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濕病脈證第二//痙病/證治/葛根湯證(欲作剛痙)
第12條,欲作剛痙的證治 《金匱要略》“12.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
什么叫欲作剛痙? “欲作剛痙”- 就是剛痙初起,還沒有象柔痙那么嚴重發病,剛痙一定是痙病的主癥,再加太陽傷寒表實無汗證。
“無汗而小便少”- 無汗本來應該小便多(比如天涼了汗少了,應該是小便多),現在小便反少了,這正說明他的津液嚴重的不足。
“氣上沖胸”- 無汗,使表邪不能夠外達,在加上小便少,邪又不能夠下行,因此,就上沖,出現了沖胸的情況。
“口噤不得語”- 與口噤不開那個程度為重呢?肯定是口噤不開,卒口噤為重。 ? 口噤不得語就是牙關有點發緊,他倒不一定是還得拿筷子,拿壓舌板去硬別,其病情的程度略低于口噤不開、卒口噤。所以,欲作剛痙是一個早期比較輕淺的病癥,但是已經是剛痙了。
方劑的組成:
《金匱要略》“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 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這里我要說一下葛根湯的組成。 既然是太陽傷寒無汗表實證,為什么不用麻黃湯呢? 我說它辯證和治法上類似于傷寒,這個地方,已經意識到了津液不足,不能更加傷津液了,所以它采用桂枝湯為底方,但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調和營衛,覺得發汗力不夠,于是加上麻黃和葛根,而且把葛根的量大于麻黃,這就是使它能夠通過汗法又不是過汗,是調和營衛之中把這種風邪祛除出去,同時重用葛根,滋生津液,濡養筋脈。 葛根湯與瓜蔞桂枝湯比較,葛根和栝蔞根等于給后世一個,滋生津液的藥物的選用辦法,這就是等于專病專藥,專用它的主要特效的作用。
葛根湯,它的煎服法的要求,
“上七味, 咀”- 就是要把它咬碎。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 按照《中藥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來說,辛溫清解的藥物,質輕的藥物,一定要后下,但是這里張仲景要求必須麻黃和葛根先煮。 在我們國內的資料,我沒有看到專門的報道,后來有的人大概是看到日人的資料、文獻,他們就是在中藥、漢藥的研究上,確實有專長,他們作實驗研究發現,麻黃和葛根在一起,先煮麻黃就是破壞它的麻黃堿和麻黃次堿,而且這里要求先煮一斗減二升,然后還要去沫。 我的老師說,“麻黃先煮去沫,防止心慌”這不就等于先煎破壞它的麻黃堿、麻黃素的那種升高血壓,加快心跳的作用,所以,他知道,藥物用對了,煎煮法你也的尊照做,如果不按照這個辦法,真遇到有高血壓的病人,痙病你還照方投上去,你讓人家血壓是升高還是下降?。 葛根為什么要和麻黃同煎?日人認為,麻黃堿、麻黃次堿,揮發以后剩下的那個物質對于痙病有解除外邪的作用,得用葛根的淀粉把它固定下來,就不能再揮發了,要保持藥效。這是我在《中國醫學文摘》的外文版里,在1975年左右看到的日人的研究資料。 我覺的它正好解釋了張仲景在煎煮法中,為什么要先煎麻黃,還要去沫。唯獨葛根湯中要求把葛根和麻黃同煎。上述僅供參考,因為我沒有自己去做這個實驗。
葛根湯和栝蔞桂枝湯,特別是桂枝的平沖降逆,這這里面也能體現出來,因為,它有上沖之勢,氣上沖胸。桂枝加桂湯(筆記者注:用于治療寒氣上沖)。我們這是桂枝湯,它是和解,調和營衛,祛除外邪,祛除風邪。
下面請大家看講義的[按語]就等于歸納我所說的分析。
以上兩條都是論述痙病,兼有表證的證治,也可以說是太陽痙病,病的重心在表,故治療以表為主。這就是我說的病因療法,先著急把表邪去掉。剛才強調的兩條里面,有關痙病的四個特點,一定要引起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