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15 g,熟地黃15 g,生地黃15 g,麥冬12 g,當歸15 g,貝母12 g,白芍15 g,桔梗10 g,玄參10 g,甘草片6 g 辨證加減:痰中帶血者,加白及、白茅根、牡丹皮、赤芍滋陰降火止血;陰虛盜汗多者,加白薇、鱉甲、煅牡蠣、地骨皮、銀柴胡退熱除蒸;陰虛火旺甚,熱象明顯,舌質紅苔黃者(以中青年多見),加黃連片、黃芩片、苦參瀉火。用藥后納呆、腹脹、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蒼術、厚樸、陳皮、焦山楂、神曲、萊菔子;胸悶氣短者,可加丹參、川芎、桃仁;胸痛憋悶、口苦、心煩不寐、舌苔黃膩、痰郁化熱者,可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病例 患者,男,65歲,2016年4月21日初診。以“低熱、咳嗽、咳痰、消瘦、盜汗1個月”入院。既往無明確結核患者接觸史。入院查胸部CT顯示:左上肺浸潤性結核。痰涂片:抗酸染色(+)。患者體重60 kg,入院后按常規給予注射用利福平0.45 g、異煙肼0.4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口服吡嗪酰胺0.5 g,每日3次;乙胺丁醇0.75 g,每日1次,并給予預防性保肝治療。用藥2 d后,患者自覺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胃內容物,無食欲,大便不暢,胸悶氣短,精神差,舌質紅苔白膩,遂加用中藥口服,以百合固金湯為基本方加減。方藥組成:百合15 g,百部20 g,白果仁15 g,沙參15 g,蒼術15 g,白術15 g,當歸15 g,玄參15 g,薏苡仁15 g,焦三仙各20 g,厚樸15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體溫正常,食欲增加,無惡心嘔吐癥狀,大便每日1次,咳嗽、咳痰癥狀基本消失。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屬于中醫“肺癆”范疇,屬于慢性虛弱性疾病。華佗在《中藏經》已認識到與患者直接接觸引起傳染的可能性,指出并非局限于家族,只要“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即可“染而成疾”。《丹溪心法·癆瘵》中認為肺癆的病機是“火盛金衰”,認為“癆瘵主乎陰虛,治療上切記大寒大熱,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為治療肺癆指明用藥方向。龔廷賢《壽世保元·勞瘵》中說“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劫,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進一步闡述了肺癆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陰虛火旺、肺腎陰虛,治療以補腎培元、抗癆殺蟲為主。 西醫治療結核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藥物毒副作用大,療程長。另外,臨床醫生對結核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的認識不足,中醫藥治療結核病的優勢在于其多數是成熟的驗方和中成藥,可發揮整體的綜合治療作用,同時可以預防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百合固金湯方中百合潤肺滋燥、清肺止咳,具有鎮靜、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能顯著抑制遲發性超敏反應,其所含水溶性多糖能顯著促進淋巴細胞DNA、RNA合成,百合多糖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生地黃、玄參、麥冬滋養肺腎、清降虛火,且生地黃、白芍能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及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具有解痙平喘的作用。熟地黃、當歸、川芎滋陰養血、止咳逆上氣,當歸所含藁本內酯能緩解組胺和乙酰膽堿的致敏反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其作用強度與氨茶堿相仿,當歸還可顯著減輕急性肺結核肺泡炎癥程度,減少肺部炎性介質分泌。桔梗、貝母宣肺祛痰止咳,貝母所含生物堿和非生物堿部分均有鎮咳、祛痰作用。甘草調和諸藥、祛痰止咳。諸藥合用,使陰液充足,肺腎得養,金水并調,陰血漸充,虛火自降,痰化咳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