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行書《秋聲賦》全卷: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
![]() 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 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 ![]() 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 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 ![]() 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 ![]() ![]() 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 ![]() 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呼!草木之無情,有時而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 ![]() ![]() 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能及,憂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 ![]() ![]()
![]() 體態修長。讓我們一起盡情領略他的書法魅力。 ![]()
![]() ![]() ![]() ![]() ![]() ![]() ![]() ![]() ![]() 趙孟頫《山堂詩》釋文: 手種青松一萬栽,山堂留得翠屏隈,推窗綠樹挑檐入,臨水紅桃對鏡開。山雉雊迎朝日去,野禽啼傍夕陽來。老妻亦有幽棲意,數日遲留不肯回。 ![]() ![]() ![]() ![]() ![]() ![]() ![]() ![]() ![]() ![]() 中國書法之章法布局的形式 既然章法布局是衡量書法作品審美價值的重要方面,是書法家表現審美情性的手段,那么,它就是不會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據書法家的審美需要、風格流派、書體要求、創作目的、創作手段、創作情趣、適用場合的不同而變化。毛筆書法師古,一般有豎式排列和橫式排列兩種形式,都是自右向左寫;硬筆書法除了沿用毛筆書法的兩種排列方式外,還有自左向右的橫排格式。 章法布局又稱“布白”,是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安排方式。布局的形式多種多樣,下面在此就介紹七種。
(二)縱有行,橫無列:適用寫行書和章草,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孫過庭的《書譜》都采用這種格式。楷書也有使用的,如顏真卿的《自書告身》,智永的正楷《千字文》。這說明,每一種格式都不是為哪幾種字體設計的,而是根據書法家的喜好和書寫的需要而定的,只不過這種格式更適合于某些字體罷了。這種格式在整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每一行字數不等,縱成行,橫不成列,每行的字數、大小,可根據形體特點順其自然,行距整齊,字形、字距、疏、密、大、小各盡其態,盡得自然之趣。 (三)縱無行,橫無列:這種格式有時也被稱作“雨加雪”。今草和狂草多使用這種格式,尤其是狂草。這種形式最難掌握,強調字的大小參差、左呼右應,得自然之妙筆。布局要求疏、密合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不能使人感到松散、單薄;密,不能使人感到繁雜擁擠。這種格式擺脫了行與列的束縛,字與字之間筆勢連帶,首尾回繞,上下呼應,左顧右盼,各盡其態。通篇疏密搭配,脈絡相貫,渾然一體。此書寫形式是狂草書體所創,現也被其他書體所采用。如鄭板橋的行書,也采用這種形式。 (四)豎單行;作品只有豎式一行,獨立成幅。少則二三字,多者五七言,或為座右銘,或為中堂,或為警句,也是書法作品中常見的格式。豎單行的字距或疏或密無一定之規,由書者根據需要而定。 (五)獨字式:一個字為一幅作品,常見的有“福”、“壽”等字。雖為獨字,寫好了,也會神采飛揚。四川當代書法家侯正榮先生寫的“虎”字,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虎威凜凜,掛在聯合國大廳里,成為聯合國懸掛的唯一的一個漢字,它的虎威,它的藝術,無不經常引起各國外交家們的贊嘆,為中國人爭了光。 (六)橫單行,右起左行式:橫排單行,自右向左書寫。匾額、提詞、對聯橫批、橫披等多用這種形式來寫。真、草、隸、篆、行各種字體都適用,字距可大可小,可均勻一致,也可以參差變化。 (七)橫單行,左起右行式:橫排單行,自左向右書寫。毛筆書法多為寫招牌、標語用,創作成形的書法作品,一般不用這種格式。鋼筆書法多用這種格式,它是根據現代寫字習慣沿用下來的。各種字體都能適用。 行書必須掌握好這八個筆法 2、提筆:顧名思義,書寫時將筆提起,使筆尖與紙的接觸力度更小,與之相對的是按筆。提筆多用于出峰或筆畫銜接出,另外注意,提筆不要過虛過細 3、駐筆:駐筆的用筆力量小于“頓”與“蹲”。在運筆很短的轉換間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紙面即可。這樣駐筆一下,是為了準備下個筆勢的開展。如橫劃的起筆、收筆之前都要頓,在頓之前先要稍停駐一下筆,然后再鋪毫按頓。其它如轉折處頓筆前,捺筆頓筆出捺前都要駐筆,以蓄勢為頓筆作先導。 4、頓筆:頓筆,筆畫末尾處停頓收筆,與之相對的是按,不同的是,頓筆要用力按,“力爭筆畫透過紙背為頓”就是這個道理 5、衄筆: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寫鉤和點時,原來頓筆后挫鋒下行的筆,突然地又逆轉而上,即為衄筆。由于衄筆取逆勢,增加了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充實加強了筆力,使點畫線條更加蒼勁。如顏真卿的楷書多“鵝頭鉤”,就是把鉤衄回到一個鵝頭形的勢態后,再出鉤。 6、蹲筆:蹲筆和頓筆有點類似,筆法運行方法大致,不同的是,蹲筆更輕 7、挫筆:運筆時突然停住,以改變方向,大都是轉彎處多用,動作是先頓,然后筆鋒略微提起,使筆鋒轉動即可 8、搶筆:空中趨勢,速度要快,出峰干脆 八種筆法,看似簡單,寫起來還是需要講究方法技巧,特別是注重多練多重復,掌握好技巧,方能熟悉。一起來練習吧。 (圖2、圖3)。此最常見。來源于《蘭亭序》之“殊”字(圖1),寫法是:豎彎鉤之鉤筆向左出或左下方平推,然后向左上方提筆勾出。臨帖各有招數,效果不同。荀子有言:“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因此,圍繞“理”字動腦子臨帖非常關鍵。余臨習米芾書法多年,粗淺體會有三重境界: 一、蟹爪鉤 ![]() 圖1 《蘭亭序》中的“殊”字 ![]() 圖2 《虹縣詩帖》中的“華”字 ![]() 圖3 《苕溪詩》中的“將”字 二、反向“走之”。即“走之”的底部橫捺書寫方向與常規寫法相反,呈下覆反扣式。如《蜀素帖》中的“遠”和“過”字(圖4)。 ![]() 圖4 《蜀素帖》(局部) 三、“門、月”等字右邊的橫折鉤主要特征是橫筆往右上走,豎筆如弓,向右下伸展,形成一股勁兒,蓄勢,然后頓筆勾出,注意勾出的角度亦有多種。 四、很多橫折和橫折鉤的橫畫中增加提筆動作,形成一小彎(圖5—6)。 ![]() 圖5《復官帖》中的“同”字 ![]() 圖6 《弊邑帖》中的“茍”字 五、善用偏鋒。行筆中突然往右側發力按筆,使筆畫變得豐富厚重。如圖7“者”字中的“日”、“勁”字中的“力”的第二筆,圖8“替”字中的“日”的第二筆。 ![]() 圖7《惠柑帖》中的“者”字和《蜀素帖》中的“勁”字 ![]() 圖8 《復官帖》中的“替”字 寫好這50個字 給你的書法水平加分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寓剛健于優美,欹正有開合,真態多姿,自然天成,尤得“行氣”,哪怕是截取單字看顧盼揖讓,看筆畫脈絡,依舊氣韻非凡。今天我們為大家專門挑選其中50個極具氣韻的單字,最能體現其行筆特點和用筆之技巧。 如果您將這50個單字挨個瀏覽10遍以上,書法審美、眼光和品位都將被拔高,而如果您細細琢磨體會,反復選臨,筆底功夫必有收成!
釋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拜,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膠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作者從凄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后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 “無聲之秋”;最后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布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