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方輿勝覽·平江府

     cy518 2018-06-20
    方輿勝覽·平江府

    編者按:《方輿勝覽》70,宋祝穆編,其子祝洙補訂,其風格不同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之類的地志,父子二人出于恢復大宋一統江山的目的編寫了這部“名為地志,實則類書”,書中處處體現出多詩文記序及四六用語的特點。其價值主要有三方面:文學價值、地理價值、文獻價值,特別對各地風俗人情、土特產品的記載,對唐宋時期江南地區的土地開發、人口增加、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等有關詩文的大量收錄,為我們研究當時的人文地理、經濟地理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今輯錄其平江府部分,供參考利用。

     

    平江府 吳縣 長洲 昆山 常熟 吳江 嘉定

    建置沿革 

    《禹貢》揚州之域。《漢·地理志》:“吳地,斗分野。”《晉·天文志》:“星紀之次。”周為吳國,封太伯于此。至闔閭強盛,浙西盡為吳有。后吳地又盡為越有。楚滅越,封黃歇于吳。秦滅楚,置會稽郡。漢高帝封荊王賈、吳王濞,并有會稽之地。東漢以浙西為吳郡,浙東為會稽郡。三國屬吳孫氏。陳為吳州。隋平陳,改蘇州。唐因之。國朝太平興國改為平江軍,政和升平江府,領縣六,治吳縣、長洲兩縣。

    浙西提刑、提舉置司

    事要

    郡名

    姑蘇 因山得名;吳郡 見沿革注;吳會 《圖經》:“吳,東南一都會”;吳門 吳中

    風俗

    俗好用劍 《郡國志》:“俗好用劍輕死,蓋湛盧、屬鏤、干將、要離之遺風。”

    所化者遠 《圖經·序》:“太伯遜天下,季札辭一國,德之所化者遠矣。更歷晉漢,風俗清美。”昔吳太守麋豹出行屬城,問功曹唐景風俗所尚,景曰:“處家無不孝之子,立朝無不忠之臣,文為儒宗,武為將帥。”時人以為善言。

    士夫淵藪《系年錄》:“諫議鄭殼言:‘陛下南渡,當擢吳中之秀以為用,況平江、常、潤、湖、杭、明、越號為吳中淵藪。’”

    好儒好佛 《圖經》:“蓋朱買臣、陸機、顧野王之徒顯名于當代,而人尚文。支遁、道生、慧響之儔倡法于群山,而人尚佛,有所自來也。”

    驕奢好侈 同上。然驕奢好侈,自古有之。《帝都賦》云:“競其區宇,則并疆兼巷;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亦非虛語。

    上元燈球 《郡志》:“上元燈影巧麗[1],它郡莫及,有萬眼羅及琉璃球者,尤妙天下。”

    七夕摩睺羅[2] 同上。土人工于泥塑,所造摩睺羅尤為精巧。

    四郊無曠土 同上。吳中自昔號盛,四郊無曠土。高下悉為田,人無貴賤,往往皆有常產,故多奢少儉。

    有海陸之饒 《隋志》:“田澤衍沃,有海陸之饒”。

    無墊溺之患,《舊經》:“城中未嘗有墊溺蕩析之患。”

    形勝

    具區在西 《漢·地理志》。

    北枕大江 漢武帝賜嚴助書:“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

    水國之勝 范至能《吳江主簿聽壁記》:“松江、太湖,水國之勝,當天下第一。”

    旁連湖海 徐嚞告詞:“眷惟中吳,密拱行闕,旁連湖海,外控江淮。”

    枕江連海 沈度告詞:“吳門價藩,枕江連海”。

    為東南冠 孫尚書《普明院記》:“自唐白公為刺史時,即事賦詩,已謂:八門、六十坊、三百橋、十萬戶,為東南之冠。詩云‘茂苑太繁雄’是也。逮乾符光啟間,大盜蜂起,爭為強雄,而武肅王錢鏐以破黃巢、誅董昌之功,盡有浙東之地。五代分裂,諸藩據數州,惟王獨嘗順事中國。有宋受命,畫籍土地府庫,率其屬朝京師,遂去其國。蓋自長慶、宣和更七代三百年,吳人不見兵革,復露生養至四十三萬家。而吳太伯廟棟猶有唐昭宗寧海軍鎮東節度使錢鏐姓名書其上,可謂盛矣。”

    土產

    彩箋 《郡志》:“吳中所造,名聞四方,以諸色粉和膠刷箋,隱以羅紋,然后砑花。”唐皮陸有《唱和魚箋詩》曰:“向日乍驚新繭色,臨風時辨白萍紋”注:“魚子曰白萍,此豈用魚子耶?今其法不傳,而所造品第尤新奇,蠟箋、畫箋尤精絕云。”

    太湖石 《郡志》:“出洞庭西,以生水中者為貴。石在水中,歲久為波濤所沖擊,皆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沒人縋下鑿取,極不易得。石性溫潤奇巧,扣之鏗然如鐘磬。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潤,或贗作彈窩以售,亦得善價。”白居易《記》“見安吉州。”

    莼鱸 《郡志》:“生松江”。《后漢》:“左慈嘗在曹操坐,(操)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江鱸魚耳。’慈曰:‘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鉤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使膾之,周浹會者。”《金谷園記》謂:“鱸魚常以仲秋后從海入江。菰葉,南越人以箭筍和為羮,甚珍。魚白如玉,菜黃如金,隋人已呼為金羮玉膾云。”蘇子美《論風俗》:“莼鱸稻蟹,可以適口。”

