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 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陳雄 編輯 | 禪音 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練習談”、“十要”中指明:“兩腳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其根在腳”,可見步伐之腿腳在楊式太極拳中的重要性。相傳我師爺雅軒公年青時練拳時非常刻苦,把楊氏太極拳中較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走貓步”(亦稱太極步)一走就是幾個小時,為防止起伏過大,常請師兄弟幫忙壓著,就這樣苦練使身上長出了扎實的腰腿功夫。恩師林墨根也看重“走貓步”的功課。我的北京“二大爺”老師說過:“站樁功、松胯功、松腰功是太極步的基本功,太極步是拳架的基本功,中盤、下盤的腰腿功夫練出來了,行拳走架就有太極味了。” 第一階段前進太極步的練法 一、假如初式是身正勢穩的右(左)弓步,1、開胯碾腳,松腰又松開右(左)胯往下沉的同時外碾右(左)腳大約45°。2、扣胯提腳,通過松腰扣右(左)胯帶動左(右)腳跟、腳掌離地起來,腳趾點地。3、垂臀松肩,通過松腰、塌胯垂右(左)臀、松左(右)肩帶動左(右)腳尖離地(走弧線)。4、松腰進步,通過放松左(右)身腰胯的尾閭向前向上微托,將左(右)腿送出,帶動左(右)腿上前一大步(走弧線),腳跟著地。5、開胯坐下,松腰又開胯圓襠往下松沉的同時松開左(右)踝關節使腳底貼地,順勢轉為左(右)半馬步。6、邊沉邊轉,腰胯順著沉勢往左(右)圓轉,邊沉邊轉的變成左(右)弓步。附注:()內是指初式是左弓步的練法。 前進太極步中扣胯、垂臀、松肩的規律是:扣胯是扣實腿的胯,垂臀是垂實腿的臀,松肩是松虛腿的肩。太極步在第一階段的功課,前進太極步、后退太極步都是由6個動作來組合,練這么細是為了練出松沉、輕靈、虛實轉換、以腰胯帶動下肢的功夫,這樣練法就相對比較容易到位,需要練上大約五至六個月。初學者在練時,中間過渡動作出現慢一點的定勢,算是練功過渡的正常過程,是有助于調整重心和協調動作的。 練習前進太極步的要領 練法中“身正勢穩的弓步”,技術要求是身體面向正前方,兩腳跟(底邊)不能站成相距直線的步子,弓步的前后兩腳跟相距是稍窄于肩同,寬距大約是20至30厘米,視各人身高腿長而定。這樣練法會增加下盤底面積,提高身勢的穩固性。走太極步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處,步幅過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于身勢松沉和重心穩定。外形姿勢要立身中正,內在講究穩靜和松沉。前腿要松腰落胯、后腿要松腰塌胯,兩胯合勁,平正朝前;再有松肩垂手、虛領頂勁、開胯圓襠、挺膝松踝。大約七分重心在前腿腳,三分重心在后腿腳,腳跟吃勁大于腳掌。 練法中的“開胯碾腳”,是一邊松沉一邊轉動的實腳外碾,腰胯松沉下來,與腳跟上下貫通。如練到位,胯轉帶動腳外碾時會有一股暖流從腳底熱串到腰脊之上的感覺,而且越沉暖流越大。實腳跟勁沉于地,但是實腳膝蓋是不大受力的,這才是松膝的功效,所以這樣開胯碾腳的練法不傷膝蓋。“碾腳”由“碾步”而得名,相似于腳外撇、腳內扣,所不同的是要以腳跟為軸,腳掌、腳趾輕貼地面碾轉(或以腳掌為軸碾轉腳跟),如同碾砣在碾盤上轉動一樣。整個腳底都要貼地,以腳跟為實,腳掌和腳趾為虛,腳跟為中心的貼地轉動。