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養老資訊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發展歷史規律的慣性結果,是我國不可逆轉的人口變動大趨勢。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和健康狀況下降是自然規律,醫療衛生服務是維護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必需。加強醫養結合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人口老齡化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具有典型的 “四超” 特點: (一)超大規模的老年人口數量 現在的老年人口是 60 年以前出生人口慣性變化的結果,現在的出生人口要在 60 年后才步入老齡,所以,現在到未來 60 年內每年的老年人口數量與生育率已經毫無關系,在不考慮人口遷移的前提下,只與死亡率水平和死亡模式有關。而科技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進步只能不斷地降低死亡率水平, 延長人們的壽命。 2017 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億,按照聯合國人口預測中方案,這個數字到本世紀中期會再擴大 1倍以上,2050 年達到 4.8 億,其中,80 歲以上高齡老人將增加 3倍,達到 1.1 億,老年人口和高齡老年人口規模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屆時,世界上平均每 4 個老年人中就有 1 個生活在中國,中國老年人口比發達國家老年人口總和還多 5000 萬人以上。 (二)超快速度的老齡化進程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分別在1950~1958年、1962~1975年、1981 ~ 1994 年經歷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分別為2277萬人、2583萬人和2239萬人,遵從人口發展的慣性規律,當這三個出生隊列在 60 年后步入老齡時,必然形成三次人口老齡化沖擊波。目前,我國正處在人口老齡化第一沖擊波(2010~2018年)周期內,老年人口規模從 1.3 億增加至 2.5 億,年均凈增老年人口859 萬人,老年人口增速最快,年均增長率為 8.08%;第二沖擊波將發生在 2022 ~ 2035 年,老年人口增量最大,年均凈增 1152 萬人,年均增長率為 3.41%,老年人口總量從 2.7 億擴大到 4.2 億;第三沖擊波將出現在 2041 ~ 2054 年,老年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從 4.4 億增加到峰值 4.9 億,年均增加 357萬人,年均增長率為 0.77%。綜觀2010 ~ 2050 年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時期,老年人口凈增加3.08億,年均凈增加 769 萬人,年均增長率高達 2.57%。同期比較,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平均速度,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總人口超過 1 億的人口大國中進程最快。 (三)超高水平的老齡化程度 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期,我國就進入了低生育率時代,預示了總人口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預計總人口數量將在 2029 年達到峰值 14.5 億,然后開始縮減,本世紀中期為 13.6 億左右,總人口增長與老年人口增長的反向變化,促使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提升,從目前 17.3% 翻倍升至 2050 年35.1%,即從平均每 6 個人中 1 個老人快速發展為平均不足 3 個人中就有 1 個老人。屆時,人口老齡化水平比世界平均值高 13.8 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值高 2.2個百分點,我國將躋身于世界高度老齡化國家的行列。 (四)超級穩定的老齡化形態 當快速人口老齡化過程結束之后,本世紀下半葉我國將呈現超高水平、超級穩定的老齡社會形態,老年人口規模保持在3.8 ~ 4.8 億,人口老齡化水平徘徊在 36% ~ 38%,位居全球老齡化水平最高國家方陣中。 人口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要素。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老齡化正在改變國家的發展基礎。人口老齡化無論對宏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還是微觀的家庭和個人生活,都將產生全面的、深刻的和長遠的影響。中共十九大確立了“兩個階段”、“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建國 10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目標,這個階段恰好是人口快速老齡化時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礎上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口基礎將是超級穩定的超高水平老齡社會。挑戰嚴峻,必須高度重視,樹立老齡意識,堅定信心,充分準備,積極應對。 二、老年人是醫療服務需求的主體 體能和智能隨年齡的升高而衰退是普遍規律,所以,人口的健康狀況隨年齡而下降就成為一種自然規律,自然而然的老年人也就成為社會醫療服務需求和使用的主體。 (一)失能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2013 年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60歲及以上老人中,四種功能的失能率分別為:有中度以上視力問題的占 25.2%,聽力障礙的占 23.8%,行動不便的占 12.1%,說話困難的占 10.7%。按照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2015 年全國老年人口的平均失能半失能率為18.3%,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為 4063 萬人。假設失能半失能率不變,根據老年人口規模預測推算,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將在 2023 年突破 5000 萬人,2027 年 達 到 6000 萬 人,2031年越過 7000 萬人,2041 年跨越8000 萬人,本世紀中葉達到約9000萬人。醫療、康復、輔具支撐、幫助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的必需。 (二)老年人患病率達到生命周期的高峰 規律顯示,全生命周期的患病概率呈現典型的“J”型曲線,即生命開始階段的低年齡段的患病概率較高,青少年和青壯年階段的患病率概率最低,老年階段的患病概率最高。以兩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為例(圖 1),2013 年 0 ~ 4 歲嬰幼兒人口的兩周患病率為 10.6%,5 ~ 34 歲青少年人口則為 3.7% ~ 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高達 62.2%,老年人兩周患病率是嬰幼兒期的 6倍,是青少年期的 10 ~ 15 倍。同樣,慢性病患病率也隨年齡而攀升,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達 78.4%,平均每 5 個老人中就有1 人患慢性病,15 ~ 24 歲青少年只有 1.6%,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青少年的 49 倍。老年人健康狀況下降,患病率增加是客觀規律,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就越大。 圖 1 2013 年中國居民分年齡別患病狀況與醫療服務利用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2015 圖 2 2013 年中國老年人口分年齡別患病狀況與醫療服務利用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2015 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口的患病率也有差異,表現出隨年齡升高的大趨勢(圖 2)。慢性病患病率從 60 ~ 64 歲老人的 59.9% 增至80 ~ 84 歲的 86.4%,兩周患病率從 47.0% 升至 69.4%,85 歲及以上均略有降低。老年人口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人口中患一種慢性病的比例為 33.6%,患兩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為 16.2%,合計約占一半,也就是說,老年人口的一半患有不同種類的慢性病。 (三)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和利用最高 正是由于老年人口高患病率的特性,決定了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高需求性和高利用性。2013 年調查顯示(圖 1),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兩周就診率和住院率分別為 26.4% 和 19.9%,既高于青壯年,也高于嬰幼兒。平均而言,60 歲及以上兩周患病的老年人中,87.3% 的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11.4% 的患者采取自我醫療;老年人的住院率為 17.9%,平均住院天數為 12.8 天。而且年齡越高,對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率也越高。 雖然說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終生健康行為的積累和反應,不單純是老年期健康行為的結果,但是老年人口的高患病率是客觀事實,這就決定了對醫療衛生資源的高依賴度,因此醫養結合也就成為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應有之義。微觀上,醫養結合關系每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宏觀上,醫養結合關乎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和健康中國建設戰略的實現。 三、醫養結合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議題 2013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醫養結合理念。2017 年,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共十九大報告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框架下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醫養結合已然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點任務,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 從全生命周期來看,老年期醫療衛生資源的高消費是規律使然。據統計,老年期的醫療衛生資源消費約占整個生命歷程的八成以上,醫療衛生服務對老年人經濟社會參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老年生活質量、頤養天年至關重要,是攸關千家萬戶和每個老人的重大民生。在改革開放的大視野下,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業體系建設的供給側問題,要用改革的思想、開放的觀念和創新的思維推進醫養結合。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與醫養結合相關的政府部門、市場、企業、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必須在法律賦予的職責范圍內,全方位地謀劃醫養結合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堅持依法履職。 (一)醫養結合絕對不等于“養老院 醫院” 不能單純從形式上去理解醫養結合,更多的要從醫養結合的資源整合、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上去理解。本質上,醫養結合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相融合,本著適老、便老、利老、康老的原則,實現養老服務的社會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醫養結合之“醫”是大醫療衛生概念,是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領域與養老服務領域的全面合作機制,既包括老年人疾病診治的醫療服務,也包括老年康復保健、健康咨詢、健康檢查、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還包括健康教育和宣傳、健康素養形成等服務;“養”則包括老年人經濟社會參與、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文體娛樂等活動的幫助和服務。形式上,醫養結合既要供給無形的養老服務產品,又要供給有形的養老物質產品。要積極引進現代科技觀念、科技理念和科技產品,如互聯網 、物聯網 、智能化助老設備、智能化助老輔具、智能化穿戴設備、健身設施、保健醫藥和產品等,甚至助老機器人的研發和利用。模式上,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方式集醫療衛生、康復、養生、助老、養老和老年生活等服務為一體,是融合社會養老功能和醫療衛生服務功能的新型養老模式。 (二)從醫療服務供給側,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服務 從醫療衛生為老服務的供給側,就是結合國家養老的大政方針和老年群體的需求特點,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是我國的既定養老方針,“9073”(即 90% 的老人居家養老,7% 的老人依靠社區養老,3% 的老人入住機構養老)是養老規劃目標,而我國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擁有自主產權的住房,居家安養是他們的最大愿望,也是心理成本、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最低的養老方式。醫養結合的重點在社區、在家庭。絕大多數的老年人以居家和社區為主要養老場所,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畢竟只是老年群體中的極小部分。居家養老的基礎是社會化養老服務的供給能力,從健康角度看,夯實居家養老的基礎,讓老年人安穩居家、安心居家、樂意居家,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是關鍵。 1.醫養結合進社區、進家庭是基礎,其結合點就是要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為老健康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一方面,醫療衛生資源重心下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如建立遠程老年醫療服務,采用可視、可聽診療技術和互聯網,把優質醫療服務資源與老人居家、社區醫療服務聯系起來。在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制度、家庭病床制度、實施家庭簽約醫生模式、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改革的進程中,做好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的“最后一米”工作。另一方面,提高基層為老醫療衛生上門服務的能力,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依靠社區服務網絡推廣家庭醫生模式,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結合。在社區層面,開辦基層社區(村居)老年人日托中心、老年人娛樂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護理中心等公共設施,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公共健康服務;在家庭層面,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普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電子健康檔案,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保健服務;建立虛擬醫療服務、智慧醫療服務,采用智能穿戴設備(如衣服、飾品、床墊、地墊等),采用互聯網,把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與親屬、服務人員和醫療機構連接起來。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服務重心下移,進社區、進家庭是老年人居家養老居的住、居的長、居的好的基本保障。 2.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絕對不是鼓勵醫療機構興辦養老院,而是在衛生計生部門全面依法履職的范疇內,依法延伸和加強養老服務的功能和項目。