    山川

    虎丘山 在城西北九里,又名海涌山,遙望平田中一小丘。《越絕書》:“吳王闔閭葬虎丘山下,發五都之士十萬人共治葬,穿土為川,積壤為丘,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銅棺三重,澒池六尺,黃金珠玉為鳧雁,扁諸之劍、魚腸之于[]在焉。葬三日,金精上騰為白虎,蹲踞于上。”《世說》:“始皇嘗登此阜,將發冢取寶鍔,俄有白虎,始皇拔劍刺虎,虎隱入山,因名虎丘。后避唐諱,改虎為武。山有云巖寺。”范至能《再到詩》:“不過溪橋又兩年,偶隨笻竹訪幽禪。有緣再踏云巖路,無處重尋石井泉。擬輟半山分座住,先攜一枕借床眠。覺來飽吃紅蓮飯,正是塘東稻熟天。”葉正則詩:“虎丘之名歲二千,虎丘之丘何眇然。眾山爭高隱日月,笑此拳石埋平田。雖然培螻疑異物,劃開陰崖十丈懸。冢中有恨索遺指,亭上無語傳枯禪。偏是吳人愛山急,逐面分方夸憑立。屋承隋唐良穩稱,墨題熙豐尚新濕。松梢莫遣風雨橫,石盤自添苔蘚澀。春來春去吳人游。足繭層顛踣應泣。”

    靈巖山 在城西二十四里,又名硯石山,吳王之別苑在焉。有館娃宮、琴臺、響屧廊、西施洞。山頂有池生葵莼,下瞰太湖,望洞庭兩山,滴翠叢碧在白銀世界中,亦宇內絕景。山前十里有采香徑,對置秀峰寺。

    天平山 在城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鎮也。楊備詩:“人間多少崄巇路,縱是天平還不平。”蘇子美詩:“吳會括眾山,戢戢不可數。其間號天平,突兀為之主。杰然鎮西南,群嶺爭拱輔。吾知造物意,必以屏大府。清溪至其下[3],仰視勢飛舞。偉石如長人,聚立欲言語[4]。捫蘿緣險嶝[5],爛熳松竹古[6]。中腰有危亭,前對紺壁舉[7]。石竇落玉泉[8],泠泠四時雨。源生白云間,顏色若粉乳。旱年或播灑,潤可足九土。奈何但泓澄[9],未為應龍取。予方棄塵中,巖壑素自許。盤桓擇雄勝[10],至此快心膂。庶得耳目清[11],終甘心于虎[12]。”

    姑蘇山 在吳縣西三十里,或曰姑胥,或曰姑馀。《越絕書》:“闔閭就山起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史記》:“吳破越,越進西施請退軍,吳王許之。王得西施,多游姑蘇。子胥諫曰:‘臣恐姑蘇不久為麋鹿之游。’王不聽。”太史公嘗登姑蘇臺以望五湖。李白詩:“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春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劉禹錫詩:“故園荒臺在,前臨震澤波。綺羅隨世盡,麋鹿占時多。筑用金槌力,摧因石鼠窠。昔年彫輦路,唯有采樵歌。”

    包山 在吳縣西南百二十里,又名洞庭山,中有洞庭深遠。吳王使威靈[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書。又有林屋洞,十大洞之一也。蘇子美《水月院記》:“中有山七十二,惟洞庭稱雄其間,地占三鄉,戶率三千,環四十里。民俗魯樸,以橘柚為常產。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實與長松茂樹相差間,于巖壑間望之若圖畫。”

    陽山 在長洲西北三十里,又名秦余杭山,有龍母廟。相傳東晉隆安中,有繆氏女遇一白衣老人,歸而有妊,產一肉塊,驚棄水中,倏化為龍,夭矯母前,母遂驚絕,葬此山下,人為立祠。紹興間,奔云叆叇起于是山[13],俄頃肓[]風暴雨,龍自郡城過,卷去女墻數百丈,居民余氏小亭吸入云中,有負販者被吸去,復墜而無傷。

    華山,在吳縣西六十里,故老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華,人服之能羽化,故名華山。“巖石甚奇勝,山半有大壑曰天池,最佳處也。

    石公山 山前有石板。皮日休詩:“翠石數百步,如板漂不流。空疑水妃意,浮出青玉洲。中若瑩龍劍,外惟疊蛇矛。狂波忽然死,浩氣清且浮。似將翠黛色,抹破太湖秋。安得三五夕,攜酒棹扁舟。召取月夫人,嘯歌于上頭。又恐霄景闊,虛皇拜仙侯。欲建九錫碑,立當十二樓。瓊文忽然下,石板誰能留?此事少知者,唯應波上鷗。”

    黿山 在洞庭西,出青石,可以壓砌緣池。

    橫山 在吳縣西南十里,據湖山之中以鎮西南。

    三江 《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江者,北江、中江、南江也。歷丹陽、毗陵者為北江,今之大江也。首受蕪湖,東至陽羨者為中江;分于石城,過宛陵至具區者為南江。三江在震澤上下,而皆入于海。

    松江 在吳江縣,一名笠澤。范希文詩:“有浪即山高,無風還練靜。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陳希元詩:“平波渺渺煙蒼蒼,菰蒲才熟楊柳黃。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王介甫詩:“宛宛虹霓墮半空,銀河直與此相通。五更縹緲千山月,萬里凄涼一笛風。鷗鷺稍回青靄外,汀洲時起綠蕪中。騷人自欲留佳句,忽憶君詩思已窮。”

    吳江 王介甫詩:“莾莾昔登臨,秋風一散襟。地留孤嶼小,天入五湖深。柑橘無千里,魚蝦有萬金。吾雖輕范蠡,終欲此幽尋。”

    五湖 《舊經》謂:貢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酈善長謂:長塘湖、上湖、滆湖與太湖而五。韋昭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虞仲翔云:太湖之水通五道謂之五湖。

    太湖 在吳縣南五十里。皮日休詩:“三萬六千頃,頃頃玻璃色。疏岑七十二,囗囗露寸戟。”陸龜蒙詩:“嘗聞咸池氣,下注作清質。至今涵青霄,尚且浴白日。”蘇子美詩:“杳杳波濤閱古今,四無邊際莫知深。潤通曉月為清露,氣入霜天作暝陰。笠澤鱸肥人鲙玉,洞庭柑熟客分金。風煙觸目相招引,聊為停橈一楚吟。”

    石湖 在盤門西南十里,蓋太湖之派,范蠡所從入五湖者。本朝范至能所居,孝宗御書“石湖”二字賜之。

    滬瀆 在吳縣。陸龜蒙敘矢魚之具云:“列竹于海澨曰滬。”

