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擁藍關l李蔚 雪擁藍關馬不前 藍關,即藍田關,在陜西藍田縣東南秦嶺山中。唐·韓愈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中的“藍關”即此。 韓愈詩句見之于其名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此詩寫于韓愈出京赴潮州,途徑秦嶺時。其事則出于韓愈之諫迎佛骨。在唐代,陜西扶風的法門寺系皇家內寺,每三十年,朝廷就將塔內珍藏的佛舍利迎入宮廷供奉一番,途官民敬香禮拜。其意在展示盛世;更在祈福,據傳開塔則“歲豐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值開塔之年,正月,憲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于宮內,供養三日。此事件在全國引發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風潮,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韓愈時任刑部侍郎(相當公檢法部的副部長),深感茲事無益于民,上表諫阻。韓愈說:“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應該將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世之惑。”最后,表示自己愿負得罪佛祖的一切責任:“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唐憲宗看到《諫迎佛骨表》,大怒,要處死韓愈,大臣裴度、崔群出面求情。憲宗說:“韓愈說我奉侍佛過分,我可以容忍;他竟說東漢以后,奉侍佛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說這種荒唐的話呢?狂妄到這個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決定貶為潮州刺史(州長),即日離京。家屬也都趕走。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詩中所說“路八千”,乃托虛而極言其渺遠也。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秦嶺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27歲的韓湘遠道趕來,而小女12歲,則因饑病交加而夭折途中,殯之層峰驛旁山下。韓愈自料必死,遂寫此詩給韓湘。此詩,首聯(第一、二句)說自己是因“一封(諫表)”而獲罪被貶,這一貶便遠離京城,無異于發配充軍。處罰得嚴酷如此!但是,后悔嗎?不!頷聯(三、四句)說,大臣的責任就在“為圣明除弊事”,為此,雖則我已52歲,已經“衰朽”,但義所不辭,豈肯因而憐“惜殘年”!頸聯(五、六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濃云籠罩著秦嶺,回看長安,那里已經沒有我的家了;積雪堆阻藍關,走馬裹足不前,遙望潮州,前程難料。 尾聯(最后兩句):你從遠方趕來,應該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你要準備在貶所潮州,瘴氣彌漫的江邊,收斂我的尸骨。 全詩洋溢著英雄赴死的悲壯情懷,是唐詩中的上乘之作。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表現了韓愈以天下為己任、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九死不悔”的偉大人格。韓愈德文俱佳,但從來以文名世,文名壓倒了人品的光輝;他的高尚人生,往往被后人忽視。但是,千百年來,正是包括韓愈在內、這一個一個大寫的人,構建了中華優秀傳統的骨架,綿延至今。 藍關古道 藍關古道,雄偉險峻、氣勢吞云變幻。唐時皮日休曾在《藍關銘》中描寫其地:“千巖作鎖,萬障為栓。”其中,青泥嶺最高處的風門又稱“封門”;兩山對峙,形如雙扉,其口多風,故稱“風門”,又因為從峣山登古道后,一路皆可以回頭眺望秦川,但過此門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故又稱“封門”,古時東去的客人到此,無不落下思鄉懷親之淚。 藍關是古都長安、咸陽東南的門戶,為古代用兵要地。既是防衛來自東南威脅的最后一道關隘,也是發兵東南、爭奪天下必經的第一要塞。秦始皇五次出巡,有兩次經過這里。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此大破秦軍,迅即兵臨咸陽。 藍關古道從峣山到藍橋段是一道綿延起伏的山嶺脊梁。藍橋是古道中最重要的驛站,因此千百年來的藍橋便成為秦嶺深山中最負盛名的地方。藍橋距藍田縣25公里,北面是藍田八景之一的“玉山并秀”,杜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的詩句便指此處;南面是藍田八景之一的“藍橋仙窟”,現叫“碧天洞”,也叫“湘子洞”,傳說韓湘子在此修道成仙。山青水秀的藍橋自古被譽為人間仙境和世外桃源。明·李本固的《藍橋道中》詩云:“不盡青山綠水,都來鳥語花香。攬轡,藍橋幽處,渾忘身在他鄉”。一些準備去長安應試的舉子在藍橋曾發出“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京”的慨嘆。 1958年,為適應大煉鋼鐵的需要,曾在藍關古道上修建一條可通汽車的簡易公路至藍橋。1974年又從古道左側的古棧道沿藍水修建了一條從水陸庵至藍橋的公路,從此結束了“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歷史,古道只作為歷史遺跡供后人憑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