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模式是靠拼資源、拼環境、追求數量(以GDP彰顯)為主導的,“GDP主義”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隨著資源、環境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隨著我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收入的變化帶來消費模式的變化,消費升級客觀上要求產業升級,要求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必須適應這個要求。 傳統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依靠人口紅利、資源紅利,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出現,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傳統動力逐漸消失,需要培育新動力,動能的轉化為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化奠定了基礎。 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已成為趨勢并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象征,為發展的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提供了條件。 在經濟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兩步走”的遠景目標,只有真正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動力轉換,我們才能解決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說,應抓好如下幾方面的實質性工作: 一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體經濟為抓手。強大的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競爭力象征,是抵御市場風險的基礎,是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跨越的支撐,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條件。因此,必須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主攻方向,圍繞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我們要厘清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服務生產的根本屬性,防范金融泡沫化、房地產過度投機化的風險,集中更多的優質資源用于發展實體經濟。持續提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值和質量,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更大的綜合效益。 二是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是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的支撐力量,是諸多動力中的核心動力。要傾聽基層科研單位、企業、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心聲和呼聲,破除長期的體制機制束縛,放開他們的手腳,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基礎研究重長遠,應用研究促銜接,尊重研究和創新的規律。重視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市場的導向作用,探索推廣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創新引領,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三是努力補齊農村和區域發展的短板。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大關鍵,也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同時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因此,要堅決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理順土地關系,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發展。攻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攻堅工程,早日實現“中國夢”。 四是持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經常性力量和行動框架,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動力轉換的保障。在市場體系上,就是尊重和保護資產、財產、知識等的產權,完善要素市場,同價同權,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產權有效激勵,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更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作用,使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促進企業優勝劣汰。在宏觀上,就是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制度和政策,守住財政、金融的系統安全底線,保持宏觀經濟的動態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