    汻浦 乃海道風寒之沖,大軍屯于此。

    井泉

    石井 在虎丘,張又新水品第三,松江第四,橋水第六。今石井實勝劍池,井旁有亭,以為烹茶宴坐之所。

    白云泉 在天平山,為吳中第一水。

    憨憨泉 在寶華山寺之東,極清冽,相傳為得道僧名憨憨者卓錫所出。

    堂舍

    州宅 后臨大池。白居易詩:“紅紫共紛紛,只承老使君。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水色窗窗見,花香院院聞。戀他官舍住,雙鬢白如云。”

    黃堂 《郡志》:“今太守所居之宅,即春申君之子為假君之殿也。因數失火,涂以雌黃,故曰黃堂,以壓火災。”

    木蘭堂 《嵐齋錄》:“唐張摶為刺史,植木蘭花于堂前,嘗盛開燕客,命即席賦之。陸龜蒙后至,張聯酌浮之徑醉,強索筆題兩句云:‘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遠送人。’頹然醉倒。客續之,皆莫詳其意。既而龜蒙稍醒,續曰‘幾度木蘭舡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為絕唱。”

    白檜堂 在州治池中小山上有檜,相傳白公手植,今非矣。

    樓閣

    齊云樓 在郡圃子城上,宏敞壯麗。白居易《齊云晚望詩》:“重復江山壯,平舒井邑寬。齊云樓北面,終日憑欄干。”

    西樓 在郡治子城門上。白居易《西樓夜宴詩》:“風月萬家河兩岸,笙歌一曲郡西樓。”

    六經閣 《建安志》載:張伯玉守吳郡,語司戶曾子固曰:“我方作六經閣,子為我記之。”子固呈稿,終不合意,遂自為之。子固一見嘆服。其詞曰:“六經閣,諸子百家皆在焉,不書,尊經也。吳郡州學,始由高平范公經統之,至今尚書富郎中,十年更八政,學始大成。經南向,史西向,子集東向,標之以油素,揭之以油黃,澤然區處,如蛟龍之鱗麗,如日月之在紀,不可得而亂矣。判天地之極致,皇王之高道,生人之紀律,舉在是矣。”

    亭榭

    西亭 即今西齋。白居易詩:“幸有酒與樂,及時且歡娛。忽其解郡印,他人來此居。”

    滄浪亭 在郡學東。蘇子美《記》:“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曠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函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裴回,遂以錢四萬得之,筑高[]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汨汨]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遷,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窒而不開,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見)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為勝焉。”

    三高亭 蘇子瞻《戲書吳江三賢畫象·范蠡詩》:“誰將射御教吳兒,長笑申公為夏姬。卻遣姑蘇有麋鹿,更憐夫子得西施。”張翰、陸龜蒙詩已見《名宦》。

    松江亭 白居易《攜樂觀魚宴宿》:“震澤平蕪岸,松江落葉波。在官常夢想,為客始經過。水面排罾網,船頭簇綺羅。朝盤鲙紅鯉,夜燭舞青蛾。雁斷知風急,湖平得月多。繁弦與促管,不解和魚歌。”

    吳江亭 蘇子美詩:“氣象清雄天與鄰,世間不合有埃塵。擬將累勺酬佳景,只恐江山解笑人。”

    垂虹亭 米元章有詩云:“斷云一葉洞庭帆,玉破鱸魚霜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姑蘇臺 在山上。楊廷秀詩有云:“我亦閑來散病身,游人不用避車塵。插天四塔云中出,隔水諸峰雪后新。道是遠瞻三百里,如何不見六千人。吳亡越霸今安在?臺下年年花草春。”

    館驛

    姑蘇館 在盤門里河西城上,紹興中為國信館待之所,下有百花洲。

    平望驛 張祐[]題“一派吳興水,西來此驛分。路遙經幾日,身去是孤云。雨氣朝忙蟻,雷聲夜聚蚊。何堪秋草色,到處重離群。”

    松江驛 方干《題松江驛》:“便向中流出太陽,兼疑大岸逼浮桑。門前白道通丹闕,浪里青山占幾鄉。帆勢落斜依浦溆,鐘聲斷續在滄茫。古今悉不知天意,偏把云霞媚一方。”

    橋梁

    皋橋 在閶門內,漢皋伯鸞居此。劉夢得《泰娘詩》“有時妝好乘天氣,走上皋橋折花戲。風流太守韋尚書,路旁忽見停隼旟。”

    乘魚橋 在子城西。前志:琴高于此見大鯉魚,長丈余,遂乘魚飛騰上升。

    垂虹橋 在吳江縣,即利往橋,東西千余尺,用木萬計,前臨具區,橫絕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乃三吳之絕景。橋之中有亭曰垂虹。蘇子美詩:“長橋跨空古未有,大亭壓浪勢亦豪。”王介甫詩:“三江五湖口,地與天不隔。日月所蔽虧,東西渺然白。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極。誰投此虹蜺,欲濟兩間阨。中流雜蜃氣,欄楯相承翼。初疑神所為,滅沒在頃刻。晨興坐其上,傲兀至中昃。獨憐造化功,不謂因人力。今君持酒漿,談笑顧賓客。頗跨九州物,壯麗此無敵。熒煌丹砂柱,璀璨黃金壁。中家不慮始,助我皆豪殖。喟予獨不可,還當采民力。”鄭毅夫詩:“三百欄干鎖畫橋,行人波上踏瓊瑤[14]。插天螮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此中自是銀河接[15],不必仙槎八月高[16]。”

    小長橋 在石塘,累石為之。王逢原詩:“老匠鐵手風運斤,一挾刀入千山髠。明堂有柱不見用,此為失地猶濟人。西潴巨澤江海通,陽侯利溺驚濤風。當道獨能支地險,更東安得與天窮。莫比垂天紳,莫比跨地帶。渴龍干死枯無鱗,絕海失舟鯨踏背。秦帝東游逐仙跡,累重肉多飛不得。三洲水盡朝宗海,安得身乘破浪風。為約他年可歸處,獨倚欄干不思去。季鷹范蠡不足奇,待我為名千古歸。”

    新橋 在松江。蘇子美《中秋對月和柳令之什》:“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橫截冷光中。云頭滟滟開金餅,水面沉沉臥彩虹。佛氏解為銀色界,仙家多住玉華宮。地雄景勝言不盡,但欲追隨乘曉風。”

