諸多項目,中介機構都是一線券商才有機會上車。這使得二線券商在這個最賺錢的生意上無事可做,項目狀況不好都必須對運營成本和人員結構進行調整。這是某滬上屌絲機構做出如此激進反應的原因。 所以目前來看,資本市場目前分割的現狀是政策資本開始主動配合中央去杠桿,而只有一線機構能夠保持項目收益。產業資本的擴張一方面讓TMT,地產和消費產業進一步整合,另一方面會讓市場慢慢出現強勢的跨領域寡頭。 而二線機構就得忍受行業監管收緊下的調整期了。至于三線券商嘛,就……多陪陪家人吧。 |
|
來自: One___person > 《新潮沉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