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啟慧地理 地理特征 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包括整個山西省、陜西省北部中間、甘肅省中部和東南大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青海省東北部、河南省西北部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和河北省西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余公里,南北寬750公里,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于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黃土高原主要特點: 黃土高原的成因 氣候類型 黃土高原地理位置處在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過渡地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自東向西橫貫半濕潤、半干旱兩個干濕區。高原東部、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區,中部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區,西部和北部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區。黃土高原的氣候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的制約,具有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征。 1.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2.氣溫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 3.降水特點:年降水量較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時空變化大。東南部半濕潤地區降水為600毫米~800毫米以上,干燥指數為1.0~1.5;中部半干旱區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干燥指數1.5~2.0;西北部干旱區降水在300毫米以下,干燥指數為2~6。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地區,發展旱作農業基本可行;降水量為300-400毫米地區,旱作農業便不穩定;年降水量為200~300毫米及其以下,發展旱物農業不可能,需要灌溉條件。黃土高原降水季節性變化大,夏季最多,冬春最小,7、8月多暴雨,9月多連陰雨,暴雨是產生水土流失、黃土侵蝕地貌、洪澇、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由于降水季節分布不均也經常出現春旱和伏旱。 水文特征 1.補給:以降水為主要補給 2.徑流量:水量較小,汛期在夏季且年際變化大 3.含沙量:含沙量高 4.結冰期:有結冰期 5.水能:落差大,水能較豐富 陜北窯洞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筑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筑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栽了很多栽樹木和花草。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 ![]() 壺口瀑布 黃河一路奔騰咆哮至秦晉峽谷,河面由400多米寬驟然收縮為50米,遽爾傾瀉在落差為50米的巨大石槽中,因其形似茶壺注水,故得名“壺口”。 壺口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 景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主要是由黃土高原、黃河、黃河峽谷、瀑布四種主要的地表地貌構成,景區屬于河流侵蝕沉積巖系河床構成的自然風景區,這里黃河黃土交相輝映、峽谷高山相互襯托,體現出了南秀北雄的地域特色。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壺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被國人譽為“黃河之心,民族之魂”,她將雄奇壯觀的自然景觀和悠久厚重的人文歷史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形成的原因: (1)毀林開荒(2)過度樵采 (3)輪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4)開礦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對點練習 魚鱗坑是指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的半圓型或月芽型土坑、坑內蓄水、植樹造林。讀圖,回答下題。 1.下列關于魚鱗坑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水平排列大致與等高線平行 ②可保土、保水、保肥 ③在西北塔里木盆地最常見 ④可增加坡面徑流,減少下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黃土高原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式: 相關考向 1.(36分)讀“黃河流域局部區域圖8”及“太行山沿線古城分布圖9”回答下列問題。 黃土高原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位于中國東部季風濕潤區向西北干旱區的過渡地帶,這里四季分明,差異懸殊。 (1) 描述黃土高原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概括四季氣候特征。(8分)
太行山東麓有一條“盛產”古都(北京、燕下都、靈壽故城、邯鄲、邢都、鄴城、安陽等)的大走廊。(圖9) (2)分析太行山麓“盛產”古都的自然原因。(8分)
興縣是油棗之鄉,集中產區在沿黃河一帶的丘陵溝壑中。油棗的特點是: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57.9%;它易貯藏、耐運輸、生食、制干皆可等優點,暢銷全國。 (3)分析興縣成為“油棗之鄉”的自然條件,大規模種植對地區發展的影響。(10分)
山西是我國能源輸出大省,擁有全國1/3煤炭儲量,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讓“一煤獨大”的山西經濟倍感壓力。 (4)分析山西經濟倍感壓力的原因,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今后的發展方向。(10分)
【知識點】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試題解析】(1)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圖示,描述黃土高原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然后從氣溫、降水等方面概況氣候特征。(2)太行山麓“盛產”古都的自然原因,可以從地形、風向等方面回答。(3)興縣成為“油棗之鄉”的自然條件,可以從地形、溫差、土壤等方面回答。(4)山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可以從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等方面回答。 【答案】(1)空間分布特點:空間分布不均;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多、西北少;數值帶上更好);(山地降水多)。氣候特征:春季干燥,雨少風多;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2)①太行山東麓夏季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增加降水量;②冬季太行山阻擋西北寒冷氣流,減弱冬季風的侵襲,使氣溫不至于太低;③東麓處于山前沖積扇(地帶),地形平坦;④地勢略有傾斜,便于排水,少洪澇;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答對四項就可以)(3)條件:彎彎曲曲的山峽峽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日照強,降雨量小,屬于干燥區,十分有利于油棗生長。