    三百九十橋 白居易《三月三日閑行詩》:“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消。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此乃城內官橋大數也。

     

    佛寺

    虎丘寺 在城西北九里。晉司徒王珣及弟王珉舍宅為寺。白居易詩:“香剎看非遠,祇園入始深。龍蟠松矯矯,玉立竹森森。怪石千僧坐,靈池一劍沉。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酒熟憑花勸,詩成倩鳥吟。寄言軒冕客,此地好抽簪。”又《夜游詩》:“不厭西丘寺,閑來即一過。舟船轉云島,樓閣出煙蘿[17]。搖曳雙紅斾,娉婷十翠娥。香花助羅綺,鐘梵雜笙歌[18]。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蘇子瞻《虎丘寺》詩:“入門無平田[19],石路細穿嶺[20]。陰風生澗壑,古木翳潭井。湛盧誰復見,秋水光耿耿。鐵花秀巖壁,殺氣噤蛙黽。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頑獷[21]。當年或未信,異類服精猛。胡為百歲后,仙鬼互馳騁。窈然留清詩,讀者為悲哽。東軒有佳致,云水麗千頃。熙熙覽生物,春意頗凄冷。我來屬無事,暖日相與永。喜鵲翻初旦,愁鳶蹲落景。坐見漁樵還,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嗤[22],歸田行可請。”李德裕《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游寺韻》:“茂苑有靈峰,嗟予未游觀。藏山半平陸[23],壞谷多高岸[24]。岡繞數仭墻,巖潛千丈干。乃知造化意,回斡資奇玩。鏐騰昔虎鋸[踞],劍沒嘗龍煥[25]。潭黛入海底,崟岑聳霄半。層巒未升日,哀狖寧知旦。綠筿夏凝陰,碧林秋不換。冥搜既窈窕,回望何蕭散。川晴嵐氣收,江春雜英亂。逸人綴沂藻[26],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繡段。難追彥回賞,徒起興公嘆。一夕如再升,含毫星斗爛。”王元之詩:“蘚墻圍卻碧潺湲,曾是當年海涌山。盡把好峰藏寺內,不教幽景落人間。劍池草色終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珍重晉朝吾祖宅,一回來此便忘還。”

    生公講堂 在虎丘寺。生公,異僧竺道生也。講經于此,無人信者,乃聚石為徒,與講至理,石皆點頭。劉禹錫詩:“生公說法鬼神驚,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煙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劍池  在虎丘寺,始皇試劍于此,乃石罅,深數十丈,闊丈余。水無底,寺中日汲此水。其聲潺湲,極可聽。

    千人坐 在虎丘山側,有平石可坐千人。顏真卿詩:“劍池穿萬仭,盤石坐千人。”

    靈巖寺 在吳縣西南三十里,舊名秀峰。孫覿《殿記》:“梁天監中,以吳館娃宮故地為靈巖寺。”白居易詩:“娃宮屐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二三月時但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使君雖老頗多思,攜觴領客處處行。”

    承天寺 舊名重光寺,在長洲縣西北二里,庭列怪石,有銅佛像。韋應物詩:“時暇陟云構,晨霄澄景光。始見吳都大,十里郁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呑大荒。合沓臻水陸,駢闐會四方。俗繁節又喧,雨順物亦康。禽魚各翔詠[],草木遍芬芳。于茲記甿俗,一用勸農桑。誠知虎符遠,但恨歸路長。”

    楓橋寺 在吳縣西十里。唐人張繼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

    昆山寺 在縣西北三里。孟郊詩:“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床。錫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磬無短韻,晝燈含永光。有時乞鶴歸,還訪逍遙場。”王介甫次韻:“僧蹊蟠青蒼,莓苔上愁床。露翰饑更清,風蘤遠亦香。掃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久游不忍還,迫迮冠蓋場。”張祐[]詩:“寶磬[殿]依山險,凌虛勢欲呑。畫簷齊木末,香砌壓云根。遠景窗中岫,孤煙竹里村。憑高聊一望,歸思隔吳門。”“峰嶺于出沒[27],江湖相吐呑。園林浮海角,臺殿遠山根[28]。百里見漁艇,萬家藏水村。地偏來客少,幽興祗桑門。”

    水月禪院 在洞庭山。蘇子美《記》:“予乙酉歲夏四月來居吳門,始維舟,即登靈巖之巔以望太湖。俯視洞庭山,嶄然特起[29],云霞彩翠浮動于滄波之中。予時據欄竦首[30],精爽下墮,欲乘清風跨落景[31],以翱翔乎其間,莫可得也。自爾平居,紆然思欲一到[32],惑于險說而未果行[33],則常若有物腷塞于胸中[34]。是歲十月,遂招徐陳二君子輕舟出橫金口[35],觀其洪川蕩潏、萬頃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遡洄七十里而達[36]。初宿社下,逾日乃至。入林屋洞,陟毛公壇,宿包山精舍,又泛明月灣。南望一山上摩蒼煙,舟人指云:“此所謂縹緲峰下也。”即岸步,自松間出數里至峰下,有佛廟號水月者,閣殿甚古,像設嚴煥。旁有澄泉,潔清甘涼,極旱不枯,不類他水。梁大同四年,始建佛寺。至隋大業六年,遂廢不存。唐光化中,有浮屠志勤者,歷游四方,至此,愛而不能去,復于舊址結廬誦經,后因而屋之,至數十百楹。天祐四年,刺史曹珪以明月名其院。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絕。國家大中祥符初[37],有詔又易今名。予觀震澤受三江[38],呑嚙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見《圖志》者七十有二[39],唯洞庭稱雄其間,地占三鄉,戶率三千,環四十里,民俗真樸,歷歲未嘗有訴訟至于縣吏之庭下,皆樹桑梔甘柚為常產[40],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實與長松茂樹相差[41],間于巖壑間望之,若圖繪金翠之可愛。縹緲峰又居山之西北深遠處,高聳出于眾山,為洞庭勝絕之境。居山之民已少,事尚有歲時織紃樹藝捕采之勞。浮屠氏本以清曠遠事物,已出中國禮法之外,復居湖山深遠勝絕之地,壤斷水接,人跡罕至,數僧宴坐寂默于泉石之間,引而與語,殊無纖芥世俗間氣韻。其視舒舒而行于于,豈世上之遺民者耶[42]?予生平病悶郁塞[43],至此嚗然破散,無復余矣。反復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蛻解俗骨,傳之羽翰,飛出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后二年,其徒惠源造予[44],乞文識其居之廢興。欣其見請,攬筆直述,且敘昔游之勝焉耳。慶歷七年十一月五日記。”

