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選手總認為搓球是一項中性技術,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視它。錯了!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對方徹底“釘”在那兒動不了。馬林跟金擇洙比不了連續,跟柳承敏比不了快速撲正手,為什么還能成為頂尖高手?他臺上那“十八下”太厲害了,折騰得對方找不到擊球點,所以他總能有正手那一板后續進攻。筆者舉出馬林的例子,并不是給大家提那么高的要求,而是想說,業余選手到一定“段位”也應該有些追求,不是單為了贏球,還得有境界,這樣球才越打越過癮,越有味道,有學問有講究。 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對方邊線大角;又如撇著搓、抹著劈,其實都屬于搓球的范疇。只要借好來球的旋轉,搓過去的球既有速度,還不容易出界。對中級階段來說,正是豐富自己搓球“武器庫”里武器種類的時候,不再是單一的搓球。如果條件更好,身體夠協調,腳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練點側身晃接。但是,中國人打球,說到底,還是突出一個字,“巧”。業余高手,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很多業余相當不錯的,并不是基本功有多么扎實,就是發球、接發球以及之后那兩三板,特別精。短球怎么處理,反手怎么處理,側身怎么處理……他處理的那些手法,從業余水平來說,要么技術質量很高,要么變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 比如接臺內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擺短,擺的是不轉球,但擺得特別短,特別精。或者搓長球,就是常規的搓轉不轉,只要旋轉反差特別大,也是高手。乒乓球運動里,不是哪項技術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處,這才叫高明;不是說一個人會81種技術才叫高手,他就會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讓對方沒脾氣,這才叫高手,精。 比如我的技術特點是希望盡快把球變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別有把握,因為我變線特別好。那么,發完球,或者接發球,從使用搓球技術開始,就要圍繞自己的特長來展開——對方發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長到對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對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須讓對手回出上旋。我撇著、抹著搓,對方必須把球“拱”起來,只要一“拱”起來;就到我的球路上了。或者我擺短,就擺不轉球,這樣對方也不容易加轉,球一回過來,我反手“拱”起來特別快,一下到對方中路,對方變不了線,還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 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對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后我側身給他一下,搓球的時候就要講究了,要么旋轉有變化,轉不轉差別特別大,要么是連續搓他中路。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轉、速度很快,他很難變線,至少難以大角度變到你正手位。這樣,我就用我所有的接發球技術控制住對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無論搓轉不轉、快搓慢搓都是圍繞這個目的,這時你的搓球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了。也只有這樣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體現它的內涵。 又比如對陣橫拍,其發球很少有純粹轉不轉的,都是側上、側下旋居多,這時,搓球的好壞還涉及到搓側旋的問題,既要判斷上、下旋,又要判斷左、右側上、下旋的側旋程度,這對拍形的掌握、火候的拿捏,要求很高。比如你同這個橫拍打了兩局后,知道這個人愛發內側上、下旋,你就可以撇著接(順著接容易出界)。你既要控制他的發球,還要令下一板他不好打、你好打。這樣的搓球,即便不能直接得分,也是與自己的技戰術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再如碰到長膠,就不能采用常規搓球了,你得擠著搓,拍形立著搓,只要你能把球搓長、搓轉了,長膠就只有半條命了,因為它最喜歡的是半長不短的球,一搓你就冒,它不是“捅”你就是“拱”你。如果你發球特別轉,緊接著一板搓長追身,頂著長膠,它一碰就下網,你用搓球就搓死它。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怪拍對手(長膠、生膠、防弧),就是檢驗你搓球水平的試金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