影響: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可以深加工制干,增加產品附加值;大量種植棗樹,可以保持水土,保護環境;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4)原因:經濟結構單一;煤炭生產為核心,效益低下,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具體內容也可得分)。方向:調整產業結構;依靠科技和資源,便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延長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價值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 材料一:黃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圖和黃土高原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 材料二:有關學者提出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兩種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壩為主;同時種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復草地。 方案2:以植樹造林為治理侵蝕的主要措施;同時與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結合。 (1)簡述黃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原因。(6分) (2)據圖說明土壤侵蝕與森林覆蓋率及年降水量之間的關聯性。(8分) (3)請你在圖示甲、乙兩地區中任選一項,選擇該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闡明選擇該方案的理由。(8分) 【答案】 (1)(6分)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2 分)由東南向西北距海越來越遠,(2分)受夏季風的影響越來越小。(2分) (2)(8分)降水量小于360mm時,流水侵蝕作用較弱,水土流失較輕;(2分)降水量在300~450mm時,森林覆蓋率低,土壤侵蝕強度隨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強;(2分)年降水量大于450mm時,森林覆蓋率隨降水量的增加劇增,土壤侵蝕強度隨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蓋率增大)而迅速減弱;(2分)降水量大于600mm時,森林覆蓋率高,土壤侵蝕強度變化不大(相對比較穩定)。(2分) (3)(8分)甲地:選擇方案Ⅱ。(4分) 理由:甲地降水量超過450mm,提高森林覆蓋率能降低土壤侵蝕強度;(2分)在降水量較大的地區恢復植被比較容易,但在坡度較大的溝坡應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2分) 或乙地:選擇方案Ⅰ。(4分) 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mm之間,植被生長的水分條件較差,應以工程措施為主;(2分)降水量較小,選擇需水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適宜。(2分) 3.(2013·江蘇地理)梯田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典范。下圖是四種不同類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圖,在黃土高原緩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優點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 )
【試題解析】 黃土高原地區顯著的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修建反坡梯田可以改變水土流動的方向,能夠有效地保持水土。 4. 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首先應 ( ) A.治理鹽堿地 B.退耕還草 C.保護沼澤地 D.植樹造林 5. 該區域可能位于 ( ) A.云貴高原東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黃土高原中部 D.內蒙古高原西部 【試題解析】 第4題,根據表中數據,可知該地區以沙地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且草地下降最快,耕地增加,草地退化嚴重,該區域生態環境已呈退化趨勢,退耕還草是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的首要選擇。 第5題,該地區以沙地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結合四個選項可知該區域可能位于內蒙古高原西部。 (2013·重慶文綜)地理興趣小組對某小流域進行水土流失的調查。據此回答6~7題。 6.流域產沙量(一定時間內流域內產出的泥沙總量)是水土流失調查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同學們提出了四種獲得流域年產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頭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 D.在流域出口處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 7、圖4是幾位同學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的坡度與單位面積產沙量關系曲線,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規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題思路】 6、流域產沙量是指一定時間內流城內產出的泥沙總量,要獲得流域年產沙量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流域出口處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D項正確。一年內每次暴雨土壤流失時累加或做平均都不能真實反映流域年產沙量;在流域源頭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不能獲得整個流域的年產沙量,故A,B,C項錯誤。 7、坡度是影響坡面侵蝕產沙的重要因素,不同坡度下土壤的侵蝕強度是不同的。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坡面土壤侵蝕強度隨著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但當達到一定坡度后,坡面的土壤侵蝕量反而隨著坡度進一步增大而略有減少,最后穩定在一較高水平。圖中曲線①符合此規律。曲線②④均表示水土流失程度隨坡度增大而減少,明顯錯誤;曲線③出現了兩次隨坡度增大而增加,不符合實際,錯誤。故A項正確。
8.材料: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及福建、浙江、海南、臺灣等省。長江流域以南的紅壤丘陵地水土流失面積達67.48萬km2。裸露的紅壤丘陵,被人們稱為“紅色荒漠”。這些地區,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別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在高雨量的沖擊下,很容易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減產。僅長江上游35.2萬km2水土流失區的土壤流失量就達15.6億噸。由于長江流失的泥沙顆粒粗,只有1/3細泥沙進入干流,2/3的粗砂、石礫淤積在上游水庫、支流和中小河道,給防洪和水庫灌溉、供水、發電帶來很大危害。 1、南方紅壤丘陵區的水土流失產生哪些危害?