    祠墓

    言偃吳公祠 朱元晦《記》云:“平江府常熟縣學吳公祠者,孔門高第弟子言偃子游之祀也。按《太史公記》,孔門諸子多東州之士,獨子游為吳人。而此縣有巷名子游,有橋名文學,相傳至今。《圖經》又言:公之故宅在縣西北,而舊井存焉。則今雖不復可見,而公為此縣之人蓋不誣矣。然自孔子之沒以至于今,千有六百余年,郡縣之學通祀先圣,公雖以列得從腏食,而其鄉邑乃未有能表其事而出之者。慶元三年七月,知縣事會稽孫應時乃始即其學官[宮]講堂之東偏作為此堂,以奉祠事。是歲仲冬長至之日,躬率邑之學士大夫及其子弟奠爵釋菜,以安其靈。而以書來曰:‘愿有記也’。某惟三代之前,帝王之學率在中土,以故德行道藝之教,其行于近者著,而人之觀感服習以入焉者深。若夫勾吳之墟,則在虞夏五服,是為要荒之外。爰自太伯采藥荊蠻,始得其民而端委以臨之,然亦僅歿其身。而虞仲之后,相傳累世乃能有以自通于上國,其俗蓋亦樸陋而不文矣。公生其間,乃獨能悅周公仲尼之道而北學于中國,身通受業,遂因文學以得圣人之一體,豈不可謂豪杰之士哉!今以《論語》考其話言,類皆簡易疏通,高暢宏達。其曰‘本之則無’者,雖若見詘于子夏,然要為知有本也。則其所謂文學,固宜有以異乎今世之文學矣。既又考其行事,則武城之政不小其邑,而必以詩書禮樂為先務,其視有勇足民之效,蓋有不足為者,至使圣師為之莞爾而笑,則是與之之意豈淺淺哉!及其取人,則又以二事之細而得滅明之賢,亦其意氣之感默有以相契者。以故近世論者,意其為人必當敏于聞道而不滯于形器,豈所謂南方之學得其精華者,乃自古而然也耶?矧今全吳通為畿輔,文物之盛絕異曩時。孫君于此又能舉千載之闕遺,稽古崇德以勵其學者,則武城弦歌之意于是乎在,故某喜聞其事而樂為書。至于孔門設科之法,與公之言所謂本、所謂道,及其所以取人者,則愿諸生相與勉焉以進其實。使此邑之人百世之下復有如公者出,而又有以灑夫媮懦、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之譏焉,是則孫君之志,而亦某之愿也。公之追爵,自唐開元始封吳侯,我朝《政和禮書》已號丹陽公,紹興御贊猶有唐封,至淳熙間,所頒位次又改稱吳公云。”

    尹和靖祠 在虎丘寺。黃直卿《祠記》:“和靖尹先生寓居平江府虎丘西庵,榜曰‘三畏齋’,所題《雜錄》、《論語解》皆可考,所寓即上方也。去之七十有五年,郡守直秘閣陳君芾、通守太學博士丁君焴始度庵空地為屋,繪先生像祠焉,尊前賢厲后學也。先生諱焞,洛陽人。年二十,師伊川程子。舉闈策,士議誅元祐黨人,不答,遂棄舉子業。靖康初,以布衣召,不至,詔褒為和靖處士。洛陽陷,家殲焉。先生死復蘇,竄長安山谷中。逆豫以禮聘,溺水逃去,展轉蜀道累年。紹興五年,以崇政說書召,凡二十辭。八年冬,始入見,除秘書郎。明年,遷少監、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每遷輒力辭,其冬除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辭不已,遂奉外祠即虎丘以居,年已七十矣。貧無以為歸也。后二年竟沒于會稽之寓舍。先生所寓于世如此。蓋嘗考先生之所學,篤于踐行,不為虛語,未嘗求人之知,人亦莫能窺其所蘊也。今其可見者,經惟進講門人記錄耳。惟即其所遇于世者觀其所處,然后知先生之于道,卓乎不可及矣。利害者,人心之私;義理者,道心之公,公私之間迭為勝負,一取一舍而賢不肖可知也。至于歷險難之極而不變,處貴顯之驟而不動,抱仁戴義終其身而不悔,非盛德能若是乎?理義充于中,則禍福成敗、榮辱得失、膠輵萬變,日陳乎前而此心自若也。程子之門,從游之士皆閎博俊偉極天下之選,而于先生亟稱之,其察之審矣。顏淵退然如愚,而夫子稱之,亦曰:“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又曰:“庶乎屢空”。然則先生者,程門之顏氏歟?里巷小人顛冥于利害之途,不足道學;士大夫則知理義矣,臨利害未毛發許棄其所守者,可嘆也。聞先生之風,得無少愧?有志于道者,亦可以自勉歟?二君為是祠,有補于名教大矣,故述其躬行之大節以示學者,庶幾驗之于身而得先生之道云。”

