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創造新生命是大部分新家庭的任務,穩定的夫妻關系,良好的家庭氛圍是迎接新生命的基礎。 新生命會將家庭的二元關系拓寬至三元關系,丈夫和妻子又將面臨新身份的挑戰。
孕育生命是人類的本能,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高度發展,這些本能驅力在慢慢減弱,人類的發展不再僅僅通過人口數量來實現,繁衍和生殖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決定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也越來越多。
從生理角度上來看,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6-29歲,而男性為30-35歲,近年來的調查也顯示,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從26歲推遲到了28歲。
而養育一個孩子,不僅要從生理角度考慮,還要考慮社會心理因素。具體到每個家庭又不一樣。
02簡單來說,你對新生命的到來充滿期待嗎?
因為生育和養育孩子不是僅僅將他養大,一個被期待的生命,尚未出生就已經對家庭產生影響。
是自己的意愿還是父母的意愿,或者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如果生小孩是為了滿足別人的要求,生育就變成了工具,生理學上的父母很難承擔起心理父母的責任。 生完小孩交給祖輩撫養,這是不太合理的。一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一定是要父母對他充滿美好的期待,歡迎他來到這個世界。 孩子不是幫助你或者家族來完成某種愿望的工具,被物化的孩子一定是不快樂的,不快樂的孩子也不會有快樂的家庭。
一個焦慮萬分的中年女性前來咨詢,理由是女兒都30多歲了還不生孩子。她很氣憤,心情極度不開心,覺得女兒不孝。
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孕育生命是兩個人的事,而不是一方決定,否則家庭就陷入了分裂。如果孩子的出生沒有得到一方父母的支持,那么這個孩子的人生勢必會困難重重。如果夫妻二人意見不合,或者本人也舉棋不定,不放可以做一個小實驗。
如果你想生孩子,丈夫或妻子不那么情愿,可以和對方坐下來溝通,問問對方的感受,現在生小孩的顧慮是什么,如果生了小孩,5年和10年后的家庭會怎樣?如果不生小孩,選擇推遲幾年,那么5年后和10年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自己舉棋不定的時候。假設當前做了某個決定,展望一下未來,是自己想要的嗎,困難是否通過推遲生小孩就解決了呢?還是困難依舊?
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小姐目前的困擾,我讓她和先生展望了一下5年和10年后的生活。
其實,生育背后的舉棋不定,是內在焦慮的體現,核心是擔心過不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往往被自己的假設給困住,想像過多的困難,被將來未發生的事情給困住了。
你需要考慮的是,為了應對這個未發生的恐懼,犧牲了現在的生活,將來的困難就一定能解決嗎?得到后你的失去值得嗎?
當然,這個恐懼和焦慮,更多的來自于家庭,對方能給我足夠多的支持嗎?養育孩子我能做個好爸爸好媽媽嗎?
如果我們對自己養育孩子沒有信心,可能我們還沒有真正長大,如果沒有真正長大,那就等到你成熟了再決定要小孩,只是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想象嚇到。
當你對新生命有著強烈的憧憬,看見別人的孩子會依依不舍,做好了父母的準備,那么你就開始吧。沒有關系,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只要你用心,孩子會和新父母一起成長。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同樣我們也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03小生命呱呱墜地時,那清澈的哭聲,像一股清泉涌入心窩,感動和成長瞬間升騰,我們有了一個嶄新的身份-父母。但是接下來,你會發現,這個小家伙除了帶來喜悅和幸福,還有很多挑戰。
她和老公來到我的診室,憔悴的面容后,絲毫看不到初為人母的喜悅和幸福,一開口就淚流滿面,滿是自責和委屈,甚至想到了自殺。
劉女士的老公工作非常忙,在她懷孕期間老公也是早出晚歸,晚上10點之前回家很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劉女士自己照料,后期媽媽來到上海照顧她的生活。 老公只在生孩子的那三天在家陪伴她,整個月子里也一樣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直到妻子決定斷奶,訴說自己不想活了,丈夫才意識到嚴重性。減少了部分工作,來陪伴妻子。 調查顯示,產后80%的女性會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高達30%左右的女性達到病理性的抑郁和焦慮,10-20%的女性可被診斷為產后抑郁癥和焦慮癥。 新媽媽產后的不良情緒,不僅對自己的健康不利,更會影響小寶貝的發育,孩子的慢性疾病增多,身體素質下降,易感很多疾病,甚至使寶貝發生意外事故的危險性增加。
新父母的心理健康,除了與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之外,家庭關系是產后抑郁和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
生孩子,不僅僅是女性的任務,而是夫妻和全家共同面臨的挑戰。 女性在生產完,身體需要5-6周的恢復時間,坐月子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但是內涵已經在發生變化。
不洗澡,不洗頭,不能吹風等陋習 已經逐漸被摒棄,但是家人的悉心照料,尤其是丈夫的角色往往被忽略。不僅要關注新媽媽的身體和營養,更要關注她們的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嬰兒出生后要多和父母接觸,產婦因為生育后身體虛弱,新爸爸的需要承擔照料的責任。 對于新媽媽的情緒需要尤其關注,以下幾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判斷是否有病理性的抑郁和焦慮:
1.總是覺得不開心或心煩意亂嗎? 2.總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甚至想到自殺嗎? 3.總是悲傷難過或自責,覺得對不起寶寶或家人嗎? 4.總是不安緊張,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嗎?
以上4個問題中如果有一項回答是,那么你可能處于病理性的焦慮或者抑郁情緒的困擾中,建議至專業的醫療機構評估就診。
04那么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做好新爸媽呢?
1.家庭成員,增加養育新生兒的參與度。
2.新媽媽本人要適當的運動鍛煉,及時和家人溝通情緒,學會表達,學習新知識。
3.新生命是家庭的期待,但是不要忽略新媽媽的存在。
4.換位思考,彼此理解。
新生命是讓父母成長的過程,當我們能夠由衷的體會孩子的喜怒哀樂,感到心疼和喜悅之時,我們的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逐漸長大。 作者簡介:陳發展,醫學博士,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專業方向:心理咨詢與治療、家庭治療、青少年行為心理問題干預、精神障礙的早期識別和干預、焦慮抑郁失眠等的藥物和心理綜合干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