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歲的孩子,因為在家里吃晚飯的時候,媽媽沒有把她最愛吃的魚肚肉夾給她,而是夾到了爺爺?shù)耐肜铮退F鹆诵∑猓詈笕业耐盹埑缘亩己軐擂巍?/p>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家庭條件較好,總會跟著爸爸媽媽去一些比較高檔的餐廳,在和同學(xué)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會說一些“這個怎么這么難吃,我吃過XXXX比這些好吃多了”,鬧得每次聚餐都是不歡而散…… 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在聚餐的時候,不管有沒有長輩在場,總是第一個動筷,還喜歡把筷子在菜里攪來攪去挑自己喜歡吃的,絲毫不顧他人的感受…… 我們還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爺爺奶奶拿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孩子卻一臉不耐煩甚至抵觸,面對家長這種“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孩子沒有絲毫感恩的心。 其實,孩子在飯桌上的舉動,除了自身的禮儀,更是折射出了家庭教育是否到位。當孩子不尊重老人時,想一想在家里自己是否給了父母足夠的尊重;當孩子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時,想一想,在家里,是不是所有人的關(guān)心都給了孩子,讓孩子習(xí)以為常并覺得自己被關(guān)愛是理所應(yīng)當…… 在孩子不成熟的時候,他/她的心里,并沒有很明確的長幼順序、道德禮儀,對于一切孩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孩子的理解幾乎都來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這也意味著,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記住并下意識的模仿。 當父母總是當著家中老人的面把最好的那塊肉夾給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心里會漸漸形成一種觀念:“在這個家里,我比任何人都重要,好的東西應(yīng)該屬于我,這是應(yīng)該的。”再這樣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也不會尊敬老人,更不會對別人給予的心懷感恩。 如果每次吃飯的時候,父母的第一筷子菜都是夾給爺爺奶奶的,孩子會在父母身上看到對老人的尊重,明白長幼有序的基本倫理道德,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品行。 吃這件事,其實非常微妙地暴露一個人的心境和修養(yǎng)。一個在吃上都能講道德、都能體諒他人感受的人,一定是個從骨子里就很高尚的人。話說回來,一個從小就看著媽媽給爺爺奶奶夾菜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你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