    三高祠 范至能《記》:“乾道三年二月,吳江縣新作三高祠成。三高者,越上將軍姓范氏,是為鴟夷子皮;晉大司馬東曹椽[]姓張氏,是為江東步兵;唐右補闕,姓陸氏,是為甫里先生。三君生不并世,而鴟夷子皮又嘗一用人之國,功大名顯而去之;季鷹、魯望,蕭然臞儒,使有為于當年,其所成就固不可逾度,要皆以得道見征[45],脫蓰天刑,清風峻節,相望于松江、太湖之上,故天下同高之。而邑人獨私得奉,嘗以夸于四方,曰:“此吾東家丘”云爾。見[]大夫趙伯虛以故祠偪陋[46],將改作,鄉老王份獻其地雪灘,乃筑堂于上,告遷而奠焉。且屬郡人范成大為之識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今乃自放寂寞之濱,人又從而以為高,此豈盛際之所愿哉!后之人高三君之風,而跡其所以為世道計者[47],可以懼矣。至于豪杰之士,或肆志乎軒冕,宴安留連,卒悔于后者,不將有感于斯堂而某何足以述之。然屈平既從彭咸,而桂叢之賦猶招隠士,疑若幽處林薄,不死而仙,況如三君。蟬蛻溷濁得全于天者。嘗試倚楹而望,水光浮空,云日下上,風帆煙蓬,飄忽晦明,意必往來其間,其亦何足以見之,姑效小山作歌三章以招焉。遂從而歌之曰:若有人兮扁舟,撫五湖兮遠游[48]。眾芳媚兮高丘,忽獨君兮不可留。長風積兮浪波白,蕩搖空明兮南極一色。鏡萬里兮鞭魚龍,列星剡剡兮其下孤蓬。眇顧懷兮斯路,與涼月兮入滄浦。戰爭蝸角兮昨夢一笑,水云得意兮垂虹可以檥櫂。仙之人兮壽無期,樂哉垂虹兮去復來。載歌曰:若有人兮橫大江,秋風起兮歸故鄉。鴻冥飛兮白漚[]舞,吳波鱗鱗兮而在下。嗟人胡為兮天地四方,美無度兮吾之土。膾脩鱸兮雪霏,登菰莼兮芼之。水仙繽兮胥命,君可望兮不可追。俯倒景兮揮碧寥,娭燕息兮江之皋。菉蘋堂兮廡杜若,一杯之酒兮我為君酌。又歌曰:若有人兮北江之渚,披云而晞兮類煙雨。菊莎兮杞棘,歲晼晚兮何以續君食,偭五鼎兮腥腐,羞三泉兮終古。千秋風露兮歸來故墟,月明無人兮蒼不與語[49]。牛宮洳兮生蒲荷,潮西東兮下田一波。訪南涇兮鄰曲,山川良是兮丘垅多。稼九畹兮今其刈,聊舂容兮茲里。是歲六月既望,書遺邑人,使習之以侑祠,趙伯虛請,遂刻記。

    吳延陵季子廟 蕭定《改修廟記》:“有吳之興也,太伯讓以得之;有吳之衰也,季子讓以失之。為讓之清同,而興衰之體異,何哉?太伯之讓,讓以賢也,故周有天下而吳建國焉;季子之讓,賢以讓也,當周德之衰而吳喪邦焉。或曰:非所讓而讓之,使宗祀泯絕而不血食,豈曰能賢,斯可謂知存而不知亡者矣。夫治亂,時也;興亡,運也。故至至而不可卻,終終而不可留。黃河既濁,阿膠無以正其色;鹽池斯咸,弊簞不能匡其味。與夫當濁亂之世,召力勝之戎,讓與爭孰勝乎?〈易〉曰:‘知幾其神’,則季子之見可謂知幾矣,季子之明可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矣。至于聽樂辨列國之興亡,審賢知世數之存歿,掛劍存不言之信,避國保無欲之貞,故有吳之祀寂寥而延陵之饗如在。玄風可想,至德興嘆美之辭;哲人其萎,表墓著嗚呼之篆。向微德仁兩至,則夫子不復嘆焉。詳其精義被物鉤深致遠之旨,烏可究其津涯而窺其墻仭哉!是知讓之為德,在于生靈,不獨其子孫明矣。國有祀典,人懷永思。定忝列藩條,欽崇懿范。于以加敬,嚴乎閟宮。別閨壸之內外,正眾神之序位。舊以太伯在于蘇臺而制季子之祠,像設列于軒廂,春秋禮薦,俎豆當陳于正寢,俾觀像者識賢人之遺風,同律審度者知經德之禮秩無差。末學陋辭,不足頌其休烈;寒來暑往,敢用同于紀年。時唐大歷十四年己未八月戊戌朔二十七日甲子記。”

    仲雍墓 在常熟虞山之東。

    古跡

    吳王城 按《越絕書》曰:“吳大城即闔閭之所筑,周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象八卦,城中有水城[50],周十二里。”《吳都賦》:“重城結隅,通門二八”,謂此也。劉夢得詩:“二八城門開道路,五千兵馬引旌旗。”

    吳城五門 春秋諸國之門止一字,今楚與越皆亡矣,惟吳中諸門獨仍古不變焉。閶門:孫權《記》注云:“吳西郭門,夫差作,以天門通閶闔,故名之。后春申君改為昌門。”陸機詩:“昌門何峩峩,飛閣跨通波。”胥門:《晏公類要》:“吳相伍員,字子胥,家于此。后以諫死,令抉其目垂于此門,觀越兵之入,因以為名。”匠門:本名干將門,有干將墓,后訛為匠。盤門:《郡國志》:“古作蟠,吳嘗刻木為蟠桃之象以厭勝越。”又《吳地記》:“水陸縈回屈曲,故謂之盤。”齊門:《吳越春秋》:“齊女質吳,吳為太子聘之。女少,思齊而病,闔閭乃起望齊門,令女游其上。”孟子云:“齊景公涕出而女于吳”,即此。

    長洲苑 在本縣西南七十里。《吳都賦》“佩長洲之茂苑”。白居易詩:“春入長洲草又生,鷓鴣飛起少人行。年深不辨娃宮處,夜夜蘇臺空月明。”

    館娃宮 在硯石山上,蓋以西施得名。劉禹錫詩云:“宮館貯嬌娃,當時意太夸。艷傾吳國盡,笑入楚王家。月殿余椒壁,天花代舜華。惟余采香徑,一帶繞山斜。”

    響屐廊 在靈巖寺,以西子行則有聲。皮日休詩“響屐廊中金玉步。”

    真娘墓 在虎丘,吳之樂妓,文士多題詠。

    陸羽泉 在吳縣西北九里。鴻漸以此泉為天下第三水。王元之詩:“甃石封苔百尺深,試茶嘗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南園 在城西。吳越錢氏元璙創。石林《過庭錄》:“王黃州初登科,知吳縣,已有盛名。蘇州南園為一郡勝處,有詩云:‘他年我若成功去,乞取南園作醉鄉。’后為守者,因以醉鄉名其堂。政和初,蔡魯公罷政事,欲歸吳下,詔以南園賜之。公戲賦詩曰:‘八年帷幄負清時,更賜南園寵退師。堪笑當年王內翰,功名未有便題詩。’”

    斗鴨欄 陸龜蒙有斗鴨一欄,頗極馴養。一旦驛使過焉,挾彈斃其尤者。龜蒙曰:“此鴨善人言,欲附蘇州上進,使者奈何斃之?”使人懼,盡與槖中金以窒其口。徐使人問其狀,龜蒙曰:“能自呼名耳!”