還要明白以下功理:意想前面右胯是轉動的軸心,通過松開右胯而帶動右腳外碾。右胯是主動,右腳是被動,要一邊松沉一邊轉動,緩慢又均勻的運轉。不要把身勢松沉和胯腳轉動分開,亦不要以前腳為軸心的轉動,因為這種擰膝蓋的練法容易損傷膝關節。如果前腳不能自然轉成45度角的,就不要硬轉求得,能轉多少算多少。膝蓋垂直與地面,楊澄甫宗師說:“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仆,即失中正之勢。”,我們不可不察哦!如有“松腰直沉”、“弓步開胯”基本功的支持,“開胯碾腳”的動作就相對容易練到位。 練法中“扣胯提腳”的“扣胯”有什么目的呢?一是使前面實腳更加沉穩;二是帶動后面虛腿腿腳掌、腳跟抬起離地。扣胯一般用在身前實腿,在練時注意胯根內收是否扣少了,如果扣少了,一是達不到更加沉穩,后虛腿腳也提起不到位。胯根內收不宜扣多了,如果扣多了,一是影響了立身中正的身法,二是可能輕則造成滯胯,不夠靈活;重則造成死胯轉不了。扣少扣多都會影響身體動態的中定之勢,扣胯多少要恰到好處。如有“扣胯”、“虛領頂勁”基本功的支持,“扣胯提腳”的動作就相對容易練到位。 練法中的“垂臀松肩”是有規律的,右弓步也好,左弓步也好,垂臀都是垂實腿之臀,松肩都是松虛腿之肩。實腿垂臀是外形姿勢,內在是塌胯,尾閭跟著松垂下墜,這樣能使實腳更加沉穩。老練家說“能垂臀者不一定能塌胯,能塌胯者就一定能垂臀”,值得在練注意體悟。如有諸如“塌胯”、“松腰沉提”基本功的支持,“垂臀”的動作就相對容易練到位。再有是“垂臀”能及時調整身勢中正。松虛腿之肩,按林墨根老師對此的說法是:微微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的肩,可以調節身體重心,實現重心的平穩轉移,從而求得拳勢動態中的自身平衡。 第一階段練法中的“松腰進步”,以右弓步為例,后面左虛腿之胯松開向前轉動,通過托胯(實腿之胯托住虛腿之胯)、腰胯尾骨略為向前翹一點的帶動左虛腳提起離地,走弧線的上前一大步。右腿吃勁9分力,左腿1分;仿佛從泥沼里拔左腿一樣,這是左腿胯關節松開的感覺。在松腰松胯的帶動之下,左虛腿腳跟著地。這樣的練法是被動性練法,受腰胯帶領而走弧線的上前一大步。左虛腿腳趾離地大約1至2厘米高,不宜離地過高,因為離地過高的動作會引發下肢僵滯,也耗費落地時間。部分人不是這樣用腰胯帶領虛腳上步的練法,是虛腳脫離腰胯帶領而主動的走弧線上前一大步,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用虛腳在地面畫一條弧線。走弧線上前一大步的動作與腰胯帶領無關,這樣的練法是主動性練法,多見于練習國家競賽套路的太極拳愛好者。“松腰進步”的技術要求是虛實分明的沉輕兼備,實腿沉穩、腳下有根才能使虛腿靈便,起腳活,落腳輕。如有諸如“松腰落腳”基本功的支持,“松腰進步”的動作就相對容易練到位。如是練出“搶步”、“砸腳”的動作,要么是不得法又不得要領,要么是沒有一點基本功。 練法中的“開胯坐下”,先是松腰塌胯的下沉,接著放松兩腿腹股溝開胯圓檔的坐下,當然還要松膝舒踝的配合坐勢。對于初學者而言,一下子從“松腰進步”接到“邊沉邊轉”是有實際困難的,身勢的松沉可能不到位,下盤的虛實轉換也可能不到位,所以這里中間得有個“開胯坐下”的半馬步來把“邊沉邊轉”練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坐下定勢與地面的高度,就是臀部與地面的高度。如坐得不夠低,就會影響松沉度;如坐得過低,則會滯重沒彈性。倘若沒有松開的彈性,一是怎能較好的轉換虛實啊?二是又怎能借助沉到腳底的地面反座力啊?