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字是華夏傳統文化之精髓之一,儒釋道三家對其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儒家之“靜”,內省、致中和儒家追求的是圣賢人格,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必由之路便是“靜坐”,已達到“內省,致中和”。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儒家提倡的至圣人格追求,一者需要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者便是“靜坐”下來,反省自身之得失,即“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此謂“自省”。 關于致中和,《中庸》有云: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可見,“致中和”乃儒家之最高境界,是君子必須遵循去用一生追求的準則。 “喜怒哀樂”屬于“情”,“喜怒哀樂之未發”則屬于“性”,性無善惡,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都是說的儒家的中和之境。 這一切的體驗都需要“靜坐”去體悟,因此,宋明的儒學大家都是“靜坐”的倡導者。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道德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等論述。 道家創始人老子言簡意賅的《道德經》中出現的如此頻繁,可見“靜”在道家之分量。 莊子的《齊物論》開篇便描述“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即“靜坐”,子綦靜坐后,忽然對天長噓,子游問其原因,子綦答曰“吾喪我”,也就是說子綦通過“靜坐”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只有“忘我”,才能心無執著,與萬物融為一體。 莊周夢蝶,蝶變莊周,便是這“與萬物融為一體”之境。 因此,道家靜坐之核心為“忘我”。 釋家之“靜”:去執、修慧佛家的“禪坐”、“打坐”,即是“靜坐”的另一種說法。 佛家之靜坐,要訣便是“空”,即空化外物,可獲得宇宙之大智慧,進入“佛”之境界。 佛家之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自覺為智慧,覺他為慈悲,覺行圓滿為悲智雙運、圓融無礙。 這一切皆以“開悟”為基礎,而開悟之關鍵,則是“靜坐”。 佛經在“開悟”之后,智慧的落實還要靠“行愿大千”完成,即“空化外物”后,重返人間,切實實踐,方能修得正果。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