    鶴市 在閶闔門外。《吳越春秋》:“吳王有小女。王與夫人會食蒸魚,王嘗半。女怨曰:‘王食魚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殺。闔閭痛之甚,葬于郭西,舞白鶴于吳市中,令萬人隨觀,逐男女與鶴入羨門,因塞之以送死。”

    柳毅泉 在太湖側。按《異聞集》:“唐儀鳳中,有儒生柳毅靈姻于此。”

    名宦

    太伯 王季歷之兄。太王欲立季歷,于是太伯與弟仲雍乃奔荊蠻,斷發文身示不可用。

    鄧攸 為守,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惟食吳水而已。歲饑,攸輒開倉救之。后去郡,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歌曰:“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來,謝令推不去。”

    韋應物 為蘇州牧,惟凝香齋館哦詩自娛。

    白居易 作虎丘路。

    劉禹錫 為刺史。

    張旭 為常熟尉。一日有父老來,為判其狀。不數日屢至。張甚怒,以為好訟,欲罪之。父老扣頭曰:“非敢訟也,誠見少公筆勢殊妙,欲家藏之耳。”

    皮日休 為郡從事。

    王仲舒 變瓦屋,堤松江為路。

    皇朝

    王元之 為長洲宰,由此拜拾遺。

    張方平 知昆山縣。

    范仲淹 吳縣人。景祐間為守,開五河。公有義宅,在普濟橋之側,使其族屬世世居焉。又有義田以贍群族。錢君倚《義田記》曰:“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予,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仕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昔晏平仲弊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于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入者豈少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略也。獨高其義,因書以遺于世云。”

    孫冕 為守,甫及引年而去。詳見臨江。

    胡翼之 景祐中,范希文以內閣典藩請于朝立學,自安定先生胡翼之首居于此,而博洽有道之士如王逢、張芻、張伯玉之儔,繼處其任,學者甚眾,故滕正議元發、錢翰林醇老稍稍出焉。

    張伯玉 為守。

    人物

    言偃 見前祠廟注。

    季札 兄弟四人,季札賢,父欲立之,不可,吳人必欲立季札,札逃去。后事闔廬、夫差。

    澹臺滅明 有墓在吳縣南八十里。

    朱買臣 吳人,為會稽守。前漢總謂之會稽。

    嚴助 吳人,守會稽,數年不聞問,天子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勞侍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間者闊焉,久不聞問。”具以春秋對,上書謝,愿奉三年計最。

    張翰 吳人,齊王冏辟翰為大司馬東曹,翰因秋風起,乃思吳中莼菜羮、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覊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蘇子瞻詩:“浮世功名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幾事,只為鱸魚也自賢。”

    陸機 吳郡人。祖遜,吳丞相。父抗,大司馬。機少有文章。弟云,六歲能文,與兄齊名。

    陸龜蒙 居松江甫里,自號江湖散人、天隨子。蘇子瞻詩:“千首文章二頃田,囊中未有一錢看。卻因養得能言鴨,驚破王孫金彈丸。”

    陸德明 蘇州人。

    顧野王 吳人,陳朝,著《玉篇》。

    梁鴻 吳縣西四里有墓[51]

    皇朝

    元絳 字厚之,嘗參大政,居是邦。

    蘇舜欽 字子美,舉進士,為大理丞。為人倜儻,長于古文、歌詩,行草,士大夫收之以為墨寶。范仲淹薦其才,得集賢校理,監進奏院,用故紙祠神會賓,為御史所糾,除名。舜欽既廢,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后二年,得湖州長史,卒。

    范成大 參政,自號石湖。

    黃由 狀元。

    題詠

    土風清且嘉 陸機《吳趨行》:“楚妃且勿嘆,齊娥且莫謳。四坐并清聽,聽我歌吳趨。吳趨自有始,請從閶門起。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重欒承璇極[52],回軒起曲阿。藹藹慶云被,冷冷鮮風過[53]。山澤多藏育,土風清且嘉。太伯導仁風,仲雍揚其波。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諸華。王跡頹陽九,帝功興四遐。大皇自富春,矯首頓世羅[54]。邦彥應興運,粲若春林葩。屬城咸有士,吳邑最為多。八族未足珍[55],四姓實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功侔山河。禮讓何濟楚[56],流化自滂沱。淑美難窮紀,首按為此歌[57]。”

    兵衛森畫戟 韋應物《郡中與諸文士宴集》詩:“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煩痾正消散,嘉賓復滿堂。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洋洋。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人家盡枕河 杜荀鶴《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東下姑蘇臺 杜甫《壯游詩》:“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余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閭丘墓荒。劍池石壁側,長洲芰荷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懷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盈筐盛菱芡 陸龜蒙《吳中苦雨詩》:“笠澤臥孤云,桐江釣明月。盈筐盛菱芡,滿釜煮鱸鱖。”

    乘船向山寺 張籍《送從弟戴玄之蘇州》:“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全賖。”

    書后欲題三百顆 韋應物詩:“聞君病后思青橘,欲摘猶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猶待滿林霜。”

    蘇州刺史例能詩 劉禹錫詩:“蘇州刺史例能詩,西掖吟來替左司。”

    家家門外泊舟航 白居易詩:“閶門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上俗強。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處處樓頭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曾賞錢塘并茂苑,今來未敢苦夸張。”

    七堰八門六十坊 白居易詩:“半酣憑欄起四顧,七堰八門六十坊。遠近高低寺間出,東西南北橋相望。”