2、討論分析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1)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減產。 (2)生態環境惡化,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 (3)給防洪和水庫灌溉、供水、發電帶來危害。
2.(1)自然原因: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別是暴雨多 (2)人為原因:人多耕地少、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破壞植被 9.閱讀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就在人們為荒漠化憂心忡忡時,“石漠化”的幽靈又肆無忌憚地襲來。“石漠化”,全稱石質荒漠化,主要是指亞熱帶濕潤地區的巖溶地區,土壤遭受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出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嚴重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當地貧困和災害多發的根源,也逐漸演變成繼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國第三大生態問題。
材料二:有關坡度與土壤厚度的實測數據
(1)根據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等省區。 (2)由以上資料分析可知,坡度與土層厚度、有機質層厚度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層厚度、有機層厚度又直接影響土壤的_________ (3)易發生石漠化的地區,在興修大型工程時應選擇________的地基,避免________ (4)分析造成該地區石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答案】 (1)廣西 云南 貴州 (2)坡度越大,土層越厚,有機層越薄 肥力 (3)堅實 塌陷 (4)自然原因:坡度陡峻,土層較薄,降水豐富,特別是夏季降水強度大, 水土流失嚴重。 人為原因:本區人口稠密,使土地超載,嚴重破壞坡面植被。
10.(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石漠化全稱石質荒漠化,主要是指亞熱帶濕潤的喀斯特地區,土壤遭受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出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我國平均每年土地石漠化的面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它嚴重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當地貧困和災害多發的根源,也逐漸演變成繼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國第三大生態問題。 材料二 表列出我國西南某地區坡度與土層厚度與有機質層厚度的實測數據,圖為石漠化與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人口環境容量的統計圖。 (1)根據右圖圖中坐標和文字分析圖中三條曲線分別是:① ; ② ;③ 。(6分) (2)根據材料,分析石漠化產生的主要原因。(8分) (3)分析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并為其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6分) 【答案】 (1)①石漠化面積;②人口環境容量;③生物多樣性。(6分) (2)①地表崎嶇,石灰巖廣布;②降水豐富且多暴雨;③土層薄,土壤貧瘠;④植被覆蓋率低;⑤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植被破壞嚴重(前4點答對任意三點得6分,第5點2分。共8分) (3)有利區位條件: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豐富,適宜發展旅游業。(2分) 建議:①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景區接待能力;②加強旅游服務人員培訓和旅行社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切實保護好旅游資源(答對任意2點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給分) 【解析】 試題分析:(1)圖示森林覆蓋率不斷下降,故石漠化面積不斷上升,故判斷①為石漠化面積;而隨著森林覆蓋率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故③為生物多樣性;該區域初期資源的開發而是人口環境容量擴大,但當資源的大量開發導致環境惡化,則人口環境容量隨之下降,故②反映人口環境容量。(2)石漠化的原因主要從自然原因(氣候、地形、地表物質、植被)和人為原因(長期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植被破壞)等方面分析。(3)喀斯特地貌地區,景觀獨特適宜發展旅游業,資源豐富;而地區的發展的建議主要從該地區的優勢條件開發和限制條件的改造入手,故旅游資源豐富,可加強旅游景區的開發;而當地經濟發展主要的不利條件是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惡化,故主要從改善交通,和保護生態環境分析。 考點:本題考查我國的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和讀圖綜合分析能力。 11.(2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圖10示意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分布。 材料二 表2示意世界蘋果優勢區與黃土高原洛川蘋果產區自然條件對比。 材料三 洛川早期蘋果生產多采用矮化密植技術,但隨著樹冠增大,果品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后來經過“大改形”“強拉枝”和“去大枝”等稀植技術,使得樹稀、枝稀、果稀,此舉不僅提高了果品質量還實現了穩產豐產。 (1)與世界蘋果優勢區相比,說出黃土高原洛川蘋果產區的優勢自然條件。(8分) (2)分析洛川蘋果矮化密植技術為什么會使果品質量受到影響以及稀植技術帶來的好處。(8分) (3)列舉黃土高原洛川蘋果產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8分) 【答案】 (1)陜北土層深厚;(2分)海拔約1 l00m,光照充足(2分),日照時間長(2分);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累糖分。(2分) (2)樹冠增大,果園郁閉,果樹通風受阻;透光不良,病蟲害嚴重;枝干茂密,結果多,品質差;采用稀植技術后,滿足了蘋果樹對光照的需求,果樹長勢明顯好轉。(任答2點,每點2分) 樹稀、枝稀、果稀不僅有利于穩產、豐產,提高果品質量,還可以減少果園管理的工作量,從而降低勞動成本和勞動強度,增加收入和經濟效益。(任答2點,每點2分) (3)采用新技術提產增質;提高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果園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勞動效率;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尤其是地下滴水灌溉技術;提高果品的加工能力與冷藏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果農收入;在大力宣傳的基礎上,重視品牌建設,建立健全銷售網絡,注意配套設施的建設;確保種植良種化,技術標準化,產品優質化,經營產業化,品牌國際化。(任答4點,每點2分)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加入學習吧。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游愛好者 作者:正泰博文高中 高玉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