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時。 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和法定節日,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端午節,通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緬懷先賢、忠君愛國的文化傳統,上升為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頌揚。我國的端午文化,內容盈實、形式多彩,源遠流長、影響廣泛,甚至傳播和流布到周邊一些國家,乃至海外華人華裔聚居地。 端午習俗,各地不盡相同。在湖北,秭歸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有“西塞神舟會”;在湖南,有汩羅“汩羅江畔端午習俗”;在江蘇,有蘇州“蘇州端午習俗”。這些分布在中華大地不同地方的端午習俗,共同組成了中國“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名錄的節日。經過幾千年的節俗流變與文化積累,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已成為我國最具標志性的端午節俗活動和端午文化盛景,以及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重要符號和重要載體,并隨著時代發展,愈加播散著中華文化常青樹的獨特魅力。 在新時代,承揚端午文化,對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促進提高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特別是在當下,一方面,端午文化,跟我國其它傳統節日文化一樣,都處在中華本土文化與外來西方文化的交鋒和融合的全球化場景之中,這給保護和承揚端午文化提出了一個挑戰。另一方面,端午文化的當代表達中,普遍存在過度物質化表達和商業化營銷,如何更有效地對沖和消減這些“物質性雜音”,更好地保護和承揚端午文化,擔負起保護和承揚端午文化的歷史重任,顯得尤為必要。 作為一個全國性、全民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節日文化建設需要官方和民間的共同關注、合力推進。可以看到,在加強端午文化的保護、普及和開發方面,近年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也需要進一步努力作為。 突出文化和旅游相結合。例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成為國家保留的節慶活動項目,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唯一全國性端午文化活動。在端午文化的發源地,舉辦這樣的活動,對于保護和承揚端午文化,意義作用不言而喻。再如,結合旅游業發展,設計以端午為主題的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體驗線路,開發更有創意的端午文化產品。屈原故里秭歸,打造“我到秭歸過端午”文化旅游品牌,擴展文農旅融合之路,培育“端午文化+”新業態,在拉動文化產業、旅游業的同時,有效保護、繼承和弘揚端午文化。 同時,突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一方面,突出端午文化的社區建設。社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端午文化的單元落實落地,在端午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譬如,城市社區通過舉辦包粽子、衛生清潔等具體活動,既能承揚端午文化精神,又可增進社區成員團結,促進構建新型社區文化。再如,高校、中小學通過舉辦學術講座、讀詩會、端午游藝等活動,培養學生自覺擔當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加強端午文化的網上建設。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建設端午文化的網上陣地和平臺?!熬W紅”粽子、網上摘粽葉、自助配香包,以及網上送祝福、搶紅包等,都在表達著共享端午文化的喜悅,留存端午文化體驗的美好瞬間,實現了傳統端午文化和時代創新表達的完美結合,讓端午文化閃耀時代之光。(茅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