    京兆平反一笑春 蘇子瞻《和蘇州太守王規父侍太夫人觀燈之什》,余時滯留京口,不及赴此命。其詩云:“不覺朱轓碾后塵,爭看翠幰錦緾輪。洛濱侍從三人貴,京兆平反一笑春。但逐東山攜妓女,那知后閤走窮賓。滯留不見榮華事,空作賡詩第七人。”

    外邑

    草履隨船賣 杜荀鶴《送人宰吳縣詩》:“草履隨船賣,綾梭隔水鳴。”

    蕭條江縣去鳴弦 王介甫《送吳江宰詩》:“邂逅都門誰載酒,蕭條江縣去鳴弦。猶疑甫里英靈在,到日憑君為艤船。”

    四面漁家繞縣城 李貫《吳江縣詩》。

    四六

    維時浙部,有古吳門。在昔吳都,于今漢輔。二浙雄藩,三吳近輔。疏渥漢廷,移牧吳會。由喉舌司,牧股肱郡。矧是蘇臺,密依行闕。俗號富饒,民多輕剽。矧闔閭之故城,為浙江之上郡。惟吳會之奧區,實日畿之巨屏。冠黃圖三輔之雄,森畫戟千兵之衛。矧長洲茂苑之雄,視馮翊扶風之盛。襟帶江湖,壯虎丘之形勢;輔陪畿甸,環象魏之觚棱。沃壤平疇,稻蟹獨吳中之最;澄湖別溆,莼鱸亦天下之稀。燕寢凝香,樂郡齋之暇日;鱸魚膾玉,尋澤國之勝游。蘭棹榴裙,頗稱使君之行樂;金柑玉鲙,每形文士之清吟。樓櫓萬艘,據要沖于海道;袴襦千里,為屏蔽于京畿。割云翻雪,腴田利及于它州;饌玉服珠,巨室習成于侈俗。軍餉轉輸,舟運自此邦而出;戶租充羨,倉儲亦它郡所無。若論禮遜,有太伯季子之遺風;細考詩篇,皆夢得樂天之陳跡。

                   (輯自宋本方輿勝覽卷之二浙西路平江府)




    [1] 燈影:《吳郡志》作“影燈”。

    [2] 摩睺羅:亦作“摩羅睺”,或簡稱“羅睺”,本為八部眾中人首蛇身之神。民間借用此語稱一種土木玩偶。

    [3] 其下:《吳郡志》作“峰前”。

    [4] 聚立:《吳郡志》作“肅立”。

    [5] 險嶝:《吳郡志》作“險磴”。

    [6] 松竹:《吳郡志》作“松石”。

    [7] 紺壁:《吳郡志》作“翠壁”。

    [8] 落:《吳郡志》作“迸“。

    [9] 泓澄:《吳郡志》作“澄澈”。

    [10] 雄勝:《吳郡志》作“勝處”。

    [11] 庶得耳目清:《吳郡志》作“養內聊自清”。

    [12] 甘心:《吳郡志》作“勝甘”。

    [13] 叆叇:云彩很厚的樣子。

    [14] 瓊瑤:《吳郡志》作“靈鰲”。

    [15] 是: 《吳郡志》作“與”。

    [16] 高:《吳郡志》作“潮”。

    [17] “煙蘿”后,《吳郡志》尚有“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魚跳驚秉燭,猿噓怪鳴珂。”

    [18] 雜:《吳郡志》作“避”。

    [19] 田:《吳郡志》作“地”。

    [20] 細穿:《吳郡志》作“穿細”。

    [21] 頑獷:《吳郡志》作“頑礦”。

    [22] 自嗤:《吳郡志》作“自咍”。

    [23] 半:《吳郡志》作“在”。

    [24] 多:《吳郡志》作“為”。

    [25] 嘗:《吳郡志》作“常”。

    [26] 沂藻:《吳郡志》作“清藻”。

    [27] 于:《吳郡志》作“牙”。

    [28] 遠:《吳郡志》作“擁”。

    [29] 嶄然:《吳郡志》作“巋然”。

    [30] 予時:《吳郡志》作“即時”。

    [31] 《吳郡志》無“清”字。

    [32] 紆然思欲:《吳郡志》作“沔然思于”。

    [33] 而:《吳郡志》作“卒”。

    [34] 腷塞: 《吳郡志》作“偪塞”。

    [35] 《吳郡志》無“子”字。“舟”前有“輕”字。

    [36] 達:《吳郡志》作“遠”。

    [37] 國家:《吳郡志》作“國家“。

    [38] 震澤:《吳郡志》誤作“霞澤“。

    [39] 各:《吳郡志》作“名”。

    [40] 甘柚:《吳郡志》作“柑柚”。

    [41] 相差:《吳郡志》作“參差”。

    [42] 世上:《吳郡志》作“上世”。

    [43] 病悶:《吳郡志》作“病閟”。

    [44] 惠源:《吳郡志》作“惠心”。

    [45] 見征:《吳郡志》作誤作“見微”。

    [46] 據《吳郡志》改。

    [47] 《吳郡志》“所以”后有“去”字。

    [48] 五湖:《吳郡志》作“湖海”。

    [49] 不:《吳郡志》作“石”。

    [50] 水城:今本《越絕書》、《吳越春秋》、《吳地記》、《吳郡志》、《吳郡圖經續記》均作“小城”。

    [51] 按時間論,梁鴻為漢朝人,顧野王為南朝人,不應列在唐朝人陸龜蒙和陸德明之后。

    [52] 璇極:《吳郡志》作“游極”。

    [53] 冷冷:《吳郡志》作“泠泠”。

    [54] 矯首:《吳郡志》作“矯手”。

    [55] 未足珍:《吳郡志》作“未足侈”。

    [56] 濟楚:《吳郡志》作“濟濟”。

    [57] 首按:《吳郡志》作“商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在线 | 亚洲|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观看|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又黄又无遮挡AAAAA毛片|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国精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各种少妇wbb撒尿|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毛|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日日躁狠狠躁狠狠爱|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 亚洲一区在线成人av|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综合激情亚洲丁香社区| 久久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