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舌象是中醫(yī)診斷最為重要的觀察對象之一,也是很難掌握的一門學問。在行家的眼里,小小舌頭的方寸之間,那可是寫明了病因病機和治療策略啊!這不,清朝的浙江溫病名醫(yī)婁杰在所著的《溫病指南》一書中,就舌象的白、黃、黑、絳背后反映的病機和治法都總結(jié)了出來,對我們臨床的診療大有幫助。一起來看正文—— [原文] 白苔,凡白苔之潤而薄者,為滑白,初病邪在氣分也。潤而厚者為膩白,濕痰重也;干燥而白者為干白,肺胃津傷,未及化黃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潤之,待其轉(zhuǎn)黃再議攻下,俟黃退見薄滑新苔,乃為病愈。若白如積粉,板貼不松者,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溫病見此最重,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原飲法。 [闡釋] 辨苔是溫病學的重要內(nèi)容,此論闡述白苔主病及論治。從白苔判斷病位:白而薄、滑潤,為邪在氣分;白而干燥,為肺胃津傷。從舌苔判斷病邪性質(zhì):潤而厚者為濕痰重,干燥而白為肺胃津傷,白如積粉、板貼不松為疫毒入踞募原。從苔色確定治法:白而滑、潤,是痰是濕,是在肺胃,治在宣解;由白轉(zhuǎn)黃,可用攻下;白如積粉,板貼不松,先以銀翹散透解,再用達原飲(注)法。 【注】達原飲,載于《瘟疫論》。檳榔(6克)、厚樸(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藥(3克)、黃芩(3克)、甘草(1.5克),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 [原文] 黃苔,有地而厚者為厚黃,甚則老黃灰黃燥裂有紋,宜用增液承氣下之。雖黃而潤,或薄而滑者,熱未傷津也,猶可清熱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養(yǎng)津,忌苦重之藥;黃白相兼,乃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闡釋] 黃苔由白苔轉(zhuǎn)化而來,病邪由表及里,苔色由白轉(zhuǎn)黃;熱邪日盛,白苔轉(zhuǎn)黃;熱盛傷津,苔由潤轉(zhuǎn)干,由黃潤轉(zhuǎn)老黃,甚至燥裂。表熱治在清熱透表;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表里兼治;熱入里,苔老黃,燥裂有紋,治在增液攻下,才是增液承氣湯的指征。 [原文] 黑苔,苔黑而燥者,為燥黑,甚則生芒刺,乃胃大熱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氣等劑。如黑而潤者為陰虧,不可攻下;滑黑無苔為胃燥,宜甘寒養(yǎng)胃。又有當下而下,病已減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脫,不久自脫,勿再誤下也。 [闡釋] 本文細述黑苔的數(shù)種不同情形,強調(diào)采用不同的治療對策。黑而燥,胃熱津枯,清氣熱瀉腑實;黑而潤,陰虧,宜養(yǎng)陰;黑而無苔,胃陰不足,宜甘寒養(yǎng)胃。重點強調(diào)的是,凡舌生芒刺,不拘黃、白、黑色,皆為肺胃熱至極;經(jīng)下病勢減而舌仍黑,不宜再用瀉下。 [原文] 絳舌,無苔而深紅色為絳舌,繹而兼黃白色者,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兩清營衛(wèi),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熱毒盛也,宜黃連、金汁等清之。純絳鮮色者,邪已入營,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則牛黃丸、至寶丹開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與邪相搏,當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之類;雖繹而干枯不鮮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闡釋] 本文細述絳舌的數(shù)種情形及不同的治療方法。絳由紅而來,已達深紅,稱為紅絳舌。絳而兼黃白色者,是氣營同病,宜兩清營衛(wèi);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是熱毒內(nèi)盛,宜清熱毒;純絳鮮色,是邪已入營,宜清營通絡;絳而紫暗,是素有瘀血,加用散血;絳而干枯不鮮,是腎陰干涸,要在滋腎養(yǎng)陰。 好 · 書· 推 · 薦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溫病學說傳承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浙江籍醫(yī)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章楠、王士雄、雷豐更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王士雄,后世將其與溫病學說代表人物葉桂、薛生白、吳瑭相提并論,譽稱為“溫病學派四大家”。其他如吳坤安、婁杰、金有恒、陳士楷、何廉臣、胡安邦、曹炳章等,貢獻亦很突出。本書收選浙江著名溫病學家13位,將每位醫(yī)家分為生平簡介、學術觀點與診治經(jīng)驗、原文選釋、方劑選錄和醫(yī)案選按等對浙江籍醫(yī)家在溫病學說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深入的整理探討。既有理論闡發(fā),也有臨床經(jīng)驗介紹,頗為實用。 END 版權聲明 |
|
來自: 有智慧不如趁勢 > 《養(yǎng)生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