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最能夠體現出個人的修養、個性魅力與時代精神。中國古代書法博大精深,為后世留下無數傳世名作,讓人嘆為觀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史上著名的唯一傳世書法作品,并扒一扒其背后的故事。 唐玄宗《鹡鸰頌》,竟是寫給一只鳥! 現藏臺北故宮的《鹡鸰頌》是唐玄宗唯一傳世墨跡。黃庭堅說,“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系,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王文治跋說到:“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鹡鸰頌》,唐玄宗李隆基書,行書墨跡,316行,行7~8字。此件董其昌有臨本。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 《鹡鸰頌》的內容是夸獎一群鳥,它們叫鹡鸰。在浙東地區,也叫張飛鳥。這種鳥非常合群,如果一只飛走,其他鳥就會不停地叫,喊它回來。古人以鳥寓人,追求兄弟和睦。 此作的看點,除了唐玄宗唯一墨跡,后面還有蔡京、蔡卞以及王文治跋。想著《長恨歌》,看著《鹡鸰頌》,如此欣賞書法,才夠味道! 曾鞏《局事帖》,拍出2.07億天價! 2016年5月15日晚,中國嘉德2016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共推出45件拍品。其中,曾經在2009年刷新當時中國書法作品拍賣紀錄的曾鞏《局事帖》以1.3億元起拍,1.8億元落槌,最終以2.07億元成交,創造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得拍者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 《局事帖》局部圖 《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傳世著作《元豐類稿》、《隆平集》,被后世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墨跡,是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人的一封信。當時的曾鞏已是花甲老人,外放12年遲遲未能回歸京城,因此,這封書信中闡發了作者內心苦悶沉郁的心境,讀來意味深長。寫完《局事帖》不久,曾鞏終于得召返京。但僅過了三年,他便離世了。 從《局事帖》書風特點可以看出取法顏真卿《多寶塔》、楊凝式《韭花帖》,書風面貌與蔡襄相近。 辛棄疾《去國貼》,現藏于北京故宮!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存世書法僅此一件:《去國帖》,該作品是辛棄疾36歲時所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看細節: 辛棄疾 《去國帖》 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筆意略顯蘇黃遺規。雖無豪縱恣肆之態,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去國帖》為酬應類信札,是《宋人手簡冊》中一頁。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 鄭和書法《發心愿》,拍出8000多萬!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故稱“三寶太監”。鄭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二年(1404年),馬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曾七下西洋。 鄭和的珍貴傳世墨跡,小楷書法作品《發心愿》。該作品于2015年回國拍賣,最終以1402.6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8690萬元)。這也是鄭和的唯一傳世書法真跡!
曹操書法《袞雪》,玩起文字游戲! 曹操是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在書法上也有獨到成就。晉代陸云給陸機的信中說“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 傳為曹操唯一書法為“袞雪”二字,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到漢中,經過棧道咽喉石門時,看到河水沖擊石塊水花四濺,猶如滾動之雪浪,觸景生情,頓時詩興大發,奮筆疾書“袞雪”二字,隨從提醒曹操,“袞”字少了三點水,曹操卻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須畫蛇添足?”于是,后人就把這一故事編成順口溜:“狂濤巨浪流石邊,'袞’字旁邊不用點。”
此石現存陜西漢中市博物館,后人因慕其名,又在“袞雪”二字左側追鐫“魏王”兩個小字已示區別。
杜牧《張好好詩》,竟是寫給妓女! 杜牧,唐代著名大詩人,有《樊川集》二十卷傳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稱為小杜。他唯一的傳世書法《張好好詩》,竟是寫給了妓女。
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妓女概念要比我們現在所說、所理解的要寬泛。兩大類,有藝妓(歌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從事藝術表演活動,如同今日娛樂明星;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她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并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
《張好好詩》,杜牧大和九年作并書。書體為行書。杜牧傳世墨跡只此一件。其書字體姿媚,用筆勁健,轉折處如孫過庭《書譜》。
該卷書用麻紙,制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簽“唐杜牧張好好詩”,并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茲后曾遞藏于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 該卷曾被清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后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此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