一是建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與合作醫院間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服務;二是在現有的醫院、醫療服務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如果條件許可,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重點是加強老年醫院、老年專科、老年門診、護理院、康復院、老年就醫綠色通道等醫療養老服務項目,甚至可以派出醫療分支機構進駐養老機構或社區。三是發展老年醫療與康復護理服務,加強專業化的老年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有條件的地區可將部分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護理等機構。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殘疾、失能老年人就醫提供便利服務。 3.發揮中、高等醫學專業院校的優勢,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加強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輔助器具配置人才培養,為養老服務業培養和輸送專業化、正規化的老年醫療、老年康復和老年護理人才。同時,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和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穩定為老服務隊伍。鼓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工作志愿者為老年人開展義診。 4.加強傳統中醫醫藥和醫療保健服務與為老健康服務的結合。中醫藥、醫療和保健知識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老年人群對中醫藥的理解更深,在發揚光大中醫藥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促進老年養生和健康的積極作用。大力開發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系列服務產品,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建設一批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基地。 5.建立失能失智老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長期照料服務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長期照料是養老服務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長期照料在我國尚處在起步階段。部分老年人失能失智是無法阻止的自然現象,但是可以通過努力改善這類老人的養老狀況,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享有尊嚴、穩定而安全的就醫養老環境,這是政府的責任,是分級養老和精準化養老的需要。 6.衛生計生、民政、老齡等部門對于提出設立醫養結合服務項目的組織或企業,要依法審批準入資質,提供便捷服務,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 (三)從養老機構供給側,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服務項目 鼓勵社會力量針對老年人健康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興辦醫養結合服務項目以及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業醫療機構,其目的,要讓老人既能得到日常生活上的良好照顧,還能夠得到便捷安全的健康服務,在身體不適時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和專業化的護理、康復照顧。 1.在政策上,深化醫療保險機制改革。第一,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范圍,入住的參保老年人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醫療保障金向醫養結合的醫療部分開放。第二,支持養老機構和社會力量按規定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醫務室、護理站等。第三,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支持有相關專業特長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養老機構開展疾病預防、營養、中醫養生等非診療性健康服務。 2.在形式上,走多樣性的道路。第一,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申請開辦自營的醫院、醫務室、醫療診所、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門醫療服務和護理機構;也可以建立以健康檢查、健康照料、療養健康、親情社區等多元化、多樣性的養老健康服務場所;第二,養老機構還可以與所在地的醫院建立醫養合作伙伴關系,合作醫院定點、定向為簽約養老機構提供醫療和健康服務。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醫養結合服務和產品供給。第三,有條件從事養老康復、養老護理、臨終關懷的社會力量,也可以辦理專業化的專門服務機構。 3.在操作上,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凡符合養老機構規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可以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支持企業圍繞老年人的預防保健、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積極開發安全有效的食品藥品、康復輔具、日常照護、文化娛樂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 (四)加強老年人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健康行為的培養 在健康中國建設的大框架下,促進老年人健康,推進健康老齡化。 1.加強健康素養的終身教育。健康素養需要從生命全程的視角去理解,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不是老年期造成的,是生命全程健康積累效應的體現,所以,關注老年健康,要對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干預,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健康教育要貫穿一生,要通過專業、適宜、連續、便捷的健康社會化服務,形成和幫助老年人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這也是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 2.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促進健康老齡化理念和醫療保健知識宣傳普及進社區、進家庭,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加強對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健身活動的指導。加強對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綜合干預。指導老年人合理用藥,減少不合理用藥危害。 3.加強老年體育健身。結合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建設適合老年人體育健身的場地設施,廣泛開展老年人康復健身體育活動。支持公共和民辦體育設施向老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 (五)醫養結合要體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調 首先,要加強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開發,問需于民,真正了解現在老年人的需求,未來老年人的需求,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需求。不同代際的老年人是異質性的,今天的中青年人是明天的老年人,他們的受教育水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觀念與當代老年人截然不同,市場醫養結合產品的供給一定要與不同代際老年人的需求的動態變化相適應。其次,要培育老年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勤儉儲蓄、節約消費、簡約生活、量力而出是當代老年人的典型特點,在健康消費方面也是如此,所以,醫養結合的各種服務和產品一定要與老年人的接受能力、消費能力、使用能力相匹配,同時,政府和市場要共同引導和培養老年人的消費行為。 原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 |
|
來自: xiaoninga42u31 > 《文件夾1》