只有自己找點解決,才能掌握坐下定勢與地面的最佳高度,就是下沉多少才是最佳動作,試練幾下就能找到這個最佳下沉點。如有“松腰下墜坐勢”、“開胯圓襠”基本功的支持,“開胯坐下”的動作就相對容易練到位。 太極名師張義敬在《太極拳拳理傳真》書中說:“我到了他(附注:指我師爺雅軒公)家里,一邊比劃摟膝拗步,一邊發問:‘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勁為主或是以向前蹬為主’?他慈祥地笑著說:‘原來這個你還沒有懂呀?難怪你不長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坐了一個下沉中帶轉動的動作,‘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嗎?’最后他肯定地說:‘練拳當以沉勁為主,不可著意向前。’”前進太極步在第一階段的練法中第6點的技術內涵就是來源于太極拳名家李雅軒所演示的“下沉中帶轉動的動作”。下沉中帶轉動的要領是一邊松腰塌胯、尾閭下墜、開胯圓襠的下沉,一邊順著松沉之勢松腰轉胯、虛領頂勁的變成弓步。一邊松沉一邊轉動變成的弓步還不是定勢,后腿稍彎是正常的過渡。定勢時的弓步后腿應是伸直的,倘若不能及時伸直,那就會影響勁力(地面反座彈力和沉頂對拔勁)的傳遞。從邊沉邊轉的弓步后腿彎曲到定勢的后腿伸直,既是傳輸勁力的需要,又能使后腿帶上太極味的彈勁。有些弟子說:“定勢時伸直后腿就沒有那么沉了。”這確實是個實際問題,是要分階段層次練拳的。對于初學者而言:要伸直后腿,又不影響前腿落胯、后腿塌胯的沉勢,真不是幾天就能練出的功夫,這需要松腰松胯松膝基本功的有效支撐。 第二階段前進太極步的練法 細練出太極步松沉、輕靈、虛實轉換、以腰胯帶動下肢的初級功夫之后,可把其中若干點合成,不用分那么多點來練習。第二階段前進太極步的練法如下所述:假如初式是身正勢穩的右(左)弓步,1、開胯碾腳,松腰又松開右(左)胯往下沉的同時外碾右(左)腳大約45°。2、松腰進步((含扣胯提腳、垂臀松肩、松腰出腳),通過松腰扣右(左)胯帶動左(右)腳跟、腳掌離地起來,接著松腰、塌胯垂右(左)臀、松左(右)肩帶動左(右)腳尖離地(走弧線),再放松左(右)身腰胯的尾閭向前向上微托,將左(右)腿送出,帶動左(右)腳上前一大步(走弧線),腳跟著地。3、開胯坐下,接著松腰、開胯圓襠往下松沉的同時松開左(右)踝關節使腳底貼地,順勢轉為左(右)半馬步。4、邊沉邊轉,腰胯順著沉勢往左(右)圓轉,右(左)腳適當蹬地向前,轉成左(右)腿松腰落胯,右(左)腿松腰塌胯的左(右)弓步。 第三階段前進太極步的練法 第三階段前進太極拳的練習,還是慢速走法的練習,相比之下,行步速度比第二階段的練法稍快一點。這個階段沒有練點定勢,是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勻速的練完。注意要“減價保質”哦,倘若走成時而身體搖晃、身仰或翹臀和落地砸腳等拳病的太極步,再連綿不斷也沒用,其中內外相合、順遂協調、緩慢勻連的功夫還真不好練出呢!太極拳的步法,講究輕靈、穩健的功夫。提腳不蹬,是由脊背之氣將腳提起;落腳無聲,是由丹田之氣將腳平松落地,如貓行虎步,松起松落。這是腰胯帶動下肢的進階練法,整合了意氣轉換。 總而言之,第一階段至第三階段是用傳統太極拳特有的以慢練松、以慢練細手段練出前進太極步的腰腿功夫,體現“步”、“樁”合一和“腰胯帶動下肢”的技術內涵。在此指出:慢練太極步是太極拳的功力步,是為慢練拳架配套的,不是用于技擊的實戰步。 (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