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醫和道是融會貫通的。氣功是中醫的治病方法之一,醫家氣功主張以自身為核心,以生命運動為宗旨,保持健康的體魄。而醫道功在養生的同時,尋求更高層次的突破,修煉元神及內外丹道,以期進入高維度時空。 醫家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治病救人、保健防病為宗旨的氣功功法派系。其經典著作是《黃帝內經》。漢代《導引圖》、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總結了兩漢至隋醫家功治病經驗,記錄了260余種醫療氣功功法。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的《圣濟總錄》、金代張子和的《儒門事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代龔居中的《紅爐點雪》、陳繼儒的《養生膚語》、胡文煥的《類修要訣》、汪仞庵《醫學方解》中所附的《勿藥元詮》、沈金鰲的《沈氏養生書》、清代王祖源的《內功圖說》、席錫藩的《內外功圖說輯要》等都記載了醫家功。 醫家功的特點是動靜兼修,辨證論治,方法簡明,易于掌握。醫道功則難度很大。按中國古代經脈理論,人身百脈,雖閉于關元、炁海,然其流注莫不至于手足。經手足外延在體外匯合成圓球,構成身外太極的一部分。此球內中“三回九轉”,而其運動狀態受到人體運動狀態的調制。功法修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能夠長期運轉內氣帶動璇璣周流,像達摩可以一坐九年不僵不死。但是大部分的人,若久坐不動,卻極易導致周天太極停運而造成死亡。而人的行走,會不自覺地帶動身體內外太極的運轉,璇璣盤的常流常轉可以帶動人身百脈中的炁機流轉,從而不斷提高人的功力水平! 走功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是促進人身百脈中的本命真元之炁的充盈。對于修持的人來說,若不能將身外太極摧轉并帶動周身百脈真炁的運轉,就不能稱作是走!很多上乘秘傳功法,在鍛煉的過程中,雖然并未設計行走的動作,但是,就其以腰節旋轉、掌中太極、各部位球體暗旋,摧動身外太極走轉的意義來看,仍然體現了走的真諦。
二、走功作用 走功充分利用人體生理潛能,運用符合養生規律的逆腹式呼吸方法,產生全新的內動力,使人體行走輕松自然,同時吐故納新,運轉經絡,在運氣的過程中消除人體疲勞,強化新陳代謝。走功有很多好處: (1)能增強心肺功能,使心臟跳動慢而有力。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脂斑塊形成,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從而減少心梗和心腦血管病。還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 (2)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能使關節靈活有彈性,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3)可以增強消化腺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蠕動,增加食欲,對于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等癥狀都有良好的作用。 (4)能減少激素和過多腎上腺素的產生。腎上腺素過多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練習走功,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6)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定時堅持走功,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癥狀,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走功對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有積極的意義。
三、醫道走功方法 準備工作:身體放松,靜立,微收腹,含胸撥背,逆式呼吸,深呼吸數次(采用玉樹臨風式)。 第一階段:氣機運轉。行如鴨步:腳跟略先著地,再由后掌、涌泉、前掌至腳趾著地,輕柔向前,但不可用力踏實,手掌亦同腳掌,相應配合。感受手足三陽脈、三陰脈的氣脈循環,主要促使下肢陰陽維脈和陰陽蹺脈的氣脈循環流轉起來。 第二階段:抱球丹田。在四肢都預熱之后,提起雙掌,掌指相疊,掌心朝上或朝內護守丹田,提氣到腰腹部的丹田和命門。掌心朝上,由丹田到膻中,再掌心朝下,由膻中至丹田,運轉氣機,往返數次,然后抱球丹田。也可以雙手抱球、揉球行走。如氣息不夠可意守丹田,手置于下丹田是護元氣,合掌胸前為定神。 第三階段:氣運周天。在腰腹部發熱后,用手帶動氣機運轉周天。正常行走時氣息上不過天突,下不過氣海;登山時上不過膻中,下不過臍。登山時氣息短促、快,將氣壓縮在膻中和臍之間的位置,腿腳會感覺輕盈,健步如飛。氣如果再往上行,胸肺會氣漲難受;往下行,過氣海容易漏氣。 第四階段:默運五行。周天通暢了,可以開始帶動五臟六腑氣機的運轉,按五行相行的順序先轉五臟,后推六腑。 第五階段:平衡陰陽。這時走姿又回到第一階段的行走鴨步,調節呼吸勻細深長,運轉氣脈,平衡身體各部陰陽。 收功:腳步慢慢緩下來,逐漸停止,順轉周天9圈,再逆轉周天9圈,然后收功。
“行如風”是走功的要點,形容快速步行,矯健輕松。但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掌握切合實際的速度與距離。功后應以精神振作、身心舒暢、病癥消減為標志。初期腰腿肌肉酸痛及輕度疲勞屬正常反應,否則即應調節,以達最佳“功態”。“坐如鐘”是行走前、結束后的必備功程。如鐘之坐,穩而且安;思而不亂,如鐘之懸;姿勢不限,端正自然。 “動與靜和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行如風、坐如鐘”,兩者結合,即可達“走百病”之功。每日可修習走功1~2次,每次30分鐘~1小時左右。步態不可忽快忽慢,要均勻、沉穩而有節奏,“一心行走莫亂思”,注意周身盡量舒松。隨著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斷增加速度與距離。須知:日久積功,必有大成。 |
|
來自: